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暗中積累
第50章 暗中積累
其他人嘛,葉向高和李贄都入閣了,主要精力必須放在朝堂爭鬥上,抽不開身兼顧其它。而且他們倆的才能也不適合干實事,技術水平達不到,還太有主見。
李之藻可以算個幫手,目前他正在北安門外的皇莊里督建天主教堂,工期緊任務重,一時半會抽不開身去掌控其它產業。
利瑪竇、郭居靜、龐迪我三個傳教士倒是可以當技術員用,可他們畢竟是外國人,此時又是明朝,沒有合資企業一說,單獨幹事顯然不成。
他們此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慈善賑濟的名義從民間招收五歲以下孤兒,秘密籌備第一所中西合璧的學校,能把此事辦好就是大功一件。
就選人的問題洪濤曾經他們聊過,結果還真得到了積極回饋。每個人都提出了幾個人選,全是在澳門、廣東、福建傳教時認識的當地文化人。
用他們的話講,這些人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也有改變的主觀意願,最符合皇帝陛下目前的需求。而且里有官員也有士紳,全是文化人,其中有個名字讓洪濤心裡一動,徐光啟!
後世上海有個地名叫徐家匯,實際上原本不叫徐家匯,而是叫法華匯。正是因為徐光啟曾在這裡住過,並葬在了此地,當地人為了紀念他才后改的名字。
有關徐光啟這個人,中國歷史上評價不一。有人說他是漢奸,因為很早就加入了天主教,還在中國積極傳教,影響了不少人。
也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因為曾經自費購買、仿製了葡萄牙人的大炮,也就是當時的佛郎機炮,為明朝抗擊外敵做出過不小貢獻。
還有人說他是中華民族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因為和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第一次把幾何概念帶入了中國。
那他到底是忠是奸還是大科學家呢?洪濤的回答是不知道。歷史書里寫的東西信一半已經不少了,剩下的全要靠腦子去分析探索比較辨別,在沒進行徹底調查核實之前,不可能準確判斷出一位古人的真實面貌。
其實不管徐光啟是什麼樣的人,洪濤都必須把他先划拉過來裝進儲備庫。原因很簡單,能在這個年代主動接觸西方學說、願意睜開眼平等看待世界各國、且不妄自尊大的人,多少會和自己的理念有臭味相投的可能。
自己要用他的知識和能力,不是打算平地立聖人,具體個人道德水準如何真不重要。如果非要比這個的話,恐怕自己才是道德最低下、人品最敗壞、辦事最不是東西的那個,有啥臉面去要求別人呢。
「徐子先?臣在南京崇正書院與焦弱侯、董玄宰、湯義仍、袁中郎論學時與此人有過一面之緣。」聽到徐光啟的名字李贄微微有點驚訝,不清楚年輕皇帝是怎麼知道的,但還是說出了他們之間的關係。
「……除了徐光啟,另外幾位都是誰?」聽到李贄認識徐光啟洪濤很欣慰,倔老頭沒白搭救,不光能在內閣里為自己遮風擋雨,人脈關係還挺廣。
可是欣慰之餘又有點煩躁,古人在日常對話里習慣稱呼字或者號,而自己從歷史書上記住的古人一般都是名,對不上號啊! 「哦……不知老先生能否去信一封,把徐子先叫來與朕見見。」聽完李贄的說明,洪濤覺得除了徐光啟之外好像也沒啥急需的人才。
焦弱侯名焦竑,文學上很有造詣;湯義仍名湯顯祖,這個人自己聽說過,著名戲曲家;袁中郎名袁宏道,也是研究文學戲曲的;最有名的就是董玄宰了,他叫董其昌,很大的畫家,後世里拍賣會上一幅畫值老鼻子了。
可惜目前最不需要的就是文學家、戲曲學家和畫家,即便李白推開棺材板主動來應聘,怕是連個秘書都幹不了,太費酒,工資不夠喝的。
「陛下如此急於用人,老臣倒是想起一位。」把朋友推薦給皇帝,在古代算很露臉的事情,即便如李贄這種倔老頭也顯得有點興奮。看來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的思想很是根深蒂固,古代知識分子好像也沒有別的出路。
「請講……」
「此人與焦弱侯同為萬曆十七年進士,曾任南直隸蘇州府推官,又任山西道監察御史。在任期間無論皇親國戚或朝中大臣,凡貪縱不法皆一併彈劾論處,且通兵事,實乃大才也!」李贄說起此人是讚不絕口,就是沒提名字。
「現任何職?」洪濤一聽,好傢夥,民政軍事一把抓!明朝有這麼牛逼的人物嗎?你個老東西要是敢說諸葛亮三個字,我就真讓人把你拉出去打板子,打完了養好接著打,和皇帝逗著玩是要掉腦袋滴!
「萬曆二十四年削職為民,回睢陽衛賦閑。名袁可立,字禮卿,號節寰,河南歸德府睢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縣)人。為人剛正不阿,直言不諱,然確有大才,陛下可敢用?」
李贄只是思想超前,不是真不怕死,也沒打算和皇帝在正事上逗著玩,確實說出了具體人名,還有簡單的仕途經歷和人品評價。
「把此事先講與葉大學士,說明是朕的意思,暫且任御史,具體職位讓內閣大學士們商量辦吧,儘快召袁禮卿入京!」
這已經是洪濤今天第二次心動了,如果說徐光啟是個技術型人才,那袁可立則是不可多得的帥才。在明朝末期與女真人的戰爭中,他的戰略部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至於清朝在史料中始終不肯多說他半個字,還銷毀了和他有關的很多東西,連石碑都砸了。能讓敵人如此記恨必然就是好將領,這是洪濤的原則。到底是不是這樣,別急,把人叫來找個職位先干著,慢慢觀察幾年再說。
但這件事不能讓李贄出面,此時葉向高長袖善舞的能力就該發揮了。由他去和沈一貫、沈鯉、朱賡交涉,看看不靠自己能不能把這件事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