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第374章 潘森的遠東戰略
第374章 潘森的遠東戰略
對於晉級受獎,李君豪當然是高興的,而且這的確是他應得的!
不過,在還差三個多月、不到28周歲時就成為美國的海軍少將,這其實比他出任總統私人顧問性質的國家情報總監、或是專業情報部門CIA的局長還要難得,最起碼他知道,在進入到20世紀后,美國軍方還沒有這樣的幸運兒出現過!
他晉陞為少將、獲得海軍十字勳章之後,雖然實際職務還是那些,但他可以明顯感覺到,軍方眾位大佬對他的態度開始趨向尊重,不再像是以前經常用對待孩子般的態度對他!這種改變很合他的心意,進出白宮時就沒有那麼煩了。
——
12月16日下午的參聯會,李君豪再次受邀參加,並針對當下的遠東戰局作分析報告。
結合前世記憶和現在CIA及各情報部門的上報匯總,李君豪給總統和各位參謀長們清晰描繪了目前的遠東戰局及對未來戰勢的判斷。
亞洲時間的12月8日,日軍在襲擊美國珍珠港的同時,向東南亞發起了進攻。根據目前得到的情報綜合分析,可以確定其進攻東南亞的作戰分3個階段:
第一階段作戰目的是攻佔馬來亞和菲律賓,奪取婆羅洲和蘇拉威西島;
第二階段作戰目的是奪取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
第三階段作戰目的是鞏固佔領區,相機奪取緬甸、安達曼群島。
奪取這些地區后,日本就可以建立一條北起千島群島,經威克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俾斯麥群島、新幾內亞島、帝汶島、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安達曼群島至緬甸的海上防線。
按照戰爭進行規律,李君豪判斷,日軍的第一、二階段作戰,應該是計劃要在3個月內完成。為此,日軍特別抽調本土、關東軍、中國派遣軍內的精銳部隊,組建了一個總軍級別的新戰略戰役軍團——南方方面軍(簡稱南方軍),下轄12個主力師團及大量配屬部隊,編製成14、15、16、25四個軍,分別針對菲律賓、緬甸、印尼和馬來方向。
李君豪繼續分析,從目前的戰局來看,除負責進攻菲律賓的日軍被增強后的美軍遠東部隊給擊敗之外,其他各個方向上的日軍都獲得了成功,這也意味著,遠東部隊和駐守滬海租界的美軍在之後的壓力會更大。所以,國內必須想辦法予以支持,以保住這僅剩的兩個遠東支點。
參會眾人知道他說的有道理,但現在美國海軍力量遭到重創,短時間內根本無力對遠東方向進行支援,徒奈何也!
李君豪卻是指著會議室牆壁上掛著的大幅世界地圖,道:「總統先生,各位將軍,大家看,日本進攻東南亞,除了要獲得石油、橡膠資源之外,主要戰略目的是在東南太平洋區域建立起一條由島鏈組成的海上防線,針對的就是我們美國……」
「為此,日本一方面需要把海上防線以內的我軍據點拔隊,另一方面還要時刻警惕我們對這些島嶼的進攻,所以他們需要在島嶼上修建防衛設施,特別是野戰機場……
「而這一點卻不是那麼容易的,這些地方沒有工業生產能力,建設基地或機場所有的一切物料幾乎都要從其本土或東南亞佔領區運送,這個運輸過程就是最大的漏洞!」說到這裡,他稍微停了一下,看看眾人的反應。 最先反應過來的是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上將,他道:「潘森將軍,你的意思是對在這些島嶼上搞建設的日軍進行騷擾,同時打擊其運輸線?」
「對,就從這兩方面入手。」李君豪點頭道,「重建、擴建夏威夷的機場和軍事基地,安排更多的遠程轟炸機入駐,利用我們的夜航優勢,不斷對這些島嶼進行突襲,讓日本人無法順利的把基地和機場建成……
「另外,我認為,海軍方面應該重視潛艇的作用,加快生產足夠數量的高速潛艇,專門打擊日本向各個島嶼運送物資的艦船,延緩其建設速度……
「而且,因為我們的潛艇威脅其海上運輸線,讓日軍不敢輕易把已經布署的部隊調回去攻打滬海租界和菲律賓,這樣也就變相支持了這兩個支點!」
「說得好!」萊希上將首先表示贊同的道,「我覺得奧格的意見非常好,多管齊下的對日軍執行騷擾打擊,讓其無法集中兵力對付滬海和菲律賓,只要撐過最初的七八個月,我們的陸、海力量就能得到恢復和擴充,到時就是我們發動反攻的時候了!」
眾人聞言都是點頭同意,這的確是個不錯的辦法。
羅斯福總統雖然對於軍事方面並不精通,但其對戰略層面卻是有獨到心得的,他從李君豪的話中聽出其很有信心,好像有一攬子計劃似的,就開口道:「奧格,繼續,還有什麼辦法,一起說出來!」
「好的,總統先生。」李君豪道,「因為我們目前沒有足夠的海上交通保障,所以對於滬海和菲律賓很難直接支援,除了剛才所說的用潛艇襲擊日本人的海上運輸線和騷擾其對防衛島鏈的建設之外,所以還要想辦法開闢新的戰場,吸引日軍的兵力投送……」
接著,他指著地圖上的相應位置道:「目前日軍在東南亞的進攻方向上,馬來半島和印尼兩處,對於我們來說有些鞭長莫及,而駐守的英軍、荷軍肯定是守不住的,失守只是時間問題,不予考慮。那就剩下緬甸方向……
「日軍對緬甸的進攻目的有兩個,首先是佔領緬甸、繼而攻擊英屬印度,以獲取其龐大的資源;第二個目的就是切斷滇緬公路,斷絕我們對中國抗戰的軍援支持,以期逼迫中國政府投降,好吞併中國、穩定佔領區……
「正因為如此,這裡就是我們的突破口——在緬甸拖住日軍,讓其不斷投入兵力作消耗……這一點需要英國和中國兩方面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