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布局(上)
第452章 布局(上)
娘娘廟衚衕,李宅。
四合院北廂堂屋裡。
李建昆和陳春仙剛從中關村街道辦回來,送去一百二十萬現金——按照早前協議,尿不濕也屬於本次合作中研發的產品,所得利益四成,應該捐贈給街道。
陳春仙意氣風發,滿面春風道:「這下好了,等路修起來,樓蓋好,有意創業的科技人員肯定不請自來。重點是,政策活泛了!」
他說到最後一句,忍不住笑出聲。
鼓勵技術擴散,落地創造經濟效益;允許真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先富起來。這兩項利好政策,被他視為我國科技產業振興的兩響春雷!
剛剛在街道辦,與街道主任江奇軍等人長聊蠻久,他們準備從現在開始籌備,把中關村大街修建成雙向八車道的柏油路,同時在道路二面蓋起若干樓房,為孵化科技產業打好基石。
另外,街道辦還特批了一塊沿街的好地塊,給他二人大展拳腳。
兩人現在來四合院,湊在一塊,也是為商討接下來的發展。
等離子體服務部太小,不符合陳春仙的展望,亦無法滿足李建昆的野心。
這本身就是二人商議過的事,只是現在誰也不提這茬,毫無疑問,在過去的這次合作中,他們已經建立起互信關係,甚至是友誼。
李建昆生起火盤,扯來兩張馬扎,邀請陳春仙坐下。小龍媽知道他們要談事,拎來暖水瓶、杯子和茶葉,遂帶上屋門離開,只留一條縫隙。
陳春仙揮斥方遒道:「咱們現在不是有錢嗎?我的意思是,拿這些錢,咱倆正式成立一家民營企業,蓋棟大樓,就叫……中關村科技大樓,廣納英才,專門從事科技研發和商業孵化。」
這話李建昆總體上沒意見,卻也聽出些弦外之音。
「老陳啊,貪多不爛,記得我早前跟你說的話嗎?按我的想法,還是專精一道好,咱們搞研發搞孵化,但得沿著一個領域搞,比如電子科技領域,這樣才能做精做深做強。」
陳春仙瞅瞅他問:「你咋對電子科技執念這麼深?」
那是因為你不知道,後世咱們被國外卡脖子,卡得多難受。這是其一。
其二,咱們錯失三次工業革命,雖說現在覺醒,在大踏步追趕,但是這條路艱辛無比。誠然,咱們後來的確成為製造業大國,可實事求是地講,真正頂級的製造業技術,仍然掌握在國外,進口機床還是那麼香。
而且未來,真正賺錢的行道,也不是製造業。而是金融和科技。
第四次世界級的發展機遇,叫作互聯網革命。
互聯網的發展,又以電子科技為根基。
這是一次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前世咱們把握到一些,但還不夠。如今有機會,李建昆自然不會錯過提前布局。
「這麼跟伱說吧,以我的預判,未來科技領域裡,電子科技是最好獲利的門類。這世界上的所有財富均來自人口紅利,電子科技這個領域中,能誕生出數之不盡的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產品。」
李建昆頓了頓,道:「即使是現在,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機、洗衣機……哪一樣不是饞得人們流口水的東西?哪怕是摩托車、汽車乃至原子彈中,也離不開電子科技。」
1956年,我國啟動研發半導體技術的計劃,根源正是為「兩彈一星」工程服務。
在研發「兩彈一星」的過程中,需要龐大算力,如果再依靠人工,難免出錯。而想讓計算機不用到冒煙,在硬體上必須有所保障。
巴統又一直對我們施行先進技術禁運,採購不到怎麼辦?
自個捯飭!
如此,1962年,我國成功製造出了第一代硅平面單晶管。1965年,研發出第一款光刻機。
陳春仙從事科研領域這麼多年,想想后,算是被他說服。不過老陳同志仍然有他的考量。
「建昆吶,我不是不贊同你的想法,但是你想過兩個問題嗎。 「第一,科院包括其他單位的研究員們,他們精通的領域各不相同。比如說我們研發姨媽巾和尿不濕,主要仰仗的是材料學的研究員,如果我們致力於研究電子科技,他們還能參與進來嗎,能與我們同行嗎?
「不是每個人都有創業的勇氣的。」
陳春仙嘆息一聲后,繼續說道:「第二,當前經濟形勢如此艱難,一個姨媽巾技術賣出一百萬,尿不濕技術賣出三百萬,是個企業都渴望新型技術。
「值此危難之時,我們難道不應該包羅萬象,儘快從各個領域中孵化出更多的新技術,幫助社會走出經濟泥沼嗎?」
李建昆沉默,老陳的話自然沒有錯。只是他二人視界不同,一個主看當下,一個著眼未來。
「這樣吧。」
他思忖后,做出讓步,說道,「我同意科技大樓建成后,分出多個部門,做不同種類的研發,但有一點,核心部門必須研發電子科技,由你親自主持。」
老陳想想后,點點頭,「也好。」
復又問道:「電子科技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你打算研究啥?你以前說的晶元?不是我說啊建昆,這玩意是個系統工程……」
「不。」李建昆打斷他道,「研究光刻機。」
去年和老陳長聊幾回后,他認真思考過,想靠一個研究單位,把晶元弄出來,確實有點不切實際。既然如此,晶元這個系統工程中的其他環節,他再想辦法,日後慢慢整合。中關村這個實驗室,則研究最基礎最核心的東西——光刻機。
老陳撓撓頭道:「其實研究光刻機的,周邊有兩家機構呀。」
是啊,可他們最後都會放棄。
李建昆有這個計劃后,自然打聽過。目前國內研究光刻機整機的僅有的兩家單位,全在方圓五公里內。
這是一個很好優勢。
第一家是科院微電子所。1965年我國一款光刻機——65型接觸式光刻機。正是由他們聯合魔都電子儀器廠,一起研發出來的。
不過現在似乎不太重視了,很多年沒聽說過有成果。
第二家在清華。清華有個精密儀器系。62年在旁邊建起一個「精密光學儀器加工廠」,也被稱為「9003實驗基地」或「9003所」。
國內當下最先進的光刻機技術,全在裡頭。
1971年,他們研製出了第一台光刻機和分步重複照相機。這台光刻機與65年那款不同,它可以投入規模化生產。即世界光刻機領域劃分中的,第一代光刻機。
1980年,他們又研發出了自動對準分步投影光刻機。即第二代。
眾所周知,光刻機發展到2020年代時,共有五代。
一代和二代,從性質上講,均為接觸接近式光刻機。
第三代為掃描投影式光刻機。
第四代為進步掃描投影式光刻機,不同之處主要在於,使用了激光光源,使得晶元的製程和生產效率,大幅躍升。
第五代,即EUV光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