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8章 入土、謀局
1868.入土、謀局
又數日。
蘇劉義、蘇泉蕩以及黃氏、周淺蘿的靈柩出府,送往城外碧泉山安葬。
連趙洞庭都聖駕親自出宮送行,陣仗可想而知。
朝中大員如陸秀夫、趙與珞、王文富、鍾健、張玨、溫慶書、辛景福,再有君天放等人,都為蘇家人靈柩送行。
天師道天師掌門元真子都帶著數位小天師從衡山趕來,為蘇家人做法。此刻,也在送葬隊伍中。
長沙城內亦是有許多百姓夾道相送。
蘇泉蕩雖在前線有罪過,這事到他死都沒什麽可爭辯的。但現在長沙城的百姓們已經隨著他的死而不再計較這個。
當然,更重要的是因為趙洞庭親自為他蓋棺定論。
於大宋,蘇泉蕩是有大功的。他立下來的汗馬功勞,在大宋軍中可排前五。他是大宋當之無愧的大功臣。
蘇劉義就更不用說。
他是大宋最為位高權重的那批人,功勞不說比肩趙洞庭,但若是沒有他們,趙洞庭也休想將大宋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
趙洞庭的根基,可以說是他們給的。趙洞庭的各種政策能夠實施下去,也和他們有脫不開的關係。
蘇劉義,不是在軍中可排前五。是在整個大宋,可排前五。
在蓋棺那日,乾公公就親自到蘇府,宣讀了趙洞庭的旨意。
前麵的定論之詞掠過不提,最後追封蘇劉義為匡國公,諡號武獻。蘇泉蕩為武烈公,諡號武毅。
一門出兩公。
這在現在的大宋是絕無僅有的,但卻是以追封的形式出現。這未免讓人歎息。
長沙好似再現當年向東年猝死任上時的景象。
撇開蘇泉蕩有抗命強攻開封府的黑點不提,蘇劉義為大宋殫精竭慮數十年,真是較之向東年絲毫不差的。
趙洞庭龍攆跟著送葬隊伍出城。
除去君天放、劉公公還有張破虜以外,他的車輦中隻有蘇泉蕩留下的遺孤蘇報國。
蘇報國已經快到六歲,本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而且頗為懂事。以前也常隨著周淺蘿到宮中和趙安、趙如他們玩耍。
他知道自己家發生了什麽事,這數以來被趙洞庭帶在身邊,很是沉默寡言。稚嫩的臉龐上寫滿悲傷與孤獨。
趙洞庭看著都很是心痛。
這樣的事情對於孩子而言真是太殘忍了。
若是蘇報國哭出來還好些,但偏偏這孩子卻有著他父親的倔強。始終都忍著沒哭。
直到靈柩被抬到碧泉山上,元真子親自做法,天師們安排入土事宜的時候,這孩子終究還是哭出來。
恰是蘇泉蕩和周淺蘿的棺材同時被放到那合葬墓中去。
“叩首……”
元真子搖晃著法器,要墓前眾人叩首。
被趙洞庭牽著手,就站在墓前,披著白的蘇報國猛地鬆開趙洞庭的手,向著前麵跑去。
“母親!”
“母親!”
他兩行淚從眼中滾將出來,稚嫩的小臉上已經不再是悲傷就能夠形容,甚至有著絕望。
他向著土坑裏麵跳去。
隻元真子眼疾手快,將他攔住。
“母親!”
“母親!”
蘇報國劇烈掙紮著。
這刻,連這位老天師眼眶都紅了,單手抱著孩子,深深歎息。
趙洞庭走上去,從元真子手中報過蘇報國,以頗為認真的神情看著蘇報國,道:“你若是想為你爹娘報仇,此時就乖乖叩頭。”
他知道蘇報國這孩子懂事得很,說是早熟都不為過。說這些,他能懂。
蘇報國絕望的小臉上果然出現些其他的神色來,然後緊緊抿起嘴唇,突然就不哭鬧了。
隻這刹那,他眼中原本那份童稚的純真,也好似突然間變得深沉起來。
這是本不該屬於他這個年紀的孩子的眼神。
趙洞庭敏銳的感覺到這點,但也隻能是在心中歎息。
蘇家死絕了,就剩下蘇報國了。若是他娘周淺蘿未死,這孩子都本不該淪落到如此可憐的地步的。
他不想這孩子在悲傷、絕望中漸漸變得孤僻深沉。他隻能這麽說。
起碼,這樣能讓蘇報國慢慢將他的心思放在“報仇”上麵。而不是全部沉浸在悲傷裏。
一時間不知道多少人落淚。
他們大多數都是朝中重臣,心境較之常人堅韌許多。之前蘇家旁係那些人哭,他們都沒落淚,但蘇報國這幾聲娘,卻讓他們實在是忍不住。特別是那些女眷們,更是泣不成聲。
趙洞庭低頭看著靜靜叩頭的蘇報國,心裏就想啊,若是樂嬋她們在這裏,肯定會要把蘇報國給收到大院子裏去的。
她們覺得不忍心看著這個孩子孤苦伶仃。
但他卻沒這麽做。
他已經吩咐蘇家旁係中現在官職最高的那個,代為撫養蘇報國。等安葬好蘇泉蕩他們,便會要把蘇報國送出宮去。
因為他也沒有精力照顧蘇報國。
也不知是不是上天冥冥中自有注定。
在安葬好蘇泉蕩、蘇劉義、周淺蘿等人,回宮以後,趙洞庭便收到來自於開封府的密報。
四大藩國大軍已到河北西路和南京路交界處的新鄉市,再往南,便是開封府境內。而整個開封府,現在已是大宋根據地。
也既是說,隻要四大藩國再往前,便可能引起交鋒。
甚至,這會兒前線已經劍拔弩張都說不定。
不過趙洞庭在之前就已經交代文天祥讓他不要和四大藩國大軍交戰,這會兒也就沒什麽新的旨意要傳達到開封府去。
他知道文天祥懂自己的意思。而以文天祥的能力,也應該是不會出現什麽紕漏。
隻不過,似乎也該是時候讓劉諸溫、石開濟、柳弘屹、黃華他們做好準備了。
若四大藩國元軍逼近開封府,文天祥和嶽鵬總不能率領將士一退再退。這樣,會對軍心造成太大的負麵影響。
“擬旨!”
在禦書房裏,趙洞庭突然對張破虜道。
正在角落書櫃前看書的張破虜忙不迭跑到趙洞庭的麵前。
趙洞庭接著說道:“著大理軍區劉諸溫元帥、蜀中軍區石開濟元帥,密切注意開封府中路軍和元軍、四大藩國大軍之動態,若中路軍後撤,便即刻撤離現有根據地,趕往南京路和中路軍匯合。再有柳弘屹、黃華兩位元帥,也是同樣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