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宋末:我要做中興之主> 第188章 重臣隕落

第188章 重臣隕落

  第188章 重臣隕落

  「陛下,臣做了一個夢,很長的夢。」江萬載拉著趙昰,絮絮叨叨。


  「臣夢到了大哥三哥,他們問我國家怎麼樣,聽到臨安恢復,他們都笑。


  陛下,臣不能陪你北伐中原,沒看到川鄂恢復,遺憾吶。」


  趙昰強忍著悲痛,說道:「太師,炮艦逆流西進,克複川鄂就在今年,你好好休息,等著捷報傳來。」


  「臣不行了,陛下……」


  「太師老當益壯,當陪我萬萬年,我……我……朕不許你說不行。」趙昰眼淚止不住。


  「陛下英明神武,如何做小兒女姿態?」江萬載抬起枯瘦如柴的手,替皇帝抹去眼淚,道:「家破國亡,只以為必含恨而死,卻不想得遇陛下,如魚得水也。


  只恨天不假年,未能見陛下結婚生子,陛下英明,想來早有打算……」


  趙昰悲傷略略散去。


  原以為江萬載臨終前會如諸葛亮出師表一般,誰誰誰性格如何,擅長什麼,用在什麼地方,卻沒想到居然是催婚。


  大約是看出了皇帝想法,江萬載笑道:「陛下睿智天成,軍政用人都是適當,又自律節儉知愛,不必臣置喙。


  可慮者,唯後裔而已。


  高宗后,皇帝子嗣單薄,陛下當廣納後宮,多多開枝散葉,有一二繼承衣缽者,國朝何慮之有?


  然溫柔鄉是英雄冢,切不能耽於女色。」


  「太師放心,朕記下了。」趙昰不斷點頭。


  江萬載還要再說,卻停了下來,看向門口。


  趙昰轉頭,見文道生站在那裡,手足無措。


  趙昰調頭抹了抹臉,道:「進來說話。」


  文道生進來,道:「陛下,管辰大破元虜水師,又炮擊江岸,元虜大潰,王師趁勢復武昌。」


  張玉的遭遇和劉國傑一般,被炮擊的不要不要的,當場就潰敗了。


  正好謁只里率軍抵達,要施行水陸夾攻,不論是丁家洲之戰還是焦山之戰,伯顏都是這樣乾的,謁只里只是有樣學樣。


  奈何對手不同了。


  管大沒有追殺元軍水師,而是靠到岸邊,對著謁只里帥旗所在來了一輪炮擊。


  當場崩潰。


  步軍登岸只是打掃戰場而已。


  待大軍抵達武昌,元軍已經跑路了。


  「按計劃,臣領大軍沿江而上,拿下鄂州再做計較……」


  「好,好啊。」江萬載笑道:「川鄂恢復在望,臣當瞑目矣!」


  「太師,萬不可如此……」趙昰話未說完,卻發現江萬載的手已經滑了出去。


  「忠貫日月,靡渝金石之堅,功若丘山,具煥旂常之紀。


  感會風雲,毀家紓難,由西而東復歸於西,身更百戰,義勇橫秋,勤王挽國,投袂央奮發,連營江南,摧勁敵如拉朽,芟劇盜如刈菅,功名與日月爭光,何其盛耶!

  國家中興,實資佐命,式定王國,時惟元勛,朕豈可忘?


  謚文正,追封贛王,配享帝廟,同葬皇陵!」趙昰一邊流淚,一邊擬定了聖旨。


  不論是負責記錄的文道生還是旁聽的陳宜中,都是眼皮子直跳。


  羨慕。


  文正啊,文人最好的謚號,文天祥都眼饞。


  但是不得不承認,江萬載配得上。


  江銅拜下,哽咽道:「臣代先臣謝陛下隆恩。」


  趙昰道:「文正公扶大廈於將傾,功莫大焉,身前未享富貴,區區身後名,何以酬之?」 「多謝陛下。」江銅再拜,道:「先臣遺願,葬於止水池邊,請陛下成全。」


  趙昰沉默片刻,道:「元虜南下,軍民將官多有殉難者,忠骨散於野,無以為念。


  著戶部撥款,禮部遣使尋訪並加收斂,於止水畔建忠烈祠,遷白鷺洲書院,專設祭祀。」


  「陛下仁厚,臣奉詔。」陳宜中應下,又道:「兩湖戰事激烈,江鉦是否奪情?」


  趙昰道:「召回江鑰奉孝,江鉦等人奪情,作為補償,朕親自護公歸鄉。」


  「陛下三思。」陳宜中勸道:「兩湖戰事激烈,若有元虜來襲,危矣,揚州之事不可不鑒,陛下明察。」


  「江淮多平地,河流冰凍,因此元騎長驅直入,鄱陽湖邊多水流縱橫,且王師勢如破竹,元虜自顧不暇,如何能夠潛行來襲?」趙昰說道。


  就在趙昰安排江萬載後事時,真金也在鄂州安排後事。


  「謁只里以身殉國,當上奏父汗,厚賞撫恤。」真金道。


  「殿下仁厚。」諸人拜道。


  真金問道:「宋軍船堅炮利,縱橫江面無可抵擋,如何應對?」


  眾人都是沉默。


  此時的感覺就跟宋朝用出天雷時一模一樣,威力當然時很大的,倒也不是不能應對,只是心慌慌,無法冷靜思考。


  忽然,一兵進來,拜道:「啟奏殿下,通台山大營回援鄂州時,遭遇宋軍埋伏,萬戶楊大椿殉國。」


  「什麼!」真金倏地站起,又無力坐下,道:「接戰不過三日,連折兩萬戶,實在痛徹心扉。」


  忽必烈尚未登基時,謁只里就是潛邸宿衛,中統初年出任陝西行樞密院樞密使,後為監軍,至元七年時圍襄陽,唆都、劉國傑、李庭等皆隸麾下。


  實打實的朝廷重臣,而且才四十歲,一般而言可以輔佐三代皇帝的,卻不想死在了炮火之下。


  李大椿本身一般,但其老子李庭尚在,忽必烈便讓其承襲了益都新軍萬戶一職,可見優寵。


  沒法向忽必烈交代。


  早知道如此,不如留在吐蕃,真金暗暗後悔。


  忽必烈聽不到真金的心聲,也未收到戰報,卻同樣煩惱。


  許衡病危。


  本來身體就不好,勉力支持著,大概還能活幾年,結果被民族論消耗了太多心力,不行了。


  病死了,身後事照例辦理,子孫襲職便可,難辦的是姚樞。


  元太宗窩闊台四年,三十二歲的姚樞前往漠北覲見窩闊台,當時漠北沒有漢人士大夫,窩闊台「喜其來,甚重之」,七年隨皇子闊出攻宋,此間救了趙復,十三年出任燕京行台郎中。


  「燕京行台」也叫「中州斷事官」,是蒙古汗國總理漢地政務的官職,郎中為副官。


  不久,姚樞入忽必烈幕府,才華畢露,主持修制度禮儀、設官職等,在元朝基本建設層面上貢獻巨大,后因不敵阿合馬被外調。


  元庭無一年不戰,糜費浩繁,需要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諱於言利、主張節用愛民的理學派儒臣便不合時宜,漢儒扛把子姚樞被忽必烈斥為「不識事機」。


  至元十四年,姚樞突發昏迷,今年開春病發,乞骸骨。


  若是往常,忽必烈當然是厚加賞賜放歸,但是如今的局面,忽必烈很懷疑姚樞是不是想投宋。


  但是不論怎麼說,姚樞命不久矣,元庭必將失去一個頂樑柱般的存在。


  而對漢臣來說,姚樞死了,已經陷入僵局的漢化會更加困難。


  制度已立,繼續漢化只能從文化上著手,大體就是姚樞要對蒙古貴族「以三綱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性」的想法,而忽必烈對此很反感。


  從根子上進行漢化,有用嗎?


  宋庭是漢家正統吧?還不是被打的哭爹喊娘,若非突然冒出來一個小皇帝,天下早統一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