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朕這大明還有的救> 第158章 熊廷弼的密折(求訂閱)

第158章 熊廷弼的密折(求訂閱)

  第158章 熊廷弼的密折(求訂閱)


  等眾人走後,朱由校便出了乾清宮,走進了一旁的冬暖閣,這本就是批覽奏摺處理政務之地。


  暖閣中書記盈架,卷帙浩繁,其中有許多翻動的痕迹,這裡收藏書籍眾多,看資料也方便,因此元旦后,朱由校一般就在這裡批閱奏疏。


  暖閣中碩大的案几上面擺滿了奏疏題本,還有批紅的硃筆,背面的牆上,懸挂著一塊黑板金泥的大匾,上面書寫著「宵衣旰食」四個大字。


  牌匾下面,魏忠賢從袖口中拿出兩份奏疏,遞給御座的朱由校,這都是後面信使帶來的楊漣、熊廷弼二人的密折,司禮監跟內閣都無權看。


  朱由校拿過密折,首先打開熊廷弼的,熊廷弼的奏疏風格就是簡單直接,沒有那麼多廢話,上來直接說事。


  遼瀋之戰勝利,他也不得不考慮下一步應該是何打算,跟建虜打交道這麼多年,他知道以目前建虜的糧草跟人口,糧草最多不能撐過七月。


  因而他料定努爾哈赤也會考慮這個問題,如何掠奪更多糧食。


  熊廷弼思前想後無非三個辦法。


  一個是繼續向大明掠奪,但經過遼瀋戰敗,元氣大傷,只要明軍繼續嚴防死守,斷不會讓這個計劃得逞。


  二便是建虜內掠奪、壓迫有耕地的漢人,這樣能夠勉強滿足女真人的糧食。


  三便是向西掠奪蒙古,向東南掠奪朝鮮了,只是蒙古本就是游牧,掠奪不了幾根毛,因而最有可能的便是向西南掠奪朝鮮,獲得人口跟糧草。


  看到這裡,朱由校忍不住連連點頭,如果熊廷弼的情況屬實,朝鮮就是其最有可能被進攻的地方,這也是朱由校心心念念想要拿下的地方。


  現在的朝鮮君主是光海君李琿,這個人太不是東西了,他當世子的時候,恰好爆發了壬辰倭亂,大明不懼傷亡,幫朝鮮趕走了日本人。


  但他非但不知恩圖報,還對於朝廷要求他出兵夾擊努爾哈赤的時候,推三阻四,死活不想出兵,最後迫於壓力,派一萬多人助剿。


  此後這個光海君周旋於朝廷跟建虜之間,奉行不背明、不怒金的「中立外交」。


  這讓朱由校心中罵娘,要不是萬曆花那麼多錢打日本人,你們早就亡國了,現在朝廷有難,居然不敢幫,真是一幫白眼狼。


  所以建虜去掠奪朝鮮,朱由校自然是喜聞樂見,並且他還想趁這個機會摻上一腳,把這個光海君擼下來,換上個聽話的國君,自己再趁機派兵進駐朝鮮。


  這樣不僅可以讓朝鮮協助朝廷攻打建虜,更重要的是明末天災不斷,相比而言朝鮮災害少得很,還可以讓朝鮮向朝廷支援或者出售糧草,雖然是杯水車薪,但有甚於無呢。


  另外熊廷弼在密折上說,他接到了光海君侄子綾陽君李倧,這個李倧心附大明已久,對光海君的做法十分鄙視,已經糾結了一幫朝中大臣準備發動政變,因此現在迫切需要大明的支持。


  看到這,朱由校真的笑了,真是瞌睡了就有人來送枕頭,這也太巧了。


  因此熊廷弼建議,支持綾陽君李倧發動政變,同時在遼南甚至是鎮江(今丹東)駐軍,必要時可以支持李倧。


  還可以繞道朝鮮不斷騷擾、攻擊建虜後方,建虜掠奪朝鮮也可以派兵營救、截殺,一舉多得。


  完全可以,想到這裡朱由校就想用硃筆批示,同意去做,但剛拿起硃筆他便想起一個事情。


  「魏忠賢,現在登萊巡撫官應震到任了沒?」


  魏忠賢哪裡會想到皇帝突然問他此事,一時語塞,想了片刻才吞吞吐吐的說道:


  「陛下,貌似十二月初的時候官應震上過一次書,說已經到了登萊,正在張貼告示,告知沿海百姓開放海禁事宜,同時招募工匠船隻,打造水師······」


  可能是過去時間太久了,後面內容也不記得了,魏忠賢說話也變得吞吞吐吐了。


  朱由校看他慢吞吞的說了這些,擺擺手讓他不要說了,直接把官應震的題本拿過來。


  熊廷弼要在遼南甚至鎮江駐軍,登萊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登萊距離遼南近在咫尺,水路只要一兩天就到了,糧草,兵馬運輸很是方便。不然走陸路向遼南等地運送糧食,路上耗費不知多少呢。


  沒過一會,魏忠賢就帶著官應震的題本進了冬暖閣。


  朱由校挑了最近寫上來的題本,聚精會神的看了起來。 當時任命官應震的時候,就想著他是楚黨的領袖,與熊廷弼相交甚善,他也早在萬曆年間就建議過,從一水之隔的青州、登州、萊州三府向遼東轉運糧餉。


  這次就任登萊巡撫,正好跟熊廷弼的遼東相互配合,再說齊黨與楚黨本就是同盟,他到了登萊做事,有齊黨囑咐,山東的地方官也不會故意刁難。


  現在從題本上來看,這個官應震還是很有能力的,只是他遇到的困難也挺多的。


  由於長期以來停罷海運,山東沿海的人對海熟悉的人很少,又因登遼海道封閉時間太久,原有官方運輸體系被破壞殆盡,各地商人畏懼戰亂。


  現在聽說朝廷要開通海禁,還要興建水師,往遼東運糧,視遼如刀山劍林,視經海渡遼如燙熱水,都不願前往遼東運糧,畏之如虎。


  不僅百姓們不願意去,更讓官應震更無可奈何的是,船無一隻,水手無一人,整個山東布政司,原來水營兵馬僅存一千八百名,還算保留了點火種。


  所以官應震這段時間不斷上書,要求朝廷撥款給他錢造船募兵。


  甚至他還想出了一招,說登萊瀕海多鹽,可以學明初開中法,鼓勵民間向遼東運糧或者募百姓去遼南開荒,只要運糧成功就給予鹽引,在登萊兌換官鹽販賣。


  這個方法倒是不錯,不過這個題本是之前上的,內閣也有了票擬,他直接翻動後面,看看內閣的票擬。就見上面寫道:

  「酌請戶部調撥十五萬兩用於造船募兵,重開開中法一事關係甚大,暫不允許。」後面還有司禮監的批紅。


  「這麼大的事情朕怎麼不知道,這批紅是誰批的?」


  朱由校看到此處,當即大怒,撥款十五萬兩,這麼多錢給自己不說也就算了,重開開中法,對於遼東運量有益處,怎麼就否決了,並且自己完全不知曉。


  魏忠賢還在為剛才沒有表現好而懊悔,現在又一看皇帝生氣了,頓時戰戰兢兢跪下說道:

  「陛下,這個奴婢不知呀,這個是鄒義鄒公公批的紅,奴才也不知情,可能那時時候您在練兵,所以沒有看吧。」


  「沒看就不提醒嘛,這視朕為何地?」


  朱由校龍顏大怒,把這奏疏一扔。


  這種事都敢瞞著自己,那還有什麼批情是他不知道的。隨後又低頭看了魏忠賢一眼,就囑咐何寧進來。


  「魏忠賢,你跟何寧去司禮監查查檔案,看那邊這份奏疏是怎麼回事,如果真的是鄒義批紅不報,那就傳朕口諭,直接罷免,我看他也老的有些糊塗昏聵了,回家養老去吧。」


  何寧也在驚訝皇帝為什麼這般生氣,一聽到批紅不報,暗叫不好。


  司禮監稟筆太監批紅不報這可是死罪啊,暗想鄒義怎麼這般糊塗,不過現在也沒辦法,當即領旨跟魏忠賢去查此事去了。


  只留下張昶一人陪著為朱由校,他坐在御座上,早上的好心情也被此事打擾了。


  他雖心裡也在懷疑,是不是魏忠賢誹謗,所以才讓何寧去核查,但想來可能性不大,因為魏忠賢雖然識字,但文化水平確實不高,雖為稟筆太監,但批紅的事情還是主要由鄒義負責。


  如果查到真的是鄒義所為,那他也不管他是否資歷老,為人正直了,再好的人不把自己放在眼裡也不能用,還三番五次想要「匡正」自己,讓他著實頭痛,自己也不處罰他,他也老了,還不如退休算了。


  這時何昶也把官應震的奏疏撿了起來,重新放在案牘上,朱由校又拿起來想想。


  重開開中法一事關係到朝廷鹽政大計,內閣雖然反對,但他也想議一議此事,如果以此為口子改革鹽政那就再好不過了。


  目前明代實行是「綱法」鹽政,就是實行民制、商收、商運、商銷的「官督商銷」制,有專門的固定鹽商負責收購、運輸、銷售。這讓這些鹽商有了個金礦,各個肥的流油。


  而朝廷呢,根本賺不了什麼錢,明代食鹽價格很很低,嘉靖後期,廣東鹽一斤值錢7文,兩淮鹽一斤值錢14文,比宋代乃至清代的鹽價低很多。


  如此一來鹽稅更低,是清朝的三分之一,宋朝時期的一半,中間利潤盡被鹽商拿走了。


  但是就算是這樣,明朝的私鹽仍然泛濫,明末鹽稅還收不上來。


  現在朝廷鹽稅加征後為168萬兩,與此相比,清朝的鹽稅一直在400萬兩以內,到了乾隆朝接近600萬兩,這完全是雲泥之別。


  所以朱由校一直想著如何改變改革鹽政,最直接的就是學清朝,民間的鹽價管不了,但這些世襲鹽商的利潤要狠狠剝削,不然朝廷沒錢啥也幹不了。


   第一更奉上!

    求訂閱!求月票!

    下面有書友群鏈接,相加的可以點擊加書友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