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朕這大明還有的救> 第340章 對經濟的設想

第340章 對經濟的設想

  第340章 對經濟的設想

  「朕既然用你,自然是信任你的,好好乾便是。」


  看到躬身行禮的楊嗣昌,朱由校當即鼓勵起來,讓他好好成就一番。


  見事情完畢,朱由校也起身自顧地走出側殿,楊嗣昌見狀連忙跟在身後。等出了文華殿,朱由校又囑咐了楊嗣昌幾句,就讓他退下了,他也坐上龍攆往乾清宮而去。


  在龍攆上,他一直忍不住想起剛才楊嗣昌說的話。


  楊昌嗣看問題可謂是一針見血,提出的策略很有道理,朱由校也知道這麼做背後的深層道理,就是增加就業,給百姓一個生計。


  但明朝北方的情況跟南方完全不一樣,北方經濟以農業為主,商業遠遠沒有江南那麼發達,城市化程度也沒有江南高,所以流民就是問題,會生亂子。


  但朱由校也不能強迫流民都去江南,江南也承載不了那麼多人口。所以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北方的工商業。


  只是工商業的發展並不會憑空出現,而是需要有消費刺激的,沒有市場,誰會做生意呢。


  因此朱由校心裡明白想要在北方做生意,必須要瞄準那群最有消費潛力的人,而對於這些人群,朱由校已經有了大體的規劃。


  「何寧,命戶部尚書汪應蛟覲見。」


  「遵命。」


  龍攆很快就在乾清宮停下,朱由校下了龍攆直接進了冬暖閣,讓張昶拿來關於遼東軍餉用度以及天津、登萊等府開海后的相關題本,說完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陛下,汪尚書來了。」


  「讓他進來。」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目不轉睛地看著手中的題本,哪怕何寧來了,也不抬頭直接囑咐讓汪應蛟進來。


  「陛下聖安。」


  「免禮,坐吧。汪應蛟,朕想問下你,去年朝廷決意開放海禁,還在登萊、天津等地打造水師,想要海運運糧。不知現在效果如何?」


  汪應蛟來之前也詢問過何寧皇帝叫他進宮所為何事,但何寧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簡單透露說皇帝比較關心山東民變。


  因此汪應蛟原本還以為皇帝叫他來是要找他要錢呢。


  沒想到屁股還沒有坐熱,皇帝就直接拋出海運這個問題。他聞言思量了一會,只能開口道:

  「陛下,往遼東海運糧草確實是朝廷在管,但現在夏麥稅剛剛押解到京,天津、登萊那邊的水師還沒有修建完畢,因此等購置完糧草起運,哪怕海運也最多運送兩成,其餘還需陸路才行。」


  朱由校聞言搖搖頭,這個速度太慢了。


  但對這個結果他本就不抱有什麼期望,於是又繼續問道:

  「那自海禁開了以後,來往天津、登萊等的船隻多不多?關稅可有增加?」


  汪應蛟更是摸不著頭腦,皇帝怎麼突然問這個?不過這些數據,每月天津府與登萊府都會送過來,他自然是知道的,見狀立刻拱手回答道:

  「陛下,自去年開放海禁以來,雖然天津、登萊等的船隻雖有,但多是漁船,出海多為了生計,主動做生意的較少。因此來往的海船中大都來自江南、福建、廣州等地。


  這些商船去年還較少,每月只有三四十艘,今天以來越發多了起來。


  特別是天津衛,現在每月約有一百餘艘海船進出港口,其他漁船不可勝數,每月關稅都多達八千餘兩;登萊距離遼東、朝鮮、日本等地較近,每月的關稅更多。」


  朱由校聽完不由地欣慰起來,顯然對這個數字很是滿意。


  「看來不是沒有船,只要政策一放開,想要做生意的人很多啊。前幾天楊漣也曾給朕上題本,說在遼東蓋州衛(營口)巡查的時候,就發現有江南的貨船過來買賣毛皮,每月多達二十餘艘,獲利甚豐。


  汪愛卿,伱就說為何這些海船貿易利潤這麼大,那敢於出海做生意的為何大都來自江南呢?為何開放海禁以後,北方鮮有人願意出海做生意,從天津府出發去遼東,不僅路途近,還利潤甚厚。」


  聽到皇帝這般詢問,汪應蛟想了一會,回復道:

  「陛下,帳不能這麼算。遼東有大利,此事盡人皆知。但北方海禁已久,現在雖然開放海禁,但百姓對於下海還是有畏懼之心。


  一則出海買船費用甚大,普通人根本支撐不了,需要多方籌措才行。 二則海上縹緲無定,極容易迷失方向,觸暗礁,遇海賊或者遇到暗流都是常有的事,只要遇其一,都是全船覆沒,哪怕人僥倖能活命,在茫茫大洋上,根本找不到船隻營救,只能葬身魚腹,身死財消。


  三則百姓對於朝廷政策還捉摸不透,唯恐朝廷再次實行海禁,因此還有畏懼心理。因此目前北方等地願意主動出海的也只有登萊一地,這還是因山東大旱,許多人為了生計被迫出海。」


  汪應蛟這一番話聽得朱由校連連點頭,原因歸結起來也簡單,就是三個詞:沒錢,不敢做,有風險。


  所以接下來朱由校就要把這些人的顧慮解決掉,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把整個北方抑或者河北、山東、遼東等地的經濟盤活,讓更多的人有生計,有活干不鬧事。


  剛才朱由校一直在思考該如何刺激北方的經濟,發展北方的工商業。他想來想去發現整個北方朝廷花錢最多的地方不是九邊,也不是京畿地區,而是遼東。


  遼餉每年餉銀高達五百六十多萬兩,就這還不夠,每年都需要追加。這麼多錢到了遼東,除了買馬匹、草料、兵器盔甲等等花費外,把剩餘餉銀髮到遼東軍鎮大小官員乃至士兵手裡,都是一筆巨款。


  而這些人又不能吃銀子,勢必是要花掉的,這就是巨大的消費群體。


  但現實呢,由於遼東經濟不發達,糧食產量少,很多人有錢花不出去,這就造成了高度的通貨膨脹,一石米在京畿只要一兩銀子,在遼東則需要五、六兩銀子。


  這種畸形經濟歸根到底就是遼東物資供小於求,白銀通貨膨脹,不值錢了。


  特別是歷史上明朝在遼東戰場上連連吃戰敗,朝廷每年輸送給遼東的巨額白銀隨著遼東不斷戰敗,又輾轉被建虜搶走,讓建虜吞了這肥水來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


  因此遼餉就像一個巨大的水龍頭,把海外流入的大量白銀全部又泄入了遼東,卻未掀起一點浪花,也沒有給大明經濟起到絲毫的刺激作用。


  從而讓整個大明的白銀像漏底的錢袋子似的,經濟也逐漸下行畸變,無疑是一個惡性循環。


  但現在的遼東早就不同以往了,隨著遼東戰線的穩固,遼餉自局勢反轉后再沒有流向建虜。


  所以遼東是一個消費潛力巨大的群體,他們有錢少物,消費能力還高,願意買東西。並且遼東雖然氣候寒冷,但地廣人稀,有毛皮、藥材等大量內地緊俏的物資滯銷在內。


  如果大力發展遼東商貿,擴大市場規模,鼓勵北方的商賈去遼東貿易或者大力鼓勵前往遼東移民,不僅可以讓朝廷每年撥給遼東的巨額遼餉迴流到關內,盤活北方經濟,增加就業,也給百姓一個生計。


  還可以向遼東移民減輕北方的壓力,增加朝廷對遼東的控制力,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而朱由校要做的,就是掃除遼東與關內商貿、移民等的障礙,而現在看來他做得已經差不多了。


  如今遼東戰事雖進攻不足,但守成有餘;山東民變已平,朝廷在天津、登萊設府開海,準備海運。北方潛在的隱患都被朱由校解決了,下一步完全可以圍繞遼東盤活河北、山東等地的經濟了。


  「汪愛卿,你所說的意思朕明白,但朕看來都是百姓沒有信心抑或者不敢這麼做,歸根到底還是朝廷的政策不給力。


  朕幾次看到熊廷弼與楊漣在題本中抱怨遼東民生艱難,物價極高,地雖廣但人卻乏,凡事都需要朝廷的運輸賑濟,如此下去不是長久之計。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只是依靠朝廷,現在商貿發達,特別是海貿方便,朝廷就應該鼓勵商貿運輸物資。


  比如給運糧到遼東的人減免關稅,山東等地不是大旱流民甚多麼,可以廣招流民前往遼東,朕看這些都可以做,並且步子可以邁得大一些。


  遼東軍民可以免受高物價之苦,朝廷也可以免去一些不必要的花費,河北、山東一帶的流民也有一條生路,何樂而不為呢。」


  汪應蛟一聽當即明白了皇帝今日召見他的用意,說來說去其實還是為了解決河北、山東等地流民的生計問題嘛,要麼就讓他們去遼東屯田,或者依靠遼東貿易給他們一個生計,讓他們不要造反。


  「陛下,這麼做不是不可以,但此事要有成效,不僅僅只是免除關稅,還要遼東都司、順天府、山東布政司等衙門協調。


  臣一人之力怕是決定不了,還請陛下召集內閣六部商議此事,或者下旨廷議為好。」


   求個月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