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朕這大明還有的救> 第45章 朱由校的心思

第45章 朱由校的心思

  第45章 朱由校的心思


  此時臨近中午,朱由校也沒讓他們三人回去,留下來一起用了午膳。


  就算他向給內閣哭窮說缺錢,屯田修船、開海運的錢還是要給的。


  朱由校只得忍痛答應把魏忠賢搜刮來的一百三十多萬兩的贓款提前預定給內閣,用做屯田和修船的用途。


  看來要讓魏忠賢加快進度,多反貪,多抄幾個的家,不然根本不夠花。


  ······

  午膳完畢后,朱由校小憩了一會,醒后就擺駕去文華殿聽日講去了。


  近來,日講經筵連日不輟,這麼勤學的態度,讓朝臣對他讚譽有加。


  今日的試講官丁紹軾,還是講《大明會典》,但在朱由校的特意囑咐下,丁紹軾今天把朝廷現今的財政情況及制度、源流做了簡單的講解,讓朱由校收穫頗深。


  明朝財政體系及其複雜,分散的,沒有統一的財務統計,沒有像宋代三司使那樣統一的財政機構。


  六部每個部門都有自己徵稅權,皇帝還有自己小金庫內帑,有專供皇帝的賦稅、內府二十四衙門等,地方也會把一部分稅收自己截留。


  這導致戶部掌握的數據不一定準確,統一調度的時候各部門推諉,各部門不願出錢,行政效率極慢。


  同時徵收還有本色(繳納實物)、折色(把實物換成白銀)、徵收不僅有實物、白銀還有鈔跟銅錢等等,問題及其複雜,要說清楚幾天幾夜都講不完。


  所以這麼複雜的財政體系,想要實現完全改革是困難重重,只能一步一步來。


  朱由校很明確,目前要做的就是在現有的財政體系下做到開源與節流,說白了就是多收稅,少花錢。


  但多收稅,怎麼收,不能只靠自己的一封詔令就能實現的,也不是簡單抄家就行的,這只是飲鴆止渴,必須細水長流才行,徵收賦稅,廣開財源才行。


  但設置什麼稅,怎麼收,對誰收,每個都是問題。


  其中牽扯利益太多,導致意見太多,哪怕一個所謂的黨中的意見也不統一。


  比如歷史上浙黨有些人希望徵收田稅,不要徵收商稅;閹黨的某些人比如崔呈秀等人也建議廢除榷稅,反對商稅;同為東林李邦華等人也堅持加征田稅等。


  但東林黨內的某些人,比如葉向高、汪應蛟等反而建議加征商稅。朝臣之間意見相左,做起事來自然會相互掣肘,不能長久堅持。


  這還是只是征什麼稅的問題。


  關於怎麼徵稅,紛紛各執己見,比如許多人說東林反對加稅,其實並不是,他們反對的是中央直接收稅的制度。


  例如神宗派太監徵收礦稅,他們極力反對,批判為神宗搜刮民脂民膏。主張稅必須由地方先收稅然後再上交朝廷。


  因此對此進行朝議就很有必要,朱由校讓朝臣們都提意見,共同商定,他也知道中間會各種推諉扯皮,而他就要做最終拍板人。


  等決策一定便立刻推行,哪一派的建議就由哪一派推行,如果效果不行,他也不建議派宦官去辦,先把事情幹起來,錢收上來,然後再說其他。


  待到國家財政困難稍微得到緩解,那他真正要做的便是統一財政,將朝廷收支都歸於一個機構,比如戶部或者類似於宋代三司使的機構,統一全國收支,統一運輸財務,提高效率,減少損耗。


  目前這也只是個想法,需要慢慢籌劃構建。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開源,找到更多的財源,度過當前難關。 財源在哪裡,作為後世者,他心裡也大概明了。


  但自穿越來后,他發現古人特別是能經過科舉考試之人,他們的智慧不下於現代人。


  這讓他不禁心中有疑問,難道這些讀書人就沒看到問題所在嗎?為什麼現在是民富朝廷卻用度不足,朝廷錢這麼少,錢都去哪裡了?是收不上來稅還是什麼原因。


  於是趁著日講結束之餘,朱由校便向丁紹軾問出了這個問題。


  丁紹軾聽聞也思考片刻,隨後鄭重地向朱由校一拜。


  「陛下,此問題甚大,臣不敢妄答,但依臣觀史書之間,宋之養軍十倍於今,而不匱乏者,固茶酒鹽礦海榷之利,而這些之利,朝廷雖有,但遠遜與宋。


  只因這些產業諸多王公貴族,士紳地主牽扯其中,絕大部分紅利都歸於地方士紳豪強,其中盤根錯節,想要革新變法,便會牽一髮而動全身,阻力甚多。


  因此每次朝廷一提到開闢財源,便有人上書說不能行聚斂之術,不要與民爭利,開海、鹽鐵、榷茶等均是如此。


  諸臣熟讀史書,自然知曉其中要害,讓許多人不敢行更易之事。朝官們也怕會敗毀名聲,招來其他人怨恨。


  哪怕許多官員不怕得罪人,卻不能不顧及名聲,導致不敢做,不能做。


  如果要廣開財源,此事說易也易,說難甚難。


  全在陛下能否堅定為天下、為社稷之宏圖決心,力破痼疾,毫不動搖,定要選用堅韌之輩,不懼流言爾。」


  朱由校聽完后也明白了,眉頭舒展后又緊縮,深深地吐了口氣,啪一聲拍了下大腿站起來,對著丁紹軾一揖。


  「多謝老師指點解惑,朕知道此事之難,但如今是被逼的不得已吶。


  朕定會以身作則,多勤儉,少奢逸,為國家計,還要清老師多多督導。」


  相比較明朝歷代君主,能夠這麼說的皇帝已經很少了,丁紹軾聽到后很感動,心中默默讚許敬仰這位年輕帝王。


  這其實也是朱由校的想法。


  任何一個政權,或者社會組織,都有三種人:第一種,有能力且有意願做出一番成績的;第二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混日子的;第三種,重私利而輕公義,只想著往自己腰包里撈好處的。


  王朝前期,第一種人多一點,第三種人少一點。到了王朝後期,第三種人極多,第一種人少。


  那他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名聲搞好,多勤儉,少奢逸,畢竟皇帝再節約,還能節約到哪裡去。勤政,作為經歷過996、007等福報的朱由校認為目前的工作量真不大。


  等自己這些名聲揚出去后,作出一副為大明鞠躬盡瘁的樣子,就可以讓更多的第一種人為自己重用,同時堵住第二種人非議的嘴,然後狠狠的切第三種人的肉。、


  再讓第一種人獲利,形成以他為核心的新利益集團。


   這章略有啰嗦,但是主角未來的一些規劃與想法。


    求月票,求追讀,求評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