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鏡子風波25
“你的那個地方,它真的存在嗎?真的有你的那麽複雜,人不用怎麽勞動就可以獲得食物?”孫蝶又一次認真的問道。畢竟現在有好幾萬他的族人,駕一葉之扁舟,淩萬裏之浩渺……
“在這個問題上,我怎麽可能騙你呢?隻要他們不傻,一直往南航行,就會遇上這塊大陸的!當然,除非他們傻到隨便逮住一個島登上去,就是到了澳洲……事實上一直往南方走,遇見的島,多的數也數不清的……”
“那些島麵積也很大嗎?”
“當然了,地圖上隨便的一點,現實中就大的一眼望不到邊際……”
“他們應該沒有那麽傻的。畢竟帶了好幾萬人呢,遇上一個島,很容易就會走穿的……而且他們帶了好多經驗很豐富的老水手,老船工,他們對地圖和地形地貌地勢都很敏感,應該不會出差錯的……”
“好吧,但願這些人能夠發揮作用。”
事實上,真的是一葉扁舟入萬裏煙波,雖然有好幾萬人,但是對蒼茫地來、對變幻莫測的命運來,一切都顯得那麽渺。
劉諶和孫蝶都不再話,他們心裏都明白這一點,現在他們能做的,唯有默默祝願……
這年頭的澳洲,或者準確一點,應該是這個亦幻亦真時空的澳洲,到底是什麽樣子,鬼才知道……
戰爭打了一段時間,終於停止了!
司馬炎頹然答應劉諶割讓漢中,而劉大壯亦成功被羊祜從“賊人”手職解救”了!
在成都以及周邊的廢墟上,漢晉雙方簽訂了條約,也拉進了孫吳一方,事實上是一個三方協定。劉諶當然是最大的贏家,漢國提供武器給晉國,晉國負責壓製五胡,阻止其南侵步伐,當然,孫吳可以用糧食、鐵器等等換取晉國俘虜的胡人作為奴隸(這是孫皓授意陸抗這麽幹的,劉諶當然知道這是為了遠航做準備,晉國還蒙在鼓裏……);晉吳兩國以後互不侵犯,若有一方違約,漢國則幫助對方製裁!
這是一份十分不平等的條約,規定晉國和吳國這樣做、那樣做的,但是沒有一條規定漢國做什麽的條款……
換句話,漢國還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這種喪權辱國的條約,三方在劉諶的威嚴注視下,竟然默默簽訂了,一切都十分順利,沒有誰有半句怨言……
都打乏了,打累了,需要休息了!就像一個受傷了失血過多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療傷、養傷,隻要還不想死,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
劉諶終於可以安安心心營建成都了!既然現在的政治中心,劉禪不想北遷,那就留在南都吧!現在成都,劉諶打算把它建成下的經濟之都、科技之都、文化之都、時尚之都……
所以,大漢營造,這個核心才是優先發展的!必須產出東西,產出好東西,才能貨通下,才能富庶強盛……
南方的各種營造廠,除了大型製船廠,全部都在成都周邊建起新的,規模更大的……
當然,劉諶著手解決的就是糧食危機問題,現在漢國進口最多的就是糧食,因為漢國的大量百姓都在職業搞營造,在職業當兵、職業經商,生產糧食的人很少,雖然大家現在已經很富庶,但是這不完美,因為糧食生產目前為止還是全下的弱項!漢國百姓吃的糧食,都是從下百姓飯碗裏奪過來的,雖然漢國付出了其餘商品,但這種商品的購買者,都是權貴、是官方,他們為撩到這些譬如武器、譬如美酒、美食、茶葉、香皂、玻璃鏡等等,就不得不加重對百姓的盤剝……
雖然這是個策略,讓憤怒的饑民最終徹底拋棄晉國和吳國的朝廷,要麽瘋狂偷渡來到漢國,要麽揭竿而起搞的兩國大亂,最終都會讓著兩國崩潰,不戰而屈人之兵……
但糧食終究要掌握在這自己手裏,因為現在吃著下百姓的糧食,若是下百姓都沒了糧食吃,漢國豈不是要端著金飯碗挨餓?
所以,糧食要自己種出來!
現在的成都平原很空曠,早年間開墾的地,還沒有完全撂荒,經過這幾年的荒棄,地力相反得到了休整提升,現在隻要大規模種植,總是有高產出的,唯一的不足就是人手不足!
人手不足,機械彌補!
現在的劉諶就在日日夜夜畫圖紙,和前麵培養出來的那些機械師試著打造蒸汽動力農機!
條件實在是太簡陋了,這年頭甚至連橡膠樹都沒有,生產不出製造輪胎的東西,不能煉石油,製造不出內燃機,一切都很原始!
不過幸虧劉諶作為理工科的學霸,各方麵的理工知識還是懂一點的,他知道最初人類製造的拖拉機,其實就是蒸汽動力的,就是鋼鐵輪子的……沒法子,試著造一下吧……劉諶的設計圖慢慢的具備雛形,四輪拖拉機,蒸汽機前置,全架鐵製機架,前輪轉向,後輪驅動……臥式蒸汽機,煤作燃料,前後輪均為鐵輪,前輪,後輪大。為保證田間直線行駛,前轉向輪外輪緣中部已有導向筋;為能在田間行駛並能發揮足夠的拉力,後驅動輪大而且外緣有金屬抓地齒,這也是農業拖拉機和牽引機動車中其他類型車輛的重要區別。用開式鏈傳動和齒輪傳動將蒸汽機的動力傳到驅動車輪,布置在拖拉機後半部,側麵還有帶輪可輸出動力,用來驅動脫粒機等……
圖紙交付給那些巧匠之後,劉諶監製,大家每都被有熏有抹,臉上一團黑一團灰的……
在這群人中,沒有人認得出,那一個是尊貴的南王殿下……有一回,崔氏閑的沒事,叫人抬著前來工廠看丈夫,雖然工廠重地閑人免進,但崔氏作為南王正妃,可不是閑雜熱,且和劉諶的親兵都熟,所以就放了進來……當她看到丈夫烏漆嘛黑的臉,赤著的胳膊,甚至還有擦贍時候,她哭了……
孫蝶陪著她,對崔氏道:“大漢有如此之人,焉能不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