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混在明朝当海商> 第三十一章:新镇新城(上)

第三十一章:新镇新城(上)

  “刘老板,老夫有一事不明,还请刘老板明言”

  站在船头,袁峰暄向刘延拓问道。

  “袁先生有何话,但说无妨”

  刘延拓不在看着前方波涛汹涌的大海。

  回头看了看袁峰暄,问道。

  “刘老板为何要给百姓扫盲,为何要免费给六岁以上孩童教学”

  袁峰暄捋了捋胡须,问道。

  这一点不仅是袁峰暄的疑惑,也是郑源兴,陈贺文的疑惑。

  在三人看来,这简直就是善举。

  而且是大善那种。

  别忘了刘延拓教授的可是在大明,甚至在这三人眼中,最不被接受的山民,逃户。

  这些可以和刁民划等号的黔首百姓。

  就这简直不可思议。

  一开始这三人以为这是沈继鹤道听途说。

  就算刘延拓真有教育山民之举,也应该在极小的范围内进行。

  也就是沈继鹤好言相劝。

  又听说了刘延拓的过往。

  这才决定,先过来看看开业的情况。

  但是看到开业的盛况。

  又和一部分刘延拓麾下的山民接触过后。

  三人相信了。

  山民提起刘延拓。

  那已经不能用感激涕零,感恩戴德来形容了。

  那就如文曲星加观世音下凡。

  顶礼膜拜。

  而且这些山民无论是跑堂,打扫卫生的店伙计,还是负责收银,记账的账房先生。

  几乎人人都能认识很多简单的字,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这还不算。

  一些人的心算能力,甚至让三位先生都叹为观止。

  文字功底,也让三位先生大为惊讶。

  比如就是一个跑堂,端茶倒水的小生。

  也能在书案前奋笔疾书。

  写一些门头,窗花什么的。

  问题是字还还写的四四方方的。

  还有些人甚至可以自行在书中的妙句摘抄下来,当对联使用。

  这可不是一个人啊。

  只要是跟着刘延拓来的。

  无论老少,基本皆如此。

  而有些新的店伙计,账房先生,掌柜,甚至还跟着这些老手学习。

  由这些老前辈教授读书识字,数算之学。

  不仅这些,刘延拓还大量招募了年轻的工匠,学徒,船工。

  也在集中由刘延拓亲自负责教学。

  由此,三人才彻底相信。

  只是刘延拓为何如此,这三人就百思不得其解了。

  “有句话不是说了吗,有教无类,这些山民,这些黔首百姓,甚至这些工匠,匠人之所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之所以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我觉得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这也是他们被随便拿捏,随便欺负,随便欺压,随便坑害,随便荼毒的最根本的原因,更何况这些人对我是绝对忠诚,而我的命也是他们所救,也会将他们当成自家的亲人,这不仅仅是报恩,也是让他们学会生活的技能,至少出去当个掌柜或者账房先生可以吧”

  刘延拓看了看袁峰暄,又看了看走过来的陈贺文,郑源兴,笑道。

  “可是这可是几万人啊,刘老板一人是怎么教过来的啊”

  郑源兴听后,问道。

  “其实很简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即可,每日不贪多,每个人学会三到五个字就行了,有纸就用纸,无纸就用泥板,木板,石板,利用一切可以用到的东西学习,对于那些学得快的,有天赋的,就给他们一天学十个,甚至二十个字,之后就是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问答,互相查漏补缺,老带新的学习,哪怕对于最笨的,也不要打骂和说教,而是耐心教授,悉心教学,如此一天一人平均可以学习五到八个字,一个月也能学习一百五到二百四十个字,而部分天才,天赋高的,一月甚至可以掌握五百多个字,如此也就是三五个月,哪怕最差的也能掌握个近千个字,生活是肯定没问题了,更别说我还创造出来了一些简化汉字,并用偏旁部首标注了读音,如此学习,书写也会更加方便,简化字上手快,一学就透,学会了简化字,在去学习如今天下通用的繁体字,那就轻松简单容易了”

  刘延拓微微一笑,向三位先生说道。

  三人听后大惊失色。

  简化字,繁体字,读音。

  这都是些什么啊。

  其实这些都是刘延拓按照后世的习惯来的。

  毕竟这个时代所用的文字,其实都是基于文言文体的繁体字。

  这对后世接受简化文字学习的刘延拓来说,也有些复杂。

  毕竟刘延拓虽然是学霸级人物。

  但刘延拓更偏理科,而不是文科。

  所以刘延拓在一开始教学之时,就选择了按照后世习惯,教授山民,孩童简化文字。

  之后再用繁体字一一对应学习即可。

  至于读音,一开始刘延拓打算直接用汉语拼音,拿来就用。

  所以刘延拓决定采用大学之时,学到的注音汉字来标注读音。

  所谓注音汉字,是以民国时期大家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为蓝本,由当时北洋政府颁布推行。

  包括了二十一个声母,十六个韵母,合计三十七个偏旁符号。

  后来扩大到四十个。

  这些完全就是以汉字偏旁部首为基础所标注的读音。

  相比于明朝时期以文字标注读音的办法,要简单,也更实用。

  当然有了注音汉字,文字读音也必须要统一。

  不过这一开始也让刘延拓犯了难。

  因为这个时候的大明官话有些类似于后世江淮方言,也被称为下江方言。

  这在明太祖朱元璋诏修的洪武正韵中就有定义。

  这是一种以宋代中原雅音为正的官话体系。

  哪怕是朱棣迁都北京。

  这套官话体系,朱棣也没有废弃。

  所以在明朝,北京话和后世北京话根本不一样。

  反而和后世的江淮方言,也就是南京话差不多。

  但是这刘延拓不会啊。

  而且刘延拓也是在攻入新安县和进入广州府城后。

  在从各个方面得到了一本完整的洪武正韵。

  所以在一开始教学中。

  刘延拓并未以如今的大明官话为主。

  而刘延拓也不可能采用刘延拓所熟悉的江西话或者广东话吧。

  所以刘延拓思来想去,一咬牙一跺脚,万般无奈下。

  决定采用后世的习惯。

  用普通话给汉字标注了读音。

  由此也解决了最基本的教学问题。

  于是有别于明朝其他地方,如今刘延拓麾下这些山民,匠人,乡民所学的。

  不是粤语,不是江西话,也不是明朝官话。

  而是普通话。

  当然拿到了洪武正韵后,刘延拓也不打算更改如今的读音。

  不过刘延拓会进行双语教学,两种读音都学。

  毕竟如今刘延拓得在大明内赚钱不是。

  学好大明官话也不冲突。

  “注音,简化字?刘老板这些可以给我们看看吗”

  陈贺文说完,刘延拓命人拿出了一本刘延拓自行编订的两本小册子。

  上面用毛笔写着各种简化文字,以及四十个声母表,韵母表。

  三人见此,都大为惊骇。

  三人也算长期教书育人之人。

  如何看不出这简化文字和注音的意义。

  难怪这刘延拓能大规模的进行扫盲和建立学堂。

  有这两本小册子就是基础。

  三人如获至宝,有了这些,未来自己教学也简单了很多。

  而且统一的读音,也避免了各地方言之苦。

  有了简化文字。

  这些山民也更容易学习。

  之后,三人再无言语。

  开始在一边研习着这两本小册子。

  而刘延拓还是站在船头,看着远方的海岸线。

  不久后,一座崭新的城市,出现在了远方。

    https://www.lingdianzww.cc/book/31420/6300563.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https://www.lingdianzww.cc/。零点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lingdianzww.cc/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