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就拿這個?
第97章 就拿這個?
高麗的使團感覺很難受。
如果來的人太少,為遼國打探宋國虛實的任務也沒辦法完成。
所以,朴劍楠帶了一些『土特產』準備看人下菜。
梁莘到了。
朴劍楠起身迎接,梁莘只是點點頭,然後說道:「有事直接說,本官還有公務要辦。」
一個小小的昭文館校檢,有多少公務要忙。
原本就看不起身為太監之子的朴劍楠帶幾份傲氣:「我大高麗與宋國為兄弟之盟,本次……」
梁莘直接打斷了他:「廢話太多,說重點。」
粗鄙!
這就是朴劍楠對梁莘的第一印象。
不過,為了辦事,朴劍楠還是準備拿出一份厚禮的。
「來呀,把禮物呈上。」
吩咐之後,朴劍楠說道:「聽聞梁校檢詩詞出眾,特來結論,小小心意。」
說罷,僕從捧著一隻小盒上前。
梁忠上前接過,打開給梁莘看了一眼,梁莘轉身就走,一邊走一邊說:「去傳話,就說是我爹的意思,高麗來使,船隻不能超過九丈,使團人數不能超過十人。」
朴劍楠傻眼了,看著梁莘離開就往外追:「梁……」
梁莘回頭:「別來煩我了,這種小盒子,都是別人用來裝禮單的,禮單是什麼懂不懂,就是禮物清單,拿根破草出來,你們小地方的人就這……」梁莘說到這裡改口了:「這樣沒見識?」
原本,梁莘差一點說的是:就這樣考驗干*部。
話到嘴邊改口了。
朴劍楠還準備再追幾步,卻被兩個身高七尺的配刀護衛攔下。
梁莘上了馬車:「入宮。」
朴劍楠傻在當場。
宮內,梁莘見到趙佶,在小太監出去后,開口就黑了高麗一把。
「趙乙,我感覺高麗也沒把你當回事,他們備下所謂重禮,我看了,就是種菜那樣種出來的,五年就夠了,品質好一些製作成紅參,品質差一點的用糖腌了是糖參,與咱們說的人蔘差太多了,還不如西夏參。反正都是種出來的。」
還在研究那三副一模一樣,被揭出來的那畫的趙佶轉過頭。很認真的想了一會:「我記得,什麼時候誰給我說過,父皇當年與高麗交好,就是為了制衡高麗。」
梁莘:「然後高麗兩頭吃,吃了遼國的好處,再來吃咱們的,然後還偷偷把咱們的這邊的重要的信息賣給遼國,卻沒把遼國的什麼信息給咱們,所謂的兄弟之盟,兄弟是什麼關係,他們全是騙子。」
趙佶:「可是,遼國這邊?」
趙佶是骨子裡怕遼國的。
梁莘:「總要讓他們知道,光是想佔便宜不行。等咱們的使團從遼國回來見說,聽聽使團是怎麼說的。」
「有道理。」趙佶應了一聲,又把注意力放回到畫上了:「我觀察這三副畫有一個月時間了,我感覺這三副畫是同一次畫出來的,因為許多細節上都是完全相同,但怎麼樣才可以同時畫出三副畫呢?就差一點了,我感覺就差一點,就能發現這三副畫相同的秘密了。」
梁莘又說道:「高麗這邊……」
趙佶一句也沒聽了,除了怕遼國,高麗什麼的在那裡他都不知道。
梁莘坐在那裡又說了一些關於高麗的事情,正說著:「論理,高麗應該朝貢才對,這理是……」趙佶這才轉過頭:「你說什麼,論里,高麗給咱們多少里?」
梁莘:……
梁莘回答:「三十里,我去談,讓他們給咱們幾里地當貢品吧。」
「這個行。伱看著辦吧。」
趙佶懂的不多,卻也聽過,他還沒出生前,大宋給遼國了多少里,這事讓罵了好些年呢。 梁莘這會也反應過來了,有些事情說太多,只能說是自己的一種態度,事實上,沒用。
看趙佶繼續在研究那畫,梁莘準備回家看看。
也不知道許世珍去安排工匠製作的麻將進度如何。
從宮裡出來,過石橋。
一隻腳剛踩到石橋上,海公公也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蹦出來了。
「有事?」
「四百里加急,從河中府送過來。」
聽到四百里加急,梁莘內心多少有些緊張。
河中府,屬於永興軍路,也是西北後勤的保障線路之一,莫非有出了什麼事。
拿過信,卻不是軍報,也不是公文。
只是信。
打開信,梁莘快速的讀了一遍。
在王有忠看來,這是找事的好機會。
而在梁莘看來,這不是在找事,這是伸張正義。
將信收起來后,梁莘轉身又回宮了,進了皇宮倉庫,問清楚,翻出一包來自蒲州的白紙,轉身就進了趙佶的書房。
趙佶正靠在軟榻上,用熱毛巾敷在臉上。
研究那三副畫,太消耗心神。
趙佶要好好休息一下,晚上才有精神去桃源閣玩。
梁莘進來了,坐在一旁,等趙佶再歇會。
趙佶呢,聽到有腳步聲。
正常來說,小太監進來腳步很輕,進門就先請安。
腳步聲重,進來又不說話,只能是梁莘。
伸手拿掉臉上的毛巾,趙佶看向了梁莘。
梁莘將那一包紙放在桌上:「宮裡一個負責採辦的管事,人上吊了,以你專業的眼光看看,這紙是怎麼回事,還能讓他害怕到上吊。」
趙佶瞄了一眼,伸手在紙角上摸了一下,這方面,他的才能不應該稱為專業,而是權威!
趙佶說道:「這應該是仿的蒲州細薄白紙,仿得還不錯。」
梁莘這才說道:「這就是蒲州的貢品白紙,王有忠已經往蒲州去了,李格非彈劾了許多人,說他們把好紙私下販賣,差的送到宮裡來。他們給採辦的人送了禮,重禮。這事,往前查,去年的紙似乎也不太好。」
什麼???
趙佶一個激冷就跳了起來,打開一張紙,很認真的去鑒定。
梁莘順手就拿起了桌上的小鈴搖了兩下,有小太監入內。梁莘吩咐道:「官家吩咐,取往前幾年蒲州貢紙的留存來。」
「是。」
小太監飛奔著去了。
趙佶幾乎把小太監抬過來的每一刀紙都親自看了一遍。
也就是四年前的,還能算合格。
三年前的紙,在趙佶眼中質量就已經開始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