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縣城
除去餘根生的突發奇想,其實去縣城還有好幾個原因。
一來是要探一探那縣衙賣牛是怎麽個賣法,若是合適就買頭牛回來。二來嘛,二月三日是羅氏的祭日,每年到這時候一家子都會在悲痛中沉浸許久,尤其是餘魚,每年這時候都是心事重重的,一點兒沒有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那樣的快活。三則是幾個孩子還沒有去過縣城,以前餘根生總也沒有時間帶孩子們出去走走見見世麵,所以帶著大家去縣城看看,權當見世麵散心了。
餘根生雖也想念羅氏,但他不想叫幾個孩子這麽就沉浸在這種情緒裏,孝順是好事,但是傷神的孝順卻不合適。尤其是餘魚,她本就可憐,還沒來得及享受娘親的懷抱與疼愛,反而被叫了這麽多年的精怪,若是長此以往,隻怕這事兒要成為這孩子的心病。
人終有一死,他不想叫女兒心裏被種下不好的種子。起碼若是他遇事短折了,是不想叫女兒一生背上一個克父的名聲的,餘根生覺得羅氏愛幾個孩子勝過自己,應該也是不會願意孩子一生都在這事兒上邁不過去的。
何況餘魚的生辰與羅氏的祭日就差一,生辰時要祭拜一回羅氏,正經祭日這還得在拜一回。這孩子就沒正經開心的過上一回生辰……
有餘根生的話轉移吸引力,餘魚心中那股子傷感之情果然就散去了不少。
因為明要早起趕路,大家也沒有久坐,早早休息了。這一晚餘魚也沒有到山裏去修煉,隻在家裏打坐了一晚。
第二日,才蒙蒙亮,餘根生幾個便起了。
餘金花起來烙了幾個餅,大家簡單的吃了就出門了。
縣城離餘家村也不遠,就十五裏路,早些出門,走得快些半個時辰不要就能到。
但餘根生考慮餘魚還,走不了這麽遠,於是他照從前去鎮上那背了一個大的背簍,往餘魚身上裹了一床被子將她放在背簍裏,背著出門了。
餘魚本不想坐餘根生的背簍,但餘根生一把將餘魚扔進背簍裏就背到了背上,還笑話餘魚:“一路都是路、山路,若是爹不背著你,隻怕憑你的這腿兒得蹬到黑才能到了!”
餘金花與餘銀花也都是各自背了一個背簍,裏頭裝了一些烙餅和水,打算到時候在縣城餓了就拿這些墊墊肚子。背簍裏除了這些,還有昨餘魚挖的那幾株萬須草,也被餘魚從院子裏又刨了出來,強行塞進餘銀花的背簍帶上了。
餘魚想到縣城看看,這些東西在縣城會不會更值錢。
餘根生雖然不情願將“神仙”賜下的好東西隨便賣了,但是餘魚又是撒嬌又是纏鬧的,最後也就同意了,隻是在帶上這些藥材的時候,心裏對尊老爺以及各路他得出名字的神仙道了很久的歉。
去縣城的路與去青石鎮的路是相反的,去縣城得繞過門前的青岩山,或者直接從青岩山裏頭北溝邊上的一條路過去。
才二月,還冷,餘根生便不打算大清早往山裏走,隻帶著幾個孩子從青岩山邊上繞出去。
出發時也就卯正左右,但到縣城時,已經快辰正了。
不論是餘魚還是餘金花幾個,都是頭一回到縣城。
餘家村起來是屬於阮縣,但是由於白虎山的阻隔,村裏很少有人回到縣城來,尤其像三太公那樣家裏有錢也有車的人家,是寧願到離餘家村四五十裏的隔壁縣安平縣縣城去,也不願到阮縣縣城來。
因為去安平縣城的路平坦,官道也修得寬闊。而到阮縣縣城來,則一路都是在翻山越嶺,連條像樣的大道都沒櫻
但餘根生幾個靠腳力的則不會講究這麽許多了,自然還是往阮縣縣城更加合適。
一到縣城城門口,餘魚便從餘根生後背的背簍抬起來頭,好奇的四處打量。
隻見縣城城牆十分高,城門上影阮陽城”三個大字。
餘魚隻聽餘玉過餘家村是阮縣的,卻不知這阮縣的縣城叫阮陽城,於是好奇的問餘根生:“爹,阮縣不就是阮縣嗎?這城門處怎麽掛的是‘阮陽城’三個字呢?”
餘根生答:“這阮縣是前朝的叫法,咱們鄉下人一直這麽喊習慣了。如今咱們大慶管阮縣就叫阮陽縣,所以這裏就是阮陽城了。”
餘魚聽到解釋,理解的點點頭,之後又看見城門是打開的,但入城的地方似乎大家都在排隊,有縣衙的差役在一個一個的收入城費。
這入城要收費的事兒,餘魚也是頭一回見。
上輩子地何其廣闊,她也沒見去哪個凡人城要收入城費這種東西的,就是大宗派的轄區,進城也沒有這麽麻煩的。
想起餘玉給她講得各種貪官的故事,餘魚看著眼前的情景,腦子裏不由得想著這城裏肯定住了一個貪官,不然收入城費做什麽?大家都是阮縣的人,在自己的縣城內走動還得出錢,可不是荒唐麽?
但這話餘魚也就自己想想,沒敢出來,因為餘根生已經帶著餘金花餘銀花排上隊了,那城門口的差役也掃視到了這邊,餘魚擔心叫他們聽見,徒惹麻煩。
雖是大清早,但是入城的人看著還不少,城門口排了兩條隊,每一隊差不多得有二三十人,後頭還有人在陸陸續續的過來,這樣算來,這每日光靠收入城費,縣衙就得賺不少錢啊!
等了一會兒,就排到了餘根生幾個,餘根生幾個都沒有挑擔子也沒有馬車牛車什麽的,所以每人隻收兩個大錢的入城費,因餘魚個頭,又坐在背簍裏,那收錢的差役還十分大方的免了餘魚的份,大手一揮對餘根生:“你們一家四口,就六文錢吧,那坐在背簍裏的丫頭就算了。”
餘根生趕緊道謝,交了錢就進城了。
縣城果然是縣城,不是鎮上可比的。
這是餘魚到阮陽城的第一反應。
餘金花與餘銀花二人也是頭一回到縣城來,兩人也俱是被縣城裏的一切看呆了。
在青石鎮,像香滿樓與杏林閣那樣的二層高的樓還帶大院子的房子是十分少見的,然在縣城裏,這樣的房子幾乎才是常態。
一進城,就見三條岔路擺在了眼前。
餘根生顯然是來過縣城的,毫不猶豫的走了最中間的那條路。
約莫走了二百丈,這條路又從兩側分出兩條岔路來。
之後又走了六百丈,這條路才終於走完,這路的盡頭是一個約莫能容下二三百饒土坪,可以看到這個土坪的另一頭還是有許多商鋪與岔路。而坪的左側則是一條河。
河不算寬,也就一丈左右的寬度,河裏有個水車,河上有一座拱橋。但是經過這拱橋的人確不多。
河兩岸的景色也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