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新北寧新氣象
第470章 新北寧新氣象
幾天之後,沈洋帶著文化局的領導和電視台的人來到了農場。
北寧市台的幾台攝像機閃著紅燈,對著盧家就是一頓拍攝。
把周圍的老頭老太太都緊張的一匹。
他們也沒見過這麼大的陣仗啊。
農場的領導和相關部門的人也來到了現場。
得知是來錄節目的,這才放心。
盧昌華正從胡大貴家出來。
他本是要陪著大貴散心的。
見沈洋到了,趕緊迎進屋子。
雖然他昨天就接到了電話,可卻沒想到能來這麼多人。
客廳根本就站不下。
除了必要的人之外,其他人只能站在其他屋裡了。
「領導,怎麼這麼多人啊?」
「都是工作需要,你該幹嘛幹嘛,別緊張。」
「專家來了?」
「明天到。我們從省里和京城請了一些地方史的專家,由他們來鑒別吧。」
「好。」
記者對盧昌華進行了採訪。
主要問了他捐獻文物的目的,還有文物的來源。
此時盧昌華的說法都統一為在這些文物都是民間搜集的,此次捐獻給國家,是為了支持北寧建設博物館。
晚上,王瑤和吳玥回來,見家裡都有借住的人,也知道是市裡來採訪的。
小糯米和胡樂盛宇都很好奇。
他們可沒見過家裡來這麼多人。
沈洋和其他領導同志當天下去就回去了。
剩下的都是專業的事,他們在不在沒有啥影響。
第二天,中午時分,專家組來了。
盧昌華帶著他們去了倉庫。
一進入倉庫,這些人就傻眼了。
「這些箱子里都是文物嗎?」
「有的是,有的不是。具體的你們要一一查看。」
盧昌華找來了十幾個棒小伙,由他們協助打開箱子,這些專家們則一一查看,發現有跟東北地區有關的文物就拿出來,單獨放在一起。
這一忙活,就忙了半個月時間。
盧昌華也就第一天跟著,以後就放開了,他們願意看啥就看啥。
時間一進入四月,春風送暖,中午的時候,融化的積雪更多了。
原本白雪皚皚的大地,也被融化成了狗啃的似的,黑一塊白一塊的。
而老盧這時候也開始他們的團建活動。
每天都是幾輛車拉著老頭去北山。
小河邊一字排開。
雖然小河裡的冰還沒有完全化開,可這不耽誤他們釣魚啊。
尤其是水邊,已經化了一兩米的距離了。
這幾天,這幾家家家戶戶的做全魚宴。
煎煮炸燉,胡大貴算是吃著野魚了。
仨孩子也沒少吃。
把盧昌華吃的一打嗝都有股魚腥味。
經過半個月的篩選,還真是篩選出了一百來件東北地區的文物。
其中,有明確指向的,屬於北寧地區的文物有二十多件。
這些文物被一字排開的擺放在長條桌上。
桌子上鋪著紅絨布。
每件文物前都有一個小牌子。
上面寫著文物的名稱,年代,用途等文字,
電視台的記者們,扛著攝像機前後左右的一頓記錄。
然後這些文物被打包裝箱。
文化局的專員列出了問去清單,雙方簽字交接。
這事在盧昌華這兒就算完了。
文化局這邊可有的忙了。
這些文物運到市裡,首先就得找個合適的庫房。
這幾天,博物館的規劃已經出來了。
建設經費有省里出一部分,市裡配套一部分。
它就建設在交通路的邊上。
建成中西合璧的樣式。
來凸顯地方特色的同時,也能彰顯現代化的進程。
經費上,沈洋還是向盧昌華開口了。
「昌華啊,博物館是咱們北寧的臉面,凝聚了大家的心血。這建設經費你多少也支持點吧。」
「領導啊,還差多少?」
「現在的博物館都很現代化,可不是建幾棟房子那麼簡單。省里給了兩千萬,市裡配套了兩千萬,還差一千多萬呢。這個缺口,也只有伱們昌和集團能補上了。」
「如果你能全補上,博物館就命名為昌和博物館,作為對企業的回報,你看咋樣?」
「哎呀,領導啊,這可不行啊!」
「怎麼?你不願意?」
沈洋很是驚訝的看著盧昌華。
「不是,不是。錢我們可以支持。可是命名不行。」
盧昌華還是知道輕重的。
不能因為自己除了錢,什麼事都要掛上自己的名字。
比如這博物館吧。
就不能用企業的名稱。
為啥?
就因為,這座博物館是北寧的城市博物館。
它必須要有權威性。
也就是要是官方的博物館。
如果掛上企業的名字,那就失去了權威了。
盧昌華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
沈洋一豎大拇指,連聲說:「好!」
他是真佩服盧昌華這個小夥子。
自己賺了錢,不忘社會。
積極捐助,回報社會。
這樣的人真是不錯啊!
盧昌華微笑不語。
王瑤根據盧昌華的指示,跟文化局對接了贊助的事。 雖然沒有了命名的事,可是紀事牌上,卻要刻下昌和集團贊助的金額。
現在的北寧就是一個大建築工地。
不僅市區在大搞建設,二井子鎮的產業園也在打著地基。
成千上萬的建築工人開進了現場。
各種機器設備的轟鳴打破了二井子鎮的寧靜。
一個未來可期的新城鎮正在崛起。
電視台的尋根節目也陸續的播出了。
通過節目,人們發現,給博物館捐獻各種物件的人還真不少。
有捐獻晚晴時期俄國人和日本人拍攝的老照片。
有捐獻偽滿時期的有關北寧的文件。
有各種田契地契。
有工作證等等。
還有老式馬車,磨盤,斧頭鐮刀。
老式的洋槍。
日本侵略者的駐軍照片。
抗聯戰士的照片等等。
所有這些,有的出自普通的老百姓之手,有的來自大專院校,有的來自專業機構。
還有的來自海外。
其中,有幾份重要的文件資料,來自國外。
其主人曾是記者,在北寧地區進行過採訪,拍攝了大量的照片。
重要的是,還有一段近五分鐘的黑白電影膠片。
它真實記錄了偽滿時期的北寧。
當時人們的風土人情。
衣著穿戴,禮儀和城市建設風貌。
這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
可是也是北寧唯一的電影記錄。
當這段影片被電視台翻錄剪輯播放后,很多北寧人都認真的看了,重播也看的很仔細。
這就是幾十年前的北寧。
那時候的北寧,被侵略者的鐵蹄踐踏。
如今,我們正在建設嶄新的新北寧。
這樣的對比和反差,讓很多北寧人落淚。
尤其是老人。
這段時間,盧昌中的全部精力都撲在了園區建設上。
不僅要做到「三通一平」,還要把廠房建起來。
整個園區的規劃,不僅僅有生產區,還有住宅區和商貿區。
只是這些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
早就有人看出了二井子鎮的發展前途。
紛紛跑到這裡做生意。
開飯店的,開旅社的,開超市的,把二井子鎮的那條通往長水農場的主幹道兩側都站滿了。
原先這條砂石路的兩側是一米多深的排水溝,後面是防風林,然後是住戶家的菜園子,在後面就是人家的住房。
現在倒好。
排水溝都統一蓋上了水泥板。
明溝變成了暗溝。
防風林也被移植了。
菜園子也變成了建設用地。
那些有眼光的住戶,趕緊找到鎮政府,先把自己家後院子交錢佔住。
等著賣高價呢。
不過,他們所謂的高價,在那些有眼光的人眼中不過是毛毛雨。
很快這些住戶有的捶足頓胸,有的發了筆小財。
更有眼光的則和別人合夥,一起開起了飯店,超市。
搶佔這波商機。
盧昌華開著自己的桑塔納,路過二井子,見兩邊都變成了房子。
原本長水農場進城的必經之路,現在成了商業街了。
這讓他心裡感慨。
看樣子有眼光的人還是多啊!
這次來,是大哥約的他。
兩人就在園區的臨時辦公點裡見了面。
室外的雜訊很大。
關閉的房門,盧昌中這才說道:「這次找你來,是想嗯你問個主意。」
「啥事?」
「園區的建設也鋪開了。可是,這以後的工人是個問題啊。」
「哦?」
盧昌華也想起來了。
是啊。
人家開著開廠,找不到合適的工人,咋整?
「那你的意思是?」
「你們的技校能不能專項培養一批生物醫藥的工人?」
「這個沒問題啊。只是怕時間上來不及吧?」
「來得及,先搞個兩年制的,後面再搞三年制的。」
「這事不用跟我商量吧?直接找集團就行。還有,北寧的技校有好幾家呢,一起培養吧,這樣在數量上應該能供應的上。」
「嗯,我就是再等你這句話了。」
「其實啊,我已經跟弟妹說了這事了。她怕耽誤集團的人才培養,說要聽聽你的意見。這不,我才找你來聊聊。」
「我同意。」
盧昌華拿起電話,打給了王瑤,讓她以集團的名義,下發文件。
讓技校增設生物醫藥類專業。
技校這些年,給集團培養了大批的技術工人。
充實在了各家工廠里。
如今反而有了人才過剩的情況。
現在有了生物醫藥產業園,學校增設專業,把培養人才的方向調整一下,這是件好事。
得知丈夫在二井子鎮,王瑤說道:「沒別的事就在那兒等我吧,一起回家。」
「得嘞,我等著。」
盧昌中樂呵呵的假裝聽不見。
兄弟倆又聊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