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不明不清> 282.第282章 該攻還是該守

282.第282章 該攻還是該守

  第282章 該攻還是該守

  「萬歲爺,奴婢有點看不懂,為何明明要開海,卻故意對日本使者說繼續禁海?」


  日本使者帶著滿腦子的遺憾和一身傷痛被抬走了,目睹了全過程的王承恩趕緊湊了過來。皇帝和使者的大部分對話他都聽見了,其中有很多迷惑不解。


  「朕就是隨口一說,他們如果信了,一整套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需要耗費很大精力和物力,且短時間內改不回來。不信就不信唄,大明該幹啥依舊幹啥,沒任何損失。」


  伸了伸胳膊腿,接過王承恩遞過來的談話記錄,一邊仔細核對一邊回答了王安的問題。做為國家的領導層,除了對國民負責之外,不應該對任何外國人負有任何責任,否則就是失職。


  啥人性、全人類、道德、良知,都不該存在於工作之中,用盡一切辦法,讓國民生活富足,讓國家穩定安全,就是工作的全部內容。


  當然了,洪濤不苛求身邊的所有人都能具備這種聽上去挺無情的想法,但該引導的時候必須說,一遍不夠兩遍、兩遍不夠三遍,每多成功引導一個人,就能為自己減輕一份壓力。


  「……大海真有那麼重要嗎?」關於如何治國,王承恩願意聽取皇帝的每一句教誨,並深深記在心裡。只要不出大意外,他的後半生很可能會像王安一樣,成為皇宮裡的大總管,更多了解皇帝的想法非常必要。


  但在某些事情上,他還無法理解皇帝的做法,為何要對誰都不關心、不在意的海洋那麼重視,甚至不惜和整個朝廷作對。


  「以前可能不重要,現在和以後會越來越重要……舉個例子,朕的海軍需要使用很多大炮做為武器,讓大炮發射彈丸需要火藥,一場戰鬥下來可能會耗費幾百斤甚至幾千斤。


  製作火藥需要硝石和硫磺,這兩樣在大明都不是很多,而在日本不光很多還很便宜。用我們的瓷器、絲綢、茶葉,去換日本的硝石和硫磺,等於是把自己家裡沒什麼大用的東西和鄰居交換來了有用的東西,明顯是賺的。


  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各自有各自的特產,有些是我們必不可缺的。想進行交換,通過陸地比較難,只有大海才能提供可能性。


  我們的祖先有句話說得好,故步自封。世界那麼大、國家那麼多,別人都在幹什麼我們多少也要了解一些。


  假如有一天佛郎機人的國王也派了幾艘和黑帆船一樣厲害的戰艦,突然出現在廣州港甚至天津衛,大明就會變成日本,處處挨打無法還手。


  同樣道理,想去世界各國看看,走陸路還是沒有走大海方便。既然好處多多,又對江山社稷無害,為什麼就不能試試,非要當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呢?」


  中國雖然有漫長的海岸線,可陸地面積同樣龐大,且物產豐富。這就讓生活在上面的人群對大海沒有必然需求,甚至產生畏懼。


  王承恩如此、王安如此、葉向高也如此,包括當年的李贄、徐光啟、李之藻、趙士禎、袁可立、袁應泰等人依舊如此。想改變這種固有觀念,除了說服之外最管用的就是利益。 只要讓一些人看到觸手可及的巨大利益,其中自然會有膽大的冒險嘗試。一旦真的獲利頗多,馬上就能帶動更多人跟著一起下海。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是這個道理。


  「奴婢記住了!」對於這番說教王承恩深以為然。不是聽懂了,而是親眼所見。


  袁可立只帶了兩艘船和幾百水手,就把日本幕府折騰得主動入朝道歉,這可是當年幾十萬大軍在朝鮮打了十多年依舊沒做到的。


  如果真能建造出幾十上百艘大海船,那場景簡直無法想像。而自己不光有幸目睹全部過程,還是締造者之一,想一想就讓人渾身發熱。


  「光你記住沒用,沒事兒的時候要經常和身邊的人講講,包括內閣大學士們。被他們問住了不怕,回來講與朕聽,改天再去回答。」


  如果僅限說服王承恩一個人,洪濤就不用費這麼多口舌了,臉一耷拉眼睛一瞪,不給任何解釋也得百分百照辦。這些道理根本就不是講給小太監聽的,而是要借著他的嘴向其他人宣揚。


  能管多大用先放一邊,只要堅持不懈的說,再加上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肯定會有部分人去主動思考為什麼。只要肯動腦子想了,自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萬歲爺,王公公來了。」聽到外面有人低聲交談,王承恩馬上停止了詢問,一溜小跑出去了,片刻又跑了回來。


  「萬歲爺,昨日兵部收到山海關總兵杜松的奏報,說是北虜和建虜在大凌河堡和松山堡一帶打起來了。佔據了寧遠衛和廣寧前衛的北虜大部分前往馳援,營寨空虛,詢問是否該出兵兩面夾擊。」來的是王安,手裡拿著幾份公文。


  「大學士和兵部是什麼意思?」接過奏本簡單翻了翻,內容和王安所說一般無二,暫且放在一邊,先聽聽朝臣們的建議。


  「可有意思了,這次兵部裡面分成了三派。尚書王象乾和右侍郎熊廷弼主張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收漁翁之利;左侍郎王在晉和武庫司郎中王家楨主張出兵從背後夾擊,一舉擊潰北虜主力,可保山海關北翼幾年安穩。大學士們暫時還沒拿出定論,這才遣奴婢來問萬歲爺的意思。」


  說起內閣和兵部的反應,王安忍不住露出一絲竊笑。以往如果出現此種狀況兵部肯定會先在內部商量一番,拿出意見之後再去和內閣討論。等把大致章程都商量好了,才會報與皇帝知曉,說是請示,更像通知。


  自打皇帝借謀反案把內閣和六部都清理過一遍之後,以前能抱著團和皇帝對抗的文官集團立馬顯出了頹勢,居然連個統一意見都拿不出來,人人都要爭著表現,這種局面當然是對皇帝最有利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