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京營凱旋和袁可立赴任
第136章 京營凱旋和袁可立赴任
「據朕所知,袁公對東江毛文龍有知遇之恩,皮島緊挨朝鮮。袁公此去,幫朕給毛文龍帶個話。」
「陛下請講。」
「告訴毛文龍,讓他不要再謊報軍餉了!」
「是!陛下的聖諭臣一定帶到。」
袁可立知道,這是陛下對毛文龍不滿了。既然能跟自己說這個問題,說明陛下沒有深究的打算。
事實確實如此,在朱由檢看來,你毛文龍自主創業確實不容易。但眼下朝鮮歸附,建奴龜縮,再像以往那樣我行我素,不合適吧?我不管你,讓你的恩人去管伱。再不聽勸就收拾你。
朱由檢和袁可立聊了許久,臨走前還賜了他一件純羊毛的毛衣。
毛衣是紡織廠生產的,確切說是紡織廠生產出來毛線,再由女工織出毛衣。一部分由環球商貿坐船銷往海外,一部分讓系統高價回收了。真的是高價,一件純羊毛織出來的毛衣兩三千。
天氣越來越冷了,朱由檢本打算讓袁可立過完年再赴任,但袁可立堅持立刻出發。理由是怕自己活不了多久了,能早到一天就能多做一天的事情。
聽的朱由檢鼻子有些發酸。
誠然,延續了二百多年的大明不缺漢奸走狗,但同樣不缺忠臣良將。
袁可立剛走,又一個壞消息從山西傳來。
王象乾逝世了。
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最終在任上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一程。
朱由檢自然是不吝封賞。
十一月十五
朱由檢下旨追贈王象乾為太師,謚號文忠。
王象乾死後,宣大總督的位子自然空了出來。
第二日,朱由檢又下旨擢升陝西巡撫盧象升為宣大總督。
這兩年盧象升在陝西乾的可謂是風生水起,雖然陝西遠離京城,但朱由檢對他給予了充分的信任,給錢又給糧。在朱由檢的大力支持下,他麾下的天雄軍已經達到六萬人。而且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毫不誇張地說,就是面對最精銳的八旗兵,他都有信心與之一戰。
除此之外,陝西是出京師以外新農作物推廣的最好的一個省份,連孫傳庭巡撫的山西都略有不如。土豆和玉米在陝西的一些地區已經快成為主要糧食了。雖然旱情依然嚴重,但得益於整修河道和徐光啟廣泛推廣的打井工具,至少能保證糧食不絕收。雖然大部分人的日子仍然過的緊巴巴的,但至少餓不死了。
推廣新糧的過程自然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起初無論是地主還是農民都不願種植。主要因為朝廷收稅不收這些東西,再管飽也不行啊。對於這樣的問題,盧象升請示了朱由檢,推行了一個政策。
以賑災的名義對種植新糧的農民進行免稅,但僅限於種植新糧。
農民們一看種植新糧不用交稅,產量又高,自然樂意起來。而那些本來就不用交稅的階層,則仍然以舊糧為主。用他們的話說,土豆是窮人吃的東西,不值錢。
可對於在溫飽線上掙扎的百姓來說,口感不是最重要的,飽腹感是最重要的。
接到朱由檢的聖旨時,盧象升懵了。
這陝西巡撫才沒幹幾年呢,又陞官了?而且陝西繼續歸他管,也就是說他的這個宣大總督比王象乾在任時管的範圍還要大,手底下光巡撫就四個:
宣府巡撫、大同巡撫、山西巡撫以及他擔任的陝西巡撫。
他思來想去也想不通陛下為什麼對他如此器重,但不妨礙他對陛下的忠心耿耿。
隨同任命的聖旨一起到盧象升手中的,還有一道另一道聖旨。
命他在赴任后對衛所進行整頓。
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盧象升有底氣,源自於他手裡的六萬天雄軍。
這是朱由檢早就計劃好的,衛所制度必須要淘汰。宣大作為試點,先試試水。
十一月二十
遠征朝鮮的京營士兵凱旋了。
大部隊還在幾十裡外,朱由檢就命人做好了準備工作。
城中百姓夾道歡迎。
鮮花,掌聲。
還有音響!
張之極望著已經出現在視線里的京城,心情相當激動,離家快半年了,終於回來了。
想到這他又想到陛下的英明神武,若不是命人研製出來炸藥包這樣犀利的火器,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可能好幾個半年也說不定。
部隊浩浩蕩蕩地前行,隊伍蔓延好幾里。
當張之極騎著馬走進城門的那一刻。
他驚呆了。
大場面!
比他爹打建奴回來還大的場面!
京城有這麼多老百姓?
嗷~
前排的百姓人手一根禮炮筒,京營士兵所過之處彩帶鮮花,漫天飄揚。
緊接著,路兩邊的音響里同時想起了氣勢磅礴的音樂!
狼煙起江山北望
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
恨欲狂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更無語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黃塵飛揚
我願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當音樂想起的時候,城中百姓的喧鬧慢慢停了下來。場中只有部隊前進的腳步聲和馬蹄聲,伴隨著蕩氣迴腸的音樂在城中迴響。
這,就是榮譽。
專屬於軍人的那份榮譽!
他們可能沒讀過書,有的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出來。
但此時,城中百姓的歡呼,陛下的安排。讓他們知道。
原來,當兵的也可以受到百姓的追捧。
我願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是啊,我們是開疆拓土歸來的勇士!
乾清宮內
朱由檢靜靜地坐在御案前,側耳傾聽著外面隱約傳來的音樂。良久,他笑了笑。
「王伴伴,這曲子好聽嗎?」
「好聽!奴婢聽了熱血沸騰,都想騎著馬到瀋陽把奴酋的腦袋給砍下來。」王承恩面色紅潤,看起來所言非虛。
「哈哈,你安排下去,讓張之極在軍中選出此次戰爭中表現最為出眾的士兵,分別授予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的稱號。一等功五人、二等功五十人、三等功百人。除應有的封賞之外,朕會親筆書寫,製成牌匾,敲鑼打鼓的送到他們家鄉!朕要讓世人都知道,當兵也能光耀門楣!」
「另外,你再讓人收集一些此次戰爭中比較具有代表意義的事迹,送到方正化那,讓他在報紙上做一個專欄,每期刊登一個。」
「是!陛下,奴婢這就去。」
提高軍人地位絕對不是簡簡單單一句話就能辦到的。自宋朝以來,一直是文強武弱的狀態。文武就像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能跑得快嗎?
道理那些讀書人比誰都清楚,只不過是不捨得自己手中的權利罷了。
相對於關外的建奴,這更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十二月初八
在海上顛簸了快一個月的袁可立從江華灣的一個港口登陸了。
隨行的人員不多,除了幾個家眷外,就是負責護送他上任的十名錦衣衛和一個太醫院的太醫。
太醫是朱由檢特意安排的。就是擔心袁可立的身體。
上了岸,坐上了徐應垣派來接他的馬車,又走了近一天,終於到了漢城。
徐應垣早已率領朝鮮曾經的文武在城門外迎接。
袁可立下馬與徐應垣寒暄了一陣,並排往城中走去。
一眾朝鮮官員跟在身後。
他們心事各異,知道這位就是朝廷派來的總督。都在盤算著,怎麼樣才能得到他的青睞。
徐應垣為袁可立準備的府邸離景福宮很近,原本是一個朝鮮高級官員的住宅,被阿敏殺死後就一直空著。
當晚,徐應垣設宴歡迎了袁可立,並為他介紹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官員。
其中就有崔鳴吉。
崔鳴吉自然是聽說過袁可立的大名,當即表示要全力支持袁可立的工作。
一番接觸,加上提前看到的資料。對於一應人等的安排已經瞭然於胸。
接下來,他把朝鮮劃為八個府,每府各設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經歷等官員。府下又有州、縣。照搬大明的體系,一套完整的架構很快就出來了。
這些曾經朝鮮官員全部封了官,開始分赴各地任職,人心慢慢的安定了下來。
這一切,袁可立只用了三天時間。
到了第五天
皮島總兵,他曾經的小弟,毛文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