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第216章 威嚴受損
第216章 威嚴受損
「沒人肯回答是吧?面對國難既不想辦法也不講道理、不戍邊還不拿錢,光會空口白牙指責朕失德、群臣不忠,此種行徑純屬讓親者痛仇者快,更利於敵而不利於朝廷,可惱之極!
朕以為咆哮朝會之人定與那女真有勾連,平日里沒少做損我大明之事。錦衣衛,把他們押送大理寺著三法司審明,凡有悖於大明律者抄家戍邊!」
洪濤知道這些人不敢應戰,放棄遼東的計劃高層早就知曉,朝堂里各派系的大佬和骨幹們也得到了消息,且已經在暗中討論了一個多月,並有了一致結論。
拿到朝會上宣布只是最終的結果,並不是要進行討論,誰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反對,誰就是消息不夠靈通、地位不夠重要的散兵游勇,根本掀不起浪花。
自己暫時不願意和大派系直面硬懟,對待這些人就不用那麼客氣了,更不用擔心他們背後有人撐腰,不僅要殺人還得誅心。
你們不是想挨打換名聲嗎?不是想靠頂撞皇帝出頭嗎?我一樣都不讓你們如願,既不殺也不貶,就照準了最難受的地方捅。
首先名聲必須搞臭,只要錦衣衛想查,滿朝文武基本就沒誰能兩袖清風的,多多少少都要沾上腐敗的邊。再潔身自好也沒用,家裡、族中總有人幫倒忙。
然後再把錢搞沒,一個個的幹活不積極撈錢特起勁兒。撈吧,越多越好,一下全給清空,讓你們家一代甚至幾代人都白忙活,後面一代人還得背上罵名。
「聖上明察秋毫,四名科道、九名司官被當朝緝捕,已被大理寺下獄!」
光在朝會上硬懟回去,系統內部嚴查就完了嗎?誰要是這麼想誰就是極端藐視景陽皇帝的智商,還極端高估了他的人品。
就在滿朝文武暗自慶幸沒當出頭鳥逃過一劫,並對皇帝的心狠手辣提高了十二萬分警惕時。《半月談》頭版頭條的大標題,就讓他們切身感受到什麼叫冰涼徹骨。
對於發生在朝堂里的各種爭鬥,歷朝歷代都採取了家醜不外傳的做法,只有在實在瞞不過去時才會選擇性的對外公布,以示清正。
比如某某某位高官犯了某某某種大逆不道之罪,皇帝秉公執法予以嚴肅處理,絕不姑息云云。最典型的就是張居正,前腳剛死後腳就被彈劾貪濫僭奢、招權樹黨、結交宦官馮保把持朝政、三子皆中高第等,奪爵抄家。
可是這次景陽皇帝沒遵循慣例,居然把這十多位官員為何被查、打算如何處理全給一五一十抖落出去了,讓全國百姓都知道了真相。
雖然說朝臣們也不待見這些被查處的官員,但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如果以後都這麼干,當官的風險就會大幅度提升,難免下一個就得輪到自己頭上!
「《半月談》危言聳聽、嘩眾取寵!」
怎麼辦呢?讓皇帝下旨把《半月談》查封顯然有難度,主要是人家沒說瞎話,總不能和皇帝說我們心裡害怕吧。而皇帝向來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想毀掉《半月談》怕是要付出非常高的代價,暫時沒人能出得起。
其實就算真把《半月談》查封了,在民間造成的影響也很難挽回,老百姓就喜歡看這類懲治貪腐、秉公執法的段子,越掩蓋越麻煩。 於是另一份與《半月談》齊名的報紙發言了,立場和觀點還是一如既往的對立,措辭毫不留情,手段還非常巧妙。沒有逞口舌之利,也不再玩弄華麗的辭藻,而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予以批駁。
確實有十多位官員因為當朝頂撞皇帝而被關押,但經過三法司初步查實大多數還是清白的,沒有貪贓枉法的行為,等皇帝氣消了應該就能放出來,官復原職有困難,致仕回鄉很可能。
那三法司最終會不會違背皇帝的意思輕判這十多位官員呢?答案很讓洪濤鬱悶,他們不光輕判了,還一家也沒罰沒。
原因很簡單,按照大明律這些官員誰也夠不上充軍抄家的罪過,不光不能依照旨意處罰,還要懇請皇帝對臣子寬容大度。看不慣就貶為庶民放其回鄉,沒必要因為工作上的摩擦就喊打喊殺。
這麼明晃晃的抱團對抗洪濤能答應?還真答應了,最終這十多位官員只有一人因為區區幾百兩銀子和老家的兩所宅院以及八十畝田產被充軍抄家。其餘諸人全部貶為庶民,令其歸鄉閉門反思,連個永不錄用都沒有。
要問洪濤為什麼變得如此好脾氣,當著滿朝文武誓言坦坦,不到一個月就把說出去的話又吞了回去。無它,形勢所迫,外加出了內鬼。
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好不容易用利益與文官集團和勛貴集團達成共識,讓他們不情不願的同意放棄遼東。如果因為這件事鬧翻臉,之前的工作就全白乾了,嚴重影響整套計劃的實施。
而錦衣衛交給大理寺的調查報告則是釜底抽薪,讓洪濤吃了個暗虧。他們居然沒查到那些官員貪贓枉法的證據,只有一些可有可無的不檢點以及擦邊球,不足以給任何一位官員定罪。
這尼瑪就難辦了,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當然也是沒查到,連證據都沒有,堂堂大明最高法律調查執行機構怎麼可以赤果果的辦假案呢。那不光是對經辦官員的不負責,也是對皇帝的極端不尊重,堅決不可以!
當然了,三法司和錦衣衛也是很照顧皇帝情緒的,第一次審理結果遞上去被扔了回來,第二次馬上就多了個漏網之魚被查到了鐵證,符合充軍抄家的標準。
此時皇帝如果還不滿足,估計再來回來去折騰兩次還能多一個貪贓枉法的鐵證,但也就一個了,不會再多。大家都是懂政治的,全贏通吃很不現實,各退一步海闊天空才是正路。
洪濤當然不會學英宗皇帝,一個人硬捍整個官員體系,面對這個結果也只能捏著鼻子同意。但他比英宗皇帝記仇,還信奉報仇不過夜的原則。
事後先把陳矩喊來詢問調查錦衣衛的事情進展如何,沒得到滿意的答覆立馬臭罵一頓留用察看,然後責成王安統領東廠事務,即刻起全力調查錦衣衛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