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129鄧氏落幕,尋回民心
第129章 129鄧氏落幕,尋回民心
【鄧愈啊!鄧愈!你真是生了一雙好兒女】
【也罷!看在你知錯能改地份上,朕便給你兒子一個機會吧。】
【只望他成年之後,不要襲承了你地脾性。】
想到這裡,朱元璋深深一嘆,慢慢的放下了手中地信件,重新望向了那還在哭訴的鄧哻。
「鄧哻。你年紀也不小了。是該享清福的時候了。」
「回去好好過日子吧。開疆擴土的事情,交給年輕人去做就可以了。」
他以一種相當和藹的語氣說道。
一邊說著,還一邊將鄧哻扶了起來。
但是感受到皇帝的異樣,鄧哻的額頭,卻是忍不住落下了點點的汗滴。
【這是要革我的職啊!】
【難道這老傢伙對朱從心竟是愛護到了這個地步?連道理都不講了?】
【可尚炳也是你的親孫子啊!混蛋!】
他忍不住在心裡不甘的吶喊。
但不管怎麼不情願,面對朱元璋的強勢,他當即也只能灰溜溜的離開了皇宮。
不過他並沒有死心。
而是趁著給鄧氏奔喪之際,將朱從心曾揚言要弄死鄧氏的事情散播了出去。
一時間,可謂是令得朱從心的風評跌入了谷底。
不過很快,事情便又出現的轉機。
那是鄧氏下葬后的第七日。
當鄧哻乘車準備離開秦王府,一隊錦衣衛將其抓捕了起來。
一起被捕的,也還有那個殺死了鄧氏的【真兇】。
這件事情直接毀掉了鄧家的最後一絲體面。
得知鄧哻為了上位,竟是連自己的親侄女都不肯放過後,所有朝中勛貴都充滿了鄙夷。
但與此同時,也是對於【眾叛親離】的秦王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為什麼?
因為鄧氏完了啊!
沒有了鄧氏,朱樉便只剩下了一個光桿司令!
王氏就更不用說了,大名鼎鼎的蒙古女豪傑。
自然也是沒有什麼靠山。
如此一來,秦王府若想開疆擴土,便勢必了得再找一個全新的【靠山】。
不然的話,他縱使是有皇帝的支持,也絕對難以獨立支持遠洋海外所帶來的龐大消耗。
長公主駙馬府。
「祺兒!要不你與公主再努點力,爭取明年生個女孩?」
李善長試探性的沖著李祺說道。
次語一出,朱鏡靜立刻掩面而逃。
而李祺,也是滿臉的苦笑。
「父親.您忘了我們之前還曾討好過燕王么?」
「您覺得我們現在如果再調轉回去,旁人會如何看待我們?燕王又會如何看待我們?」
李善長瞬間被問住了。
直到許久之後,才發出了一聲既無奈,又無語的嘆息:「唉!你說這小皇孫究竟怎麼回事?一會兒受寵,一會兒作死總是在那裡反覆橫跳!怎麼就沒人去管一管他啊?」
李祺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因為現如今的朝局,他已經是一點也看不清晰了。
他現在只能祈求燕王不要垮台。
只有那樣,他們李家才能擺脫胡家那樣的滅門之災。
魏國公府。
即將去往北平的徐達也是與李善長一樣,生出了類似的想法。 所以,為了徐家的未來,他在下朝之後,直接找來了一個看上去最好生養的小妾,開始了他的造人計劃。
至於說為什麼不是正妻謝氏.不好意思,很多年前已經是被朱元璋給煮了。
至於原因。
有的人說她口無遮攔,犯了朱元璋的忌諱。
而有的人則覺得她太善妒,所以朱元璋幫好兄弟解決了這個悍婦。
反正不管是何原因,現在的徐府已經是沒有了正妻一說。
而徐達,也似乎並沒有想過要續弦再娶。
話分兩頭。
自鄧氏死後,整個大明終於是再無人去打攪朱從心的生活。
不過壞消息也有。
那就是死亡筆記所帶來的蝴蝶效應,居然已經是輻射到了歷史人物的存亡層面。
這意味著,朱從心已經很難再通過改變他人的生死,創造出一條全新的時間線。
索性為了避免類似的事件發生,他已經決定要暫緩獎勵的獲取。
就這樣,時間一晃,便是三年。
這三年來,通過朱元璋,朱標,以及朱從心的共同努力,金世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終於是暫時的消弭了開去。
養廉法的推出不只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貪官的出現,也讓那些當官之人對於未來有了更多的盼頭。
再加上李善長的帶頭作用。
朱元璋很是幸運的便完成了很多朝代幾十年都完不成的政體改革。
雖然這樣勢必會觸碰到一些勛貴階級的利益。
但是因為朱元璋並沒有強制他們接受家產審核,他們也就懶得去尋朱元璋的晦氣了。
而等到朝中的寒門子弟越來越多,他們也終於反應過來的時候,朱元璋已經是依靠著國子監的力量,培植出了大量所謂的【預備官員】。
這個時候再想抗拒,也已經是太遲了。
因為從這一刻開試,他們與朱元璋之間的關係已經變了。
以前是朱元璋求著他們做事,若是他們偷懶或者罷工,國家便會陷入癱瘓。
但現在!
培植出大量毫無根基,且無需太多俸祿的【實習官員】后,實際情況已經變成是他們需要依靠朱元璋來繼續坐穩自己的位置。
說白了,就是捲起來了!
特別是那些不願意接受家產考核的人,可謂是人人自危。
因為朱元璋已經明擺著告訴了他們,你貪可以,但你必須要又貪污的本錢!
如果你什麼事也做不好,還一門心思的想著吸血,那不好意思,我老朱家不養閑人!
只要讓我抓到了把柄,我就把你往死里弄!
至於說那些能力平平的清官,則是只要任上沒有大錯,便很少會有被刷掉的風險。
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優待。
再有就是拼音法的普及。
這次老朱直接冠上了朱從心的名字,看樣子是做好了捧他的準備。
至於六扇門,則似乎是成為了天理會行使教義的工具。
從1382年十月,到1385年三月,夏立品便一共接到了二十起來自於天理教的大案。
株連官員雖然不多,但卻是正好打響了六扇門的名號,同時也讓天理會的造神行動暫時陷入了沉睡。
更重要的是,百姓已經開始重新相信官府了!
很多普通百姓甚至是把「六扇門」這三個字當成了一種武器!
因為只要他們報出這個機構的名字,那些作惡的官兵亦或者賊人便會本能的打一個哆嗦。
就好像是大明的官員遇到了錦衣衛查房一樣。
如果說錦衣衛是針對百官外敵的一把尖刀,那麼六扇門,便是一隻縱橫民間的鐵鎚。
雖然做事方式不同,但效果,卻是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