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大醫崛起之路> 第118章 帶來的是希望,有時也會焦慮(4000

第118章 帶來的是希望,有時也會焦慮(4000

  第118章 帶來的是希望,有時也會焦慮(4000+的一章)

  早上八點半,酒店三樓的會議室,工作人員調試好設備后播放著太陽照常升起的主題曲,有些別緻。


  劉棟在會議室門口簽了個到,然後走進會場。他掃視一圈會場,沒有發現趙剛和梁靜、張偉等熟悉的身影,就在中間排找了個座位坐了下來。


  這個會場是個典型的會議室的布局,前面三排都有桌子,桌子上放置了名牌。後面則是分列兩排、只有座椅而沒有桌子的座位,可以從一旁抽出小桌板的那種椅子。


  憑藉著優秀的視力,劉棟看向前三排,發現第一排是兩位會議主席,幾位主持人的名牌。第二排是4位講者,以及幾位參會的討論嘉賓。第三排是參會的討論嘉賓。除此之外,第一排和第二排各放了2個話筒,還有就是常規的每個座位都有一瓶水、一張紙和一支筆。


  他抬起頭,看向會場的講台。講台略高,在靠近門這一側的台上放置了一個演講台,有鮮花作為裝飾,上面有一個手持話筒,還有一個固定話筒,此外就是一個電腦和一個激光翻頁筆了。


  劉棟坐在中間的座椅上,拿出手機刷了一會小說。他對於醫學類的小說還是挺感興趣,覺得有些腦洞還比較大,雖然邏輯上有些會有些降智,但是總體還是挺有意思的。至少男女情感方面,對於平日的工作是種調劑。唯一有些可惜的就是,多數都是描寫的急症相關的科室,例如急診科、心外科、神經外科、婦產科等科室,改編成影視劇的也是這些,有些老生常談的感覺,他感覺有些搶鏡。


  他進入臨床以後,發現參加工作的醫生的想法,會逐漸的發生變化。


  學生時代,學習醫學的都是高中理科專業的,進入大學后,很多也會抱有「挑戰高精尖學科」的想法,或者抱著想賺錢的想法,很多人選擇手術多、時間長、難上手的科室——例如神經外科、心外科等,或者選擇自己知道的特別忙碌的科室——例如婦產科、骨科、普通外科、兒科、老年病科等,這樣會讓自己很忙碌,為人民服務,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已經選好了專業,進入真正工作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尤其是成家有了孩子之後,精力就逐漸的有些不夠用,力不從心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那些選擇了急症手術少的科室——例如泌尿外科、腎臟內科、影像科、皮膚科、核醫學科等,就成為了特別令人羨慕的科室,急診少,夜間值班就有可能睡個覺,畢竟第二天該有的手術還是有,能睡覺真是福報。此外,也發現,臨床工作是做不完的,那種抱著「忙碌科室需求大,能留下」的想法的人,就有些像那些聽信了研究生填報志願時有些醫院的口號「填報我們醫院,留院的機會很大」,在工作之後,可能會發現,「性價比高的科室」「省內排名靠前的醫院」,你如果選了,留下的概率也不屬於「忙碌的科室」「排名靠後的醫院」.

  這都是套路。


  閑暇時間,看看這些醫學小說,打發下時間,尋找下漏洞,都是有意思的事情。最好就是各個科室的故事,都看一遍。


  距離會議正式開始只有5分鐘的時候,參會人員開始陸陸續續到場,會場的座位也開始逐漸的填充滿。


  會議主席和中青年講者也陸續來到了會場,只見他們紛紛打著招呼,然後三三兩兩的坐著,交頭接耳說著話,時不時爆發出些許的笑聲。偶爾有前排醫生落單,也可看到葯企的人員就過去坐在一邊,交談幾句,逐漸的會場的氣氛就起來了。


  這個時候,一方面提醒著參會人員簽到;一方面講台會議投屏開始播放胃腸間質瘤的靶向藥物的發現歷程——從實驗室內的分子發現,到動物試驗等臨床前研究的開展,再到人體試驗的一、二、三期臨床試驗的開展和結果,以及獲得監管機構批准上市后取得的成績和榮譽——每年救治多少多少例的病人,真實世界里延長了多長時間的生存期等等。


  時間一到,開場視頻就戛然而止。


  會場的工作人員,把話筒遞給會議主席,然後就開始了熱情洋溢的開場。熟練的人不需要稿子,結合自己的經歷以及參會人員的介紹,和會議所在地的情況,就足夠說個三分鐘

  「.歡迎各位同道,在這個風景如畫的季節到這裡匯聚一堂.下面,開始第一個環節,有請我們非常熟悉的中青年專家,李峰醫生帶來的第一個題目,胃腸間質瘤的過去和現在!」


  上午半天的日程,一般來講會分為2個時段,每個時段有2個演講主題,每個題目一般要講20到30分鐘,2個時段之間會有10-15分鐘的茶歇時間。


  趙剛看著劉棟的座位旁邊是空的,沒有人坐,他就弓著身子,慢慢挪動到那裡坐下。


  「過來了?」


  「嗯,我提前過來了。現在剛開始。」


  「李峰是京都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的醫生,對於胃腸間質瘤方面很有見解,他們那裡這種病人特別多,臨床經驗豐富,而且做的臨床試驗也多,總結的既及時又全面,我之前聽過一次,受益匪淺。你可以好好聽一聽,對於認識這個病還是很有幫助的。」


  劉棟聽趙剛這麼推崇李峰,他點點頭,把座椅帶的那個小桌板打開,然後一手拿筆,一手按著草稿紙,認真的聽著。


  「作為一個相當年輕的腫瘤,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縮寫GIST)直到千禧年才從世界衛生組織的消化道腫瘤分類中正式獨立出來,此前,它在臨床中經常被誤診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儘管胃腸間質瘤占消化道腫瘤的百分之一到三,國內每年大概能有兩三萬的新發患者,但是在我看來,這個病算不上罕見,只能說是一種少見腫瘤。」


  「在我工作之初,因為放療、化療對這個疾病而言都不敏感,手術切除一度成為治療胃腸間質瘤的『唯一』方法,但是只有一小半的原發性胃腸間質瘤病人,可通過手術治癒,更多的人會在手術后複發、死亡,生存期短的只有幾個月。」 「但是,從我工作以來,短短數年,局面就變了。第一個靶向藥物進入國內,晚期胃腸間質瘤病人的平均生存期提高了三倍,十年生存率達到了百分之二十!」


  聽著李峰醫生情真意切的演講,劉棟能夠理解他的這份情感:無葯可用的內科醫生,就像戰場上赤手空拳的戰士,拿著所有能夠使用的方式來進行鬥爭,但是卻作用有限,只能眼睜睜的面向死亡;但是,短短時間內,從赤手空拳開始變得有了長矛,可以進行一段時間的周旋,對於時刻可能死亡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由無奈就開始變得鬥志昂揚.

  感同身受之下,劉棟開始有些喜歡這個叫李峰的醫生,覺得他是個真性情、好醫生。劉棟在用筆記錄著關鍵的信息點,方便會後整理思路,來助力新知識的掌握!


  「胃腸間質瘤是一個早已存在、卻又極度缺乏認知的『新』疾病,它是消化道腫瘤的一種,它在國際上屬於罕見疾病。病人難以查到全面的資料來了解自身疾病狀況,求醫問葯總是充滿坎坷。對於醫生來說亦是如此,在現階段,我們增加了認識,但胃腸間質瘤的診療研究還是主要依靠同行間的經驗分享,勢單力薄。」


  「大多數醫生,對於這個少見腫瘤的認知,除了一點初步的理論知識和國外有限的用藥數據,臨床經驗基本為零。好多事情沒有答案,意味著鮮少經驗可借鑒,意味著嘗試和位置,也意味著有很多探索的空間。」


  「所以,我們要加強溝通,加強分享,逐漸讓大家都認識這個疾病,把這個疾病的診斷、治療都規範起來。這樣,我們自己看病的時候會更有說服力,給病人選擇方案的時候會更有的放矢。而病人們接受到了規範的治療,把現在有的武器都最大化的利用上了,這樣,他們才會最大的受益!」


  劉棟點點頭,是的,「新」和「少見」意味著對疾病認知的缺失,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皆是如此。診斷清楚后的治療,面臨的問題暫時有了解決方案。


  但是,還有個比較讓人頭疼的地方,就是胃腸間質瘤的隱蔽性。這是和治療相對應的診斷的問題。胃腸間質瘤早期的癥狀多為腹痛、消化道出血——這一點和很多的消化道疾病癥狀相似,所以難以被察覺、被鑒別出來。


  劉棟乘坐高鐵的時候,曾聽趙剛醫生提起過,他有個同學就確診了胃腸間質瘤,當時找到他,「當時我非常驚訝,因為他的間質瘤長在直腸,已經非常大了。」劉棟聽到后也有些感慨,就像趙剛當時說的,「雖然同為醫生,但他的同學此前也沒能察覺到腫瘤的生長。」劉棟當時的想法就是,「這個病,能否早篩或者早期診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台上講的激情澎湃,台下聽的也是熱血沸騰。


  台上講的乾貨滿滿,台下聽的也是如痴如醉。


  醫學,有時候就是如此的純粹,沒有不想學到真本事來「救死扶傷」的,更多的要麼是求知無門,要麼是碰壁后心灰意冷,但是,真有機會的時候,還是都豎起耳朵,認認真真的來聽,來學的。


  對於台上李峰醫生分享的「醫患良性互動來帶的更多的信息,以及用藥后的感受、常見不良反應的處理」,引起台下的醫生們議論紛紛,也時不時台下掌聲連連.

  「當然,靶向治療藥物,帶來了希望。但是,目前並沒有根除疾病,還有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靶向葯時代的終極困境是耐葯,胃腸間質瘤也不例外。同一腫瘤病灶內可能同時存在具有不同基因突變的腫瘤細胞,這意味著,一種或幾種靶向藥物並不能消滅所有腫瘤細胞。當藥物開始療效式微,那種力不從心得感覺就會逼近。」


  劉棟聽著李峰在說他「經常焦慮」,也不由得會心一笑。焦慮源於壓力,更源於使命感。


  正是「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所以才有這種焦慮。


  劉棟自己特別理解這種感受。他自己一開始上臨床時,不太焦慮。因為他看到的更多的是,這個疾病有標準治療方案;這個疾病適合這種手術但是,隨著接觸的疾病增多,他逐漸的發現,現有治療方案能夠治癒的疾病是有數的。很多疾病之所以治癒,是本身就可以滿足一定條件后自愈;但是很多疾病哪怕有很多方式來治療,但是否能夠達到滿意的效果,還有賴於病人的這個病是什麼情況,舉個例子,無精子症,通過顯微外科手術取得精子的前提是,整個人本身有精子,只是自己排不出來,或者沒有成熟比較幼稚,取出來后結合輔助生殖計數來達到了滿意的結果。但如果自己本身比較貧瘠,沒有種子,那麼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聽著分享的時候,劉棟發現,這種會議還是挺有意思的。當然,最可能的原因,是這個講者比較有意思。


  除了疾病的問題,還分享了自己在門診上看病的一些心路歷程。醫患溝通「急不得」,病人著急,醫生急不得,和病人溝通時要耐心和溫和,自己不要慌張,耐心溝通才能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很多時候病人和家屬的心理壓力是很大的,還有的患者去哪兒都治得稀里糊塗,也沒人給他解釋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能坐下來細細溝通,說一說這個病是怎麼回事,準備怎麼治,解答對方的疑問,對病人心理上的安慰其實挺大。」


  劉棟對於這個也是很有感觸,他環顧四周,發現大家都是聚精會神,專註的聽著。


  好的講者,真是個寶貝。而他的講述,也給劉棟描繪了腫瘤內科醫生的一種形象,似乎和李瀟的形象有部分的重疊,但是更成熟,更有見地,「回去后可以和她聊一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