第12章 終南捷徑(4)
第12章 終南捷徑(4)
李敦敏本以為石越不過是效法古人,欲迎還拒,故意推辭,但是這時見石越說話神情間有一種淡淡的落拓與傷心,心裡不由暗叫一聲「慚愧」。一面尋思道:「怎生想個法子替子明開解開解,讓他振作起來?」
12
過得兩日,眼見天氣漸漸回暖,地上的小草開始變綠,樹枝抽出新芽,鳥類也一天天多了起來,春天的氣息一日濃似一日,已經到了文人墨客呼朋喚友,攜妓踏青,聚酒高會的好季節。唐棣幾人一起商議,便決定去城東北的五丈河邊踏青。石越因一直忙碌不停,所以也想出去走走,六人便租了三輛馬車,帶了幾個書僮和幾壇酒菜,浩浩蕩蕩從東邊新曹門出城去了。
出得城來,石越迫不及待的跳下馬車,暢快的呼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氣,才開始打量周圍的情景。這條通往曹州的官道上,從汴京城裡出來踏青的人們,倒似乎比那來往於曹州與開封的人還要多一些,大抵上富裕的人家都坐馬車——不過此時都下得車來,在馬車前面慢慢步行;也有倜儻的少年騎著白馬按綹談笑而過;普通的人家則有坐牛車的,也有騎驢讀書附庸風雅的酸儒——看著那搖頭晃腦的樣子,石越不禁好笑,不明白在驢背上怎麼能看得進書!人群之中,自然以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步行的占多數,這些人都是成群結隊,其中也有窮書生一邊談論詩文,賦一些「春暖花開」的句子從身邊呼嘯而過的;也有市井小民談些里巷笑聞、奇聞秩事,其樂盈盈的……便一向呆在家裡不能出門的女孩子,這個時候也可以趁機出遊——當然,倒有一大半是借著燒香敬佛的名義來享受這春天的愜意。富家女子坐著小車,也有少數坐轎子的——當時的風俗,男性一般不坐轎子,只有女性才坐——這些女孩子都偷偷的掀開窗帘的一角,打量著外面的春天,若被人無意中看見,便連忙羞澀的放下車窗的帘子,自己躲在車裡滿臉通紅;反而是普通人家的女子沒有這許多顧忌,雖然她們一般並不和陌生男子說話,卻是可以肆無忌憚的走在春風之中。
在這個世界里,只有一種女孩子,既可以坐在車裡緩緩而行,又可以毫不在意的掀開車窗的帘子,大膽的享受輕輕拂面的春風。這些女孩子便是歌妓——她們有些是自己去燒香禮佛,希望有一個更平等的來生;有些則是和年青的少年一起出來,享受短暫的人生。
當石越看到歌妓之時,突然想起了那天晚上在酒樓里淚眼盈盈的楚雲兒,真是有許久不見了。不知道為什麼,石越有點淡淡的牽挂,那個溫柔解人,臉上永遠掛著淡淡笑容的女子……想到這裡,石越不禁微微嘆息了一下。
李敦敏聽到這聲嘆息,卻以為石越在感懷身世,連忙笑道:「子明,四季輪迴變換,草木乃無情之物,尚不為嚴冬所折,只待春日一到,便重煥生機。況兄之大才,豈不明白順天知命之理?若為身世而自棄,鬱郁不歡,竊以為非智者所為。」
柴貴友也笑著勸慰道:「修文說得甚是,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有經天緯地之才,不可以輕易自棄也。凡事皆須往達觀上想。」
石越見自己一句嘆息就引來這許多話語,起先不免覺得有些啼笑皆非。可後來見眾人神情關切,卻也不禁感動,心裡又有幾分慚愧,覺得自己是在欺騙這些關心自己的人。口中嚅嚅,一時說不出話來。
眾人不免更加誤會。柴貴誼連忙轉移話題,無非是品評一路上所見的人物,又和桑充國由路上看到的美女談到歷史上的美女,天南地北的閑聊……不多久便到了五丈河邊。
石越等人吃驚的發現河邊亭榭樓閣,重重疊疊,不知幾何。眾人都不知就裡,找人打聽,才明白那些莊園都是朝廷的勛貴、宦官的別墅,連綿一二十里,盡全被這些人給佔了。
桑充國搖頭嘆道:「富者廣廈千萬,貧者無立錐之地,只能寄人籬下,世間不公若此。」
「長卿不必感懷,子明曾經說,理想世界當是居者有其屋,我輩若能同心協力,輔佐聖王賢相,三代之治,未必不可以復現。」唐棣這一番話,一面是科舉得意,未免意氣風發,一面還是有勉勵石越之意。
此時眾人可以說都是春風得意之時,聽到唐棣這番話,不禁都點頭稱是。當下找了一個風景秀麗的亭子,一面煮酒,一面縱論天下大事、古今風流人物,大家有意無意的都找些慷慨激昂的事情來說,盼著能讓石越回頭轉意,進入朝廷,一展平生抱負。
石越心裡慚愧不已,幾次想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卻又怕被他們當成「偽君子」看待,只好暗自苦笑——無論如何,得把這個謊圓下去。
13
不料關心他的人竟然不在少數。
當晚回到桑府,桑俞楚便遞給他一封信,說是蘇軾所寫。信中寫道:
「軾啟,孟春猶寒,不審起居何似。前日聞君以自傷身世,遂無意於功名,而拒赴茂材之試,惟願終老於泉林。竊不以為然。古之隱者,有君無道而隱,有執政無道而隱,有居亂世而隱,有處太平之世而隱,當此名為太平無事,實則隱患深種之際,聖主在上,日夜欲求賢士大夫共治天下,以足下之才,正當報效君王,匡扶社稷,何由而隱?凡倫常之理,君臣重於父母,大義重於私情,豈可因一時身世之傷而自棄於天下?且,若論身世之悲涼,孔子十七而雙親皆亡,足下雙親則未必不在人世矣,孔子不敢自棄,足下何故而敢自棄?所謂自古雄才多磨難,孟子亦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足下之遇,良可傷也,然亦不可以自棄也……」
信中拳拳之意,也是來勸石越不可以自棄的。
石越默默的把信收好,對桑俞楚說道:「伯父不用擔心,我自有計較。」
桑俞楚冷峻的刀削臉上看不出什麼神色來,他只淡淡的說道:「子明,你做事,我放得心。不當官也沒要緊,富家翁少不了你的。」
這平平淡淡的幾句話,讓石越心頭不禁一熱。自從回到古代,人與人之間善良的一面,他體會到許多。在現代,除了自己的親人與極好的朋友,誰會來關心你想的是什麼?大家考慮算計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桑俞楚的話讓石越的心中有了一種溫暖的感覺,他抬起頭來,打量桑宅,彷彿間竟有了一種家的感覺。
他一面想著這些讓人心裡充滿溫情的事情,一面往自己的書房兼卧室走去。進到內宅之時,突然聽到有人叫他:「石大哥。」聽這聲音,便知道是桑梓兒。
「梓兒?找我有事嗎?」石越對桑梓兒一向特別的關心,完全當成自己妹妹一樣寵著。
「我想問你一件事?」桑梓兒斜靠在一根柱子上,垂著眼帘問道。
「你說便是。」石越微笑著。
「我聽他們都在說你不想當官?是嗎?」 「差不多吧。」
「可是我覺得石大哥胸中很有抱負,是唐毅夫和我哥都比不上的。如果不當官,怎麼一展抱負呢?」
「……」石越一時無言以對,便笑道:「小女孩不要管太多。」
「人家已經不小了。我今年就十四歲了。」
「是,是……大女孩也不要管這麼多,好好回去學畫,春研墨,秋調琴,現在正是學畫的好季節。」
「我正好畫了一幅畫送給你。」桑梓兒狡黠的笑著,從身後拿出一卷畫來,石越這才注意到她一直把雙手背在身後。他接過畫來,展開細看,畫的卻是一個書生在月下舞劍,那個身影依稀便是自己,旁邊用清秀的小楷題著一句詩:「欲吐草茅憂國志,誰能喚起贊皇公」——這是石越以前在她面前吟過的一句詩,不料她就用在此處,把石越比作是被稱為「萬古之良相,一代之高士」的晚唐名相李德裕,也是一番勉勵之意。
14
有時候許多人的關心對當事人會造成一種壓力。石越用自己的身世做借口拒絕參加茂材科徵召的事情,很快就傳遍了大街小巷,成為士子們議論的話題之一。有人讚賞他無意功名的「高風亮節」,有人不以為然的認為他「沽名釣譽」——當然,這種想法只能在心裡想想,若有哪個冒失鬼說出來,不免要遭旁人白眼:「若是換成足下,還不定怎樣。」另有一些人則替他惋惜,認為他這樣的才華不為朝廷效力實在可惜;卻也有一些人暗暗高興,恨不得他再傻一點……
繼蘇軾來信責以大義之後,王安禮、曾布也寫了一封差不多內容的信,勸他節哀順便,不要迴避為國家效力……
對於那些不是真正關心自己的人的想法,石越倒並不在意,他有固定的計劃,不會為此而感到慚愧。但是對於欺騙了那些真正關心自己的人,石越心裡的確感到非常的內疚。雖然馬基雅維里「曾經」說過,如果你想騙人,就一定能找到心甘情願的受騙者;但是如果這些受騙者中有一些人是真正關心你的長輩、朋友,對於石越來說,他還是覺得非常的不好受。只是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如果不把這場戲堅持演下去,對於自己聲譽的打擊將是致命的。
「如果誠實會嚴重損害到一個君主的利益的話,那麼君主就應當毫不猶豫的撤謊。」石越不斷用馬基雅維里的名言來給自己打氣,以求度過這道德上非常艱難的一段時期。石越並不是把謊言當飯吃的現代人。
「我快要變成一個政客了!」有時,石越又忍不住要在心裡譴責自己。自從回到古代,自己就一直在謊言中生活,從頭到尾都是謊言,詩詞有一半是在抄別人的,文章也有一大半是抄別人的,自己的來歷明明很清楚,卻要騙所有人說不清楚……自己以前怎麼從來不曾覺得自己是這麼會撒謊呢?
但是要說出真相嗎?想想那後果吧?瘋子、偽君子、大騙子、怪物……可能瘋子是自己最好的結局。
「也許自從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天起,就註定我要當一個騙子吧?!」石越無奈的想著。
受到自己道德心困擾的石越第一次諷刺性的發現,原來一直以為自己生長在一個道德缺失的時代,應當沒有多少道德上的拘束,但是當自己回到一個普通人更講道德感與真情的世界之時,卻突然覺悟到,一個生活在一群善良的人們之間的騙子,要承受多大的道德壓力……石越有時候幾乎有點渴望生活在一個更骯髒的地方,這樣自己至少不會這麼困擾。
不過這畢竟也只是想想而已,對於人類而言,不管發生感情最初的原因是什麼,只要一旦彼此之間有了真摯的感情,那就是很難割捨了。對於真摯的感情,每個人都有一份與生俱來的眷戀。
困擾中的石越幾乎是無意識的叫了馬車去碧月軒。
找到楚雲兒之後,他一句話也不說,只是坐在楚雲兒的對面,靜靜的喝著酒,心情在這裡慢慢地恢復平靜。
楚雲兒這段日子聽說過無數關於石越的流言,當他進來的時候,她心裡高興得怦怦亂跳,卻又不敢表現在臉上。當石越進來靜靜的坐在她對面,一言不發的喝著酒時,她不知道為什麼,心裡有一種針刺般疼的感覺。她輕輕地走到琴邊,默默的調好琴弦,輕撫一曲,陪著石越喝酒。
兩人就這麼坐著,一個喝酒,一個撫琴,沒有說一句話。可是兩個人的心裡,一個極度的寧靜,溫柔的寧靜;一個卻是快樂,從心靈到指尖都有幸福的感覺……一直到天全黑了,石越才起身,輕輕說一聲:「謝謝你,楚姑娘。」也不待楚雲兒回答,便轉身離去,留下楚雲兒一個人痴痴的發著呆。
15
從楚雲兒那裡回來之後,石越緊接著就引起了四月份的一場風暴。因為唐棣等人還沒來得及接到朝廷的任命,這也讓他們在這場風暴中依舊擔任著助手的角色。
熙寧三年的四月,本來應當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季節卻也是個多事的季節。在朝廷中,王安石開始了對御史台異議分子的大清洗,自御史中丞以下,一大批台諫官員被皇帝趕出了朝廷。而在民間,剛剛出版《論語正義》、拒絕赴茂材制科考試的石越,再次刊發了驚世之作——《疑古文尚書偽作論》。
這本書的內容,是石越憑出色的記憶,綜合了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和惠棟《古文尚書考》的考據,證明東晉梅本《古文尚書》是晉人偽作。不僅如此,在書中,石越更是直接攻擊《今文尚書》除了《西周書》之外,也全部是後人偽作。《尚書》作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在學術層面受到了石越最猛烈的挑戰!
這就是石越和唐棣等人自《論語正義》之後一直在做的事情之一。
本來在北宋的時代,今古文《尚書》並沒有分開,一直合在一起出版,要到朱熹時才開始慢慢懷疑到今古文《尚書》,把今古文《尚書》分開來講。此時石越直接攻擊《古文尚書》是一部偽作,而《今文尚書》則大部分是戰國人寫的偽書,如何可以不引起軒然大波?士林頓時一片嘩然。
石越費盡心思寫出這本書並公開刊發的目的,除了是要進一步確立自己在學術上的地位之外;就是想要顛覆當時人們對上古三代的認知,關於三代最原始的資料出自於《尚書》,一旦《尚書》的真實性被質疑,那麼其權威必然大大下降,而石越便可以藉機重新解釋經典,構建一個新的上古三代;而且,在宋代的學者們已經開始對傳統的經典不再盲目信任,並且提出種種質疑之時,石越的這部著作,無疑會極大的鼓舞這業已出現萌芽的思潮——既然《尚書》都有問題,還有什麼不能被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