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父子重逢
第92章 父子重逢
「臣楊亮節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剛一見面,楊亮節就五體投地大禮參拜,搞的小皇帝一愣。
「免禮,平身。」趙昰扶起國舅,說道:「卿鎮福建有功,如今歸來,朕甚是欣慰。」
「陛下謬讚,臣慚愧。」楊亮節掩面。
他要是有功,蘇劉義不至於去,他也不至於領兵歸來。
趙昰放開楊亮節,看向身後的五千軍兵。
因為走陸路而來,各個風塵僕僕,卻是昂首挺胸,士氣可用。
小皇帝走到近前,說道:「諸卿心懷忠義,北上勤王,朕甚是感慰。」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諸軍齊呼,聲勢浩大,能看出蘇劉義把這些兵訓練的不錯。
呼喝次第平歇,趙昰繼續說道:「韃虜肆虐,生民悲泣,江山淪喪,社稷頹唐。
卿等持兵戈,臨劍矢,保鄉梓,護父老,解民倒懸,恢復故土,皆國之干城,朕之腹心也!」
「願為陛下效死。」諸軍再喝。
「恢復江山,中興社稷,仰賴諸卿之力,請受朕一禮。」說完,趙昰躬身行禮。
轟,全軍跪下,再喝道:「臣定肝腦塗地,不負陛下重託。」
「君臣共勉。」趙昰結束了訓示,讓大軍回營。
皇帝沒有拍屁股離開,而是隨同入營,陪著大家吃了頓飯,又是一陣感動。
以前是糧餉買命,現在糧餉不足,只能皇帝親自撫慰示恩。
待到傍晚,全軍安頓,趙昰才迴轉行在,楊亮節要去拜見楊氏,一起隨行。
路上,趙昰問起了福建的情況。
「秋收之後,福建上下歡欣鼓舞,皆稱頌陛下仁政,甚至有立生祠供奉者。
然地少人多,糧食不敷用,百姓依舊困苦,地方用度亦不足支應。
臣慚愧,不能鎮壓豪強,叛亂迭起,幸得蘇劉義有幹才,到任后剿撫並舉,各地快速平定,時至今日,唯有些許隱藏深山中,難成氣候。
如今民間交易興盛,商旅往來不絕,想來可補不足。」楊亮節說道。
趙昰問道:「福建移民如何?」
「應者寥寥。」楊亮節說道:「故土難離,無可奈何。」
趙昰道:「向日隨從者皆已南下,揚州移民亦將完結,流求仍是空曠,當想辦法招攬福建無地少地之百姓。」
辦法嘛,大家都在想,但是百姓不願意搬遷,又能怎麼辦呢?
閑話中到了寢宮,兄妹說了一番話后,楊氏留兄長一起吃飯。
看到簡單的四菜一湯,楊亮節忍不住感慨道:「陛下飲食不如寧王多矣。」
趙昰問道:「三郎飲食如何?」
「額……」楊亮節支支吾吾的,不說話了。
「舅父但說無妨。」趙昰追問。
楊氏說道:「兄長直言。」
楊亮節說道:「自太后迴轉,俞如硅奉寧王甚厚,一日三餐,非八碗八碟不可,未盡之食,盡皆傾倒,糜費甚多。」
「錢從何來?」趙昰問道。
楊亮節說道:「寧王監國,自有甘心孝敬者,倒也不曾滋擾本地,因此無人上奏。
唯可慮者,其不愛讀書,日日遛狗鬥雞,只恐日後難成大器。」
在趙小大結婚生子之前,趙小三都是無可爭議的第一繼承人,實質上的皇太子,自然是有人願意投資的。
奇貨可居嘛。
如果說秦襄王故事太遠,本朝也有成例。 哲宗元符年間,蔡攸監裁造院,當時宋徽宗趙佶還是端王,須得按時參加朝會。
蔡攸上班的時候趙佶下班,於是他算好時間製造偶遇,每次都下馬拱手立在一邊,謙恭有禮,觀之可親。
趙佶就問左右那傢伙是誰,左右說是蔡承旨(蔡京)的兒子,便在心中暗記其人。
後來趙佶登基,對蔡攸十分寵愛,再三提拔,直至開府儀同三司、鎮海軍節度使、少保。
蔡攸當時就知道趙佶能當上皇帝嘛?並不知道,不過以小博大嘛,值得嘗試。
趙昰說道:「若孩兒不幸,三郎當克繼大統,豈可不學無術耶?
向日溫州不安,為免國祚中斷而送至福州,如今溫州遠威脅,當接回,孩兒親自管教。」
楊氏說道:「只怕外間非議大哥苛待兄弟。」
趙昰說道:「長兄如父,捨我其誰?即便三郎繼承不得皇位,亦需做個賢王,絕不能如同父皇一般荒唐。」
生活鋪張無所謂,反正有冤大頭,不學無術就不行。
萬一趙昰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趙昺又成了宋度宗,只怕都堅持不到崖山。
楊亮節說道:「臣親自去接,定保寧王安然迴轉。」
趙昰點頭,道:「如此便有勞舅父走一遭。」
「向日歸來匆忙,未及帶清芝,如今一併接回。」楊氏想了想,又說道:「我親自走一遭。」
趙昰勸道:「來去千五百里,舟車勞頓,實無必要。」
「非為接人,實是巡查地方。」楊氏說道:「大哥不宜離開,我只好代為巡視,終歸能安定地方人心。且時進八月,天氣稍涼,正好行路。」
趙昰想了想,同意了老娘的提議。
福建兩廣江西都是重新收回的,雖說地方治理的不錯,不去親眼看看終歸不放心,而且在民間沒有存在感。
皇帝走不了,太後走一趟也行。
而且一天天宅著也無聊的很,出去走走也好。
母子商議既定,趙昰對楊亮節說道:「有勞舅父領兵隨侍。」
「份內之事,何言辛苦。」楊亮節說道。
三人又商量了行程后,趙昰說道:「舅父匆匆歸來,未及與三位兄長相聚,實在遺憾。」
「公務為要,來日方長……」
楊亮節沒說完,宮女進來,道:「陛下,太后,縣子楊世昌、楊世隆請見。」
沒說的,立刻召見。
兄弟倆進來,立刻大禮參拜,趙昰楊氏免不得安慰兩句。
沒與楊亮節說話,楊世昌先彙報工作,說道:「臣此去廣州,購得硝二千五百斤,硫三千四百斤。
為長久計,委託海商於海外收購,只恐走漏消息,不敢聲張,僅僅委託數人。
其後於沿海各州皆如此行事,總計得硝七千八百又二十一斤,硫一萬零六百斤,耗錢三千六百一十二貫。」
楊世隆去的江西,只買回來三千多斤硝,至於隨船北上的楊世耀,尚無消息。
趙昰撫掌笑道:「如今前線焦灼,二位兄長可謂及時雨也!」
楊世昌回道:「臣文不能安民,武不足上陣,唯有奔走東西,不值一提。」
「大兄謹慎細緻,能託付大事,豈可自輕耶。」趙昰說道:「相聚不易,且歸家,明日細說不遲。」
儘管恨不得原料立刻化作天雷送到前線,趙昰也知道不能太黑心。
老楊好不容易回來,馬上又要離開,總得讓人家團聚。
離開行在,父子三人問了近況后,楊亮節說道:「前線焦灼,豈可虛耗時日?爾兄弟速去製造火藥供應各軍。」
「父親放心,孩兒立刻去辦。」楊世昌當即應下。
做為頭號外戚,楊氏父子與國朝休戚與共,自然想抓緊一切時間加班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