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硬仗
崇禎二年,五月三十日。
張嫣一大早收到一封陝西送回來的密信。
展開一看:隻見蕭湛在信中事無巨細,一五一十的把陝西如今的情況講了一遍。
信的末尾處提道:“匪患根源在於饑荒,一味重壓眼下雖可見成果。但此舉不過揚湯止沸,恐日後起義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呐!娘娘,餘問計於您。如今之計,陝西困局該當何解?”
張嫣閱罷,合上信。坐在書房思量了片刻,而後下定決心,提筆寫了一封回信。
寫之前,她還叫來管事兒,讓人去請劉保。
不多時,張嫣剛剛把信寫完,晾幹封入信封。劉保便到了。擺手,示意對方坐。
劉保見了,也沒客氣直接坐了。
張嫣這才開口淡淡道:“今日蕭湛送回來一封信。”
劉保:“信上寫了什麽?值得娘娘您這般看重,當即就召了我來?”
張嫣:“說之前,我想問問你。劉保,那些從陝西來的災民你也見了。有何想法?”
劉保:“可憐…很可憐。可這與蕭湛來信有何關聯?”
張嫣:“信上,蕭湛跟我詳細說了陝西如今的情形。我看完後,便下了一個決定。可這封信送出去前,我還想問問你的意見。所以才會這般匆忙的命人叫了你來。”
劉保看著張嫣,隻見她平素那雙總是罩著笑意的眼睛,此刻蒙上了一層霧。分明沒有喜怒,卻無端讓他覺得張嫣情緒有些不對。
於是,劉保小小聲問了一句:“小人鬥膽,敢問娘娘您,做的那個決定是什麽呢?”
張嫣靜靜看著劉保,吐出一句話:“我想去山陝西看看。”
劉保大驚。
“那種亂糟糟的地方,娘娘怎麽能去?!”
張嫣抬手止住了劉保接下來欲說的話,她隻淡淡道:“這次去陝西,我穿男裝,再帶上三千兵馬。嗯——讓郭威跟著我好了。應該是不會出什麽岔子的。”
劉保麵有難色,還待再勸。
張嫣正色問道:“劉保,你覺得我執意出京為的什麽?如今做的這些又是為何?”
見劉保不語,張嫣又問道:“官商勾結,盤剝百姓,吏治黑暗,貪官汙吏橫行。再加上外有強敵內有叛亂。你覺得這樣的大明,如此下去還能撐幾年?”
劉保豁然抬起頭來:“娘娘慎言!就算這幾年戰亂不斷,可泱泱大明怎至如此?”
張嫣麵有悲色道:“如今國庫已經發不出軍餉了。遼東的後金卻兵強馬壯,一直對我大明虎視眈眈。為了抵禦那皇太極,皇帝必然要加稅。可加稅怎麽加?這些仕人和大商賈會讓官府盤剝到他們頭上嗎?還是底層那些老百姓要被割肉放血!”
說到這兒,她指指陝西的方向,沉痛道:“看看那地界兒,都鬧成什麽樣了!劉保,百姓們若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可是會揭竿而起的!才兩百多年,你們就忘了當初的太祖是怎麽起家的了嗎?”
劉保呆住,過了一會兒他遲疑道:“那是太祖皇帝雄才大略,又占了天時地利人和。如今因為關外區區幾十萬人的後金,娘娘該是多慮了吧!”
張嫣:“是,後金人數不多。想要入關吃下大明是不太可能。而這些鬧事兒的百姓也不過是烏合之眾,沒有文臣武將相助也成不了大事。可是劉保,若這些事兒都趕在一塊了呢!那遼東就是惹禍的根苗兒!為了銀子,朝廷必然一次次的加收賦稅……而賦稅增加,百姓一旦淪為流民。起義軍便等於擁有了源源不斷的兵源。”
劉保愕然,囁嚅道:“雖是如此…如此…也不代表朝廷沒法子收拾這殘局了啊?”
張嫣苦笑,幽幽的道:“是啊!若風調雨順,朝廷裏再能出個幹吏良相?這局麵不是不能挽回。可是這幾年各地異常的氣候、越來越冷的冬天、頻頻發生的地震還沒讓你們注意到嗎?咱們的運氣可真不好!以後幾年,風調雨順估計是不用指望了。而賢臣良將?你看看京師那些人,再看看這幾年的科舉選拔,這千裏當官隻為財!哪還有什麽希望?”
劉保:“所以,娘娘是覺得?”
張嫣點頭,起身看向窗外的天空:“是,大明已無可救藥了。那些當官的,經商的也許心想著改朝換代自己還能屹立不倒。可劉保,咱們這些人卻必然會成為舊朝殉葬品……所以我掙錢、養兵、積蓄實力。一切都是為了改變這個結局!”
劉保:“可這跟娘娘您去陝西有何關係?”
張嫣一頓,回頭笑道:“哎呀,岔開話題被你發現了。”
劉保扶額。
張嫣轉回身坐下,拍拍劉保的肩膀:“哎呀,放輕鬆……講這些呢!其實總結起來也簡單。那就是大明快完了,為了咱們不跟著一起玩玩!所以我要做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以後也許會更出格!所以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劉保聞言,自個兒好好想了想。最後隻好無奈道:“算了,反正娘娘您要真想做什麽事情,估計也沒人能攔得住你。我隻一句話,不管做何事!您定要已自己的安危為要!”
張嫣點點頭。鄭重答應:“放心!我知道孰輕孰重的。”
接下來,兩人便碰頭好好商議:這次出行的事宜了。
說來,張嫣要去陝西也並非心血來潮。
隻要還是蕭湛那封信的緣故。
那信裏說:陝西田地大片大片的荒蕪。而造成這些荒田的並非一日之功。早在這場旱情前,陝西的田就是這樣了。
對此,張嫣弄不明白。你說,都鬧饑荒鬧成什麽樣了!沒有糧食吃?多少種些土豆番薯,也不至於餓成這個樣子啊!
所以,這裏邊絕對有貓膩兒。
再加上,郭威也該去接蕭湛的班了。她便下了決心,想著去陝西實地考察看一遍,也許她能想出什麽好辦法,來解決那裏的死局也說不準……
對於張嫣的話,劉保聽了歎口氣問道:“娘娘您可知朝廷的賦稅有多少?”
張嫣:“多少?”
劉保:“本來我也不知。可後來做了糧店後,接觸的多了。倒能猜出那些農戶的一些想法兒。”
張嫣問:“什麽意思?”
劉保:“這賦稅改為繳納銀兩後,每畝地一年約要交銀一兩三錢,每口人要交三錢銀子。士紳們不用交稅,奴籍也不交稅。因為科舉,這稅收必然的年年減少的。可稅收又直接代表著當地知縣的政績!為了自己政績好看,他們一般都會把減少的部分直接攤派到種田的百姓身上。”
張嫣了然:“這樣一來,賦稅日益增加。可地裏的收成卻是一日不變的,尤其陝西又常年大旱。一旦百姓無力承擔賦稅,便隻能淪為流民。這地便一年年的這麽荒了下來……”
劉保點頭:“對,娘娘猜的不錯。”
張嫣不由得,在心裏暗罵道:開國太祖就是太縱容這些讀書人了。免這些人的稅,讓他們大肆搞土地兼並!簡直就是坑爹嘛!
想到當初在自己的提議下,身為戶部尚書的鄭邦國擬的均田法。那玩意兒即便能一直施行下去,估計也就一開始會有些效果。
用不了多久,想必就能讓這些所謂的讀書人鑽空子,反而會起反效果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