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靖難!
第77章 靖難!
八月份,京師。
嚴濟甩開了侍從和護衛,一個人心事重重地在街上走著。
他剛剛從皇宮裡出來,朱允炆發了好大的脾氣。
「他怎麼敢,他怎麼敢!」這是建文皇帝的怒吼。
他是皇帝,應該坐擁天下,那些藩王被削奪,哪怕身死國除,也應該跪在地上謝恩才是。他沒有殺這些傢伙,而是軟禁或者戍邊,這難道還不夠仁慈嗎?
代王謀反,屬實出乎意料。
更可怕的是,代王在短短一個月之內敗盡晉地諸將,晉北全部脫離南廷統治,而馮勝才剛剛進入山西,正在整飭軍隊,重新布防、站穩腳跟,數次試探性的小規模進攻,也被代軍盡數擊退。
嚴濟不知怎地,腦子裡突然跳出了「晁錯」這個名字。
他打了個寒戰。
不會的,不會的,區區一個代王,怎麼可能逼迫朝廷到那種地步。他趕忙安慰著自己。
「莫逐燕,逐燕必高飛,高飛上帝畿!」
剛剛想到燕王,突然,嚴濟的背後傳來一個聲音。
他愣了愣,86的政治數值讓他瞬間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
他猛得回過了頭,眼神犀利中帶著驚詫,一隻手已經按在了腰間的配劍之上。
是誰這麼大膽子,敢在京師的街頭,這南廷的腹心,說此謀逆之言?
不是什麼膽大包天的狂人,也不是燕王派來的什麼說客,只是幾個孩子,正在玩鬧。他們似乎覺得這句順口溜很有意思,於是一遍一遍地重複著。
嚴濟輕輕呼出一口氣,走了過去。
「是誰教你這麼說的?」他努力裝作和藹的樣子,在懷裡摸了摸,不過他習慣了身上不帶錢的,只掏出了幾份奏疏。
嚴濟尷尬地笑了笑,把自己身上的一個小配飾取了下來,遞給了為首的大孩子,摸了摸他的頭,問道。
「一個老道士,穿得破破爛爛的,像是有癔症,一直在街上叫。兵爺們來捕的時候,突然就沒了,兵爺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那孩子不知道這個小配飾便夠他們一家吃上大半年的精糧,只是覺得好看,於是放在手心把玩。
道士……
「莫逐燕,逐燕必高飛,高飛上帝畿!」
孩子們見他沒了問題,於是嬉鬧著跑開,街道里再度響起了他們稚嫩的童聲。
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指著天空中高飛的鳥雀,也不管這到底是不是燕子,便大聲地歌唱。
聽在嚴濟的耳朵里,卻令他遍體生寒。
民間讖語,總是有著一股玄之又玄的力量。每當天下有大變之際,民間便會有讖語流傳,而且他們大多靈驗。
士大夫對於這些東西,雖然不是說全信,直接就依言而行,但是畢竟歷史上這麼多先例,再加上古代迷信,其實還是受到很大影響的。
而如果從現實來看,它在「神」與「天」的角度,借著一個「神人」之口或是某個物件,影響著封建百姓的民心。
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絕始皇之基業。
一句「點檢作天子」,陳橋趙匡胤黃袍加身。
現在,竟然出現了一個「莫逐燕,逐燕必高飛,高飛上帝畿!」……
嚴濟袖子里的手,不由地握緊。
這是天意,還是人為?
上天啊,難道,您真的不支持建文嗎?
嚴濟的眼前,彷彿浮現出了朱標的身影,那個臨終前死死握著他的手,拜託他輔佐自己孩兒的太子。 不,哪怕天命不在建文,我也會堅守下去!這是為臣之忠,也是我對興宗陛下的承諾!
莫逐燕……
現在起兵的是代王,可是讖語里的卻是燕王,這是什麼意思?燕王一同起兵,也不可能顛覆大明社稷。
難道是……
如今之局面,與漢朝,何其的相似。
彷彿是被這個場面點開了竅一般,他的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了一個可怕的猜想。
嚴濟的手背上,青筋暴起。
他猛得轉過身,向皇宮走去。
不能再拖了!
令穎國公傅友德出陝西,夾擊代王!
必須速戰速決!
——
而在嚴鏗的勸說下,燕王也開始了行動。
北平附近的軍隊,基本都由兩個指揮使,以及一些都督掌控。
兩個指揮使態度曖昧,對於朱棣的拉攏,他們既不表示投效,也不向南京檢舉。
都督之中,倒有宋忠之流,是忠於南方的,但是問題不大,忠於燕王的軍隊在不動聲色中調動到了他們的周圍,用充滿惡意的眼神凝視著他們。
建文的戰略,是先削其餘諸王,再削燕王。既然如此,就不能打草驚蛇。
所以建文帝對於燕王其實相當的縱容,哪怕嚴濟提出要更換北平都司的指揮使,就算控制不了北平的軍隊,也至少給朱棣使點絆子,也被齊泰和黃子澄聯手否決,理由是擔心燕王察覺到朝廷要對他下手。
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燕王從朱允炆登基一開始,其實就已經鐵了心要反了,根本沒有穩不住穩得住的問題。
現在在代王起兵的情況下,這一場命中注定的戰爭被提前了。
八月份的某一天,北平城的城門大開,明字大旗的旁邊,一桿燕字大旗高高豎立,下方,數十名騎兵飛馳而出,他們的背上插著令旗,腰間挎著一個皮筒子。
那皮筒子裡面,裝著一張寫滿了字的紙,騎兵們的任務便是將這些紙送到大明的各個重要城市。
如果有人打開皮筒,就可以看見,那張雪白的宣紙之上,四個大字高懸。
靖難檄文。
文曰:
「皇考太祖高皇帝,披冒霜露,萬死一生,然後定天下,封建諸子,鞏固宗社,為磐石之安。」
……
「《祖訓》有云:『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今朝中有臣黃子澄等,欺天罔上,禍亂朝綱,妖言惑眾以致血親相殘,此何以對太祖之靈?」
「橚(周)、柏(湘)、榑(齊)三弟,侄濟熺(晉),數月之間,皆見削奪,桂(代)弟不堪忍,亦遭鎮壓,親族相殺,何其慘烈!我為諸藩之長,豈能束手旁觀!」
……
「賢者流於野,而佞臣居廟堂,此非亡國之象乎?」
「臣謹尊太祖之命,奉天靖難,以清君側之惡!」
建文元年八月,燕山右護衛指揮使嚴鏗領兵入北平,守軍倒戈相從,燕王棣發布《靖難檄文》,昭告天下,起兵靖難。
戰爭,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