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第136章 高凌應

  另外高凌應在縣尉典聞的配合下調用了四河縣三百的輔兵,又在縣令馬岱的協助下調用青壯民夫一萬人……


  高凌應認為自己有七百精兵,三百輔兵,一萬民夫,用這個兵力防守一個縣城,如果守城得力,糧食足夠的話,讓他守一個月還是可以的……可以完成主公交代的任務!


  說實在的,因為縣令馬岱接收周圍避難百姓的緣故,四河縣的情況比他想象的要好,能守城的青壯比較多,或許他既可以拖住賊軍,又能守住縣城?


  此時可以看到,四河縣成為了大型工程現場,每個人的臉上的表情也不再是單一的絕望,

  因為高凌應和劉和他們的到來給四河縣人帶來了信心!——朝廷的大軍來了,他們就有救了,雖然這只是先頭部隊,不是大軍,但也有希望了不是!

  自古守城,最怕的就是絕望!


  靠近東門的房屋全部拆除了,百姓全部挪到了北城居住,不肯走的,就當場砍殺了……不過幸好也沒幾個死活不肯搬走的。


  因為城北居住的大多是西和縣權勢之家,他們早就全家逃往郡城了,所以高凌應就做主徵收了他們的房子,


  雖然這些人哪怕走了也留有奴僕旁支族人看家,但當鳳凰衛把刀架在他們脖子上的時候,就沒人說話了,畢竟為了別人的東西拚命不值得。


  除了城中大戶的房子用來安置百姓外,他們死死守住的糧倉也被高凌應打開了,彙集到一起,足足有十五萬石糧食……


  而這一切,馬岱這個小小縣令是不敢做得,但高凌應敢,因為他代表沈青君,而沈青君代表朝廷。


  而且高凌應自從了解四河縣城的特殊布局后,產生了一個想法,說不定真的可以保下四河縣?


  因為四河縣城地勢東低西高,南北是各有兩條河,所以四河縣只有兩道城門,和一條聯通東西的大街……


  有糧有人還有地利,高凌應這個沈青君麾下一級謀臣就不甘心只單單拖住賊軍了,

  而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無論是原先就在四河縣城的居民,還是逃難進來的百姓,其中青壯一視同仁,全部徵用,


  這人一部分在加固東城牆,一部分人卻正在四河縣城中央新建一座城牆了而此時,一座橫貫東西的土牆已經頗具雛形!


  高凌應轉悠了城中土牆工地兩圈,就碰見了縣尉典聞前來,

  他也是在巡查,日夜巡視城牆及城內重要設施和探聽賊軍動向,是他現在的主要工作。


  見到高凌應,典聞抱拳行了一個禮,然後問出了這幾天來心中的擔憂:

  「高參謀,據我所知,劉金光的賊軍有精銳老賊五萬多人,被他們裹挾的百姓現在已有幾十萬之眾,而我們四河縣除了參謀你們來帶的不足一千的精兵外,哪怕算上衙役捕快,也只有不到兩千不堪重用的的郡縣兵,


  賊軍幾十萬之多,我們這邊就是加上被徵用的青壯百姓,也不過一萬一千多人,而且好多青壯百姓,以前是連刀也沒摸過的…… 面對來勢洶洶的賊兵,我們真的能守住嗎?能守到沈大都督趕來嗎?」


  高凌應也回了一個禮,說道:「典縣尉不必擔憂,劉金光的賊軍雖然有幾十萬,就如典縣尉但是真正的紅巾賊不過幾萬而已,其他的不過是被他們裹挾的百姓而已,他們手中甚至都沒有一點鐵器!

  相比較而言,我們的青壯百姓好歹還有刀有槍,這些百姓,他們能拿著一根棍子當武器就不錯了,也不能叫兵了?然否?」


  「況且即便這幾十萬都是紅巾賊,又能算得什麼啊,他們沒有盔甲,這些人甚至沒有豪族的部曲威脅大,是隨便出點兵就能滅了!」


  「他們能三天攻破一座縣城,只是因為他們手段卑劣罷了,典縣尉不必擔憂,我是不會被賊人威脅的,而四河縣面對賊軍採取的一切措施,我家主公一力承擔……」


  大戰來襲,不管賊軍有多強,四河縣能不能守住,高凌應都會貶低賊軍,一口咬定能守住,這叫鼓舞人心,給人必勝的信念!


  「流寇最大的危害不過能四處流竄罷了,須知流民組成的軍隊擊敗容易,剿滅卻難!幾十萬人四散開來,殺不盡,捉不完,打散了反而危害更大,因為我家主公愛民,不忍心又有賊寇流竄害民,這才打算把他們都框進縣城裡一網打盡,一勞永逸。」


  「我家主公曾經說過,流寇戰鬥力不足,難的是一網打盡,若跑了野心之輩,以北地現在的情況,再出一個劉金光不難,再現一個張元成也很容易……」


  「況且,典縣尉看看我們現在正在修建的土牆,這必能成為賊軍埋骨地……」他指著面前的土牆說道。


  「典縣尉何必杞人憂天,沈都督高瞻遠矚,高參謀深謀遠慮,此計必能成功。」跟在高凌應身後的馬縣令拍了個馬屁,

  不管如何,高凌應一行的到來改變了他必死的結局,他對沈青君好感頗佳,自然對高凌應是所有行動全力支持了。


  ……


  玉京城,北辰殿,

  紹武帝最後還是決定不與東胡和親也不與東胡交易!使他改變原先拖延的想法,做出這個決定的,


  是因為他從卜羅進能屈能伸的態度中看到了東胡的隱忍和野心!更看出來了這次倒春寒對東胡的影響,應該要比自己想的還要大,

  以至於讓耶律渣古主動向大魏示好,以至於讓東胡左賢王威逼不成又小意討好,所以他決定拒絕與東胡和議!

  況且李諶越過大哥李顯成為儲君,也需要拿得出手的功勞來服眾,所以為了讓李諶有威望,東胡不得不打。


  邵武帝在下一次小朝會上一錘定音,拒絕與東胡的和議,他做出決定后,就沒有臣子在反對了,哪怕楊瀾濤也閉上了嘴,這就是開國皇帝的威望!


  在他沒下決定之前,大臣可以各抒己見,吵吵鬧鬧,但只要他一做下決定,沒有人再有異議,所有人,不管原先是贊同還是反對,現在都為邵武帝馬首是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