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
大昭寺,乃吐蕃時期由藏王松贊干布建造,乃藏傳佛教聖地,而這裡也曾經見證了輝煌的吐蕃帝國的興衰,然而到了如今這個時代,吐蕃帝國自然早早就會灰飛煙滅,而大昭寺卻依然萬盞酥油燈長明,門前的青石板上更是深深留下了歲月的痕迹。
一名喇嘛從殿中走出,他身上穿著黃色的衣衫,頭上帶著僧帽,臉色寧靜無比,他順著寺中小路走出來,穿過了重重院落,卻是來到了寺門外,而此時寺門口似乎已經有數十人在等待,他們其中數人身穿身穿貂皮鑲邊的氆氌,腰上掛著彎刀。
那喇嘛瞧見眾人,便不緊不慢地走上前去,輕聲道:「兩位噶倫請跟我來,康濟鼐噶倫早就已經在殿中等候。」
那幾人也不敢怠慢,紛紛雙手合十,道:「有勞上師了。」
然而這些人見喇嘛轉身以後,其中為首兩人卻是互相使了一個眼神,原來這兩個人正是五噶倫之一的阿爾布巴和隆布鼐二人,他們臨時收到了康濟鼐消息,要求在大昭寺進行噶倫會議,商議接下來的噶倫改革事件。
對於這個奇怪的邀請,阿爾布巴和隆布鼐自然心生警惕,他們擔心康濟鼐會對自己下手,原本不想前來,可是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次會議的結果將會上報給大楚朝廷,到時候唯恐自己落了下風,因此便率領了自己的親信,來到大昭寺。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阿爾布巴認為對方沒有膽子敢在這種聖地動手,到時候只會惹怒所有的信徒,因此心裡實際判斷對方會在寺門外動手腳,而他這麼多的親衛至此,當可保證安危。
因此,二人雖然心中十分警惕,可是依然跟著喇嘛一路從寺門進入,穿過了重重院落之後來到了一處寬闊的露天庭院,這裡曾是規模盛大的拉薩祈願大法會「默朗欽莫」的場所,可以容納數萬僧人,因此十分開闊。
等到穿過了庭院之後,喇嘛沿著西南角的階梯上到了二樓,卻是進入了法王殿。
所謂的法王殿並不是供奉佛教當中的人物,而是供奉了曾經的三位藏王,其中主尊是最有名的藏王松贊干布,而左邊是藏王赤松德贊,右邊是藏王赤祖德贊,這三位藏王執政時期也是整個吐蕃帝國最鼎盛時期,因此藏人又將他們稱為「祖孫三法王」。
到了這裡的時候,阿爾布巴和隆布鼐卻依然沒有見到康濟鼐,這不由得讓阿爾布巴心裡多有煩躁,他盯著依然在面前帶路的喇嘛,語出威脅道:「上師,為何我沒有看到康濟鼐?難不成你們在耍什麼花樣?」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從殿後卻衝出來了數十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手拿火槍刀劍的藏兵,而為首一人卻也並非是康濟鼐,而是另一位噶倫頗羅鼐,頓時使得阿爾布巴和隆布鼐臉色大變。
「瑣南多結,你到底想幹什麼?」瑣南多結即頗羅鼐的另一個名字。
阿爾布巴心中驚惶,腳步不由自主地開始往後退,而他的臉上卻沒有表露出絲毫,厲聲道:「不妨告訴你,我帶來的數百名護衛就在殿外,你若是敢胡作非為,你們也活不了!」
最後一句話卻是阿爾布巴向著周圍的藏兵吼的,而效果也十分斐然,這些藏兵們卻是有些驚慌起來,畢竟阿爾布巴過去的威名實在太大,絕不是一個小小的頗羅鼐所能比擬,以致於頗羅鼐帶來的這些親信都有些動搖。
然而頗羅鼐卻是不慌不忙的說道:「奉首席噶倫命令,驚聞阿爾布巴、隆布鼐、扎爾鼐、達賴喇嘛近侍數人及阿爾布巴之婿阿爾布羅卜藏等為首,潛遣兵五百,欲行刺大楚駐藏大臣行駕,以圖獨攬大權,故特遣頗羅鼐密查偵之,今殿內外人證物證俱在,當殺無赦。」
當這麼一通話念完之後,阿爾布巴和隆布鼐頓時目眥欲裂,瞬間便意識到了自己等人中了對方的計謀,便想著拔腿往殿外逃跑,只要能夠逃出去,到時候裹挾自己的親衛數百人當可以殺出一條血路來。
————
然而就在二人轉身後撤的時候,頗羅鼐卻上前緊追數步,從懷裡掏出一柄手銃對著二人連開數槍,隨著槍聲傳來,其中兩發彈子正中阿爾布巴頭部,頓時便氣絕身亡,而另外一發彈子則擊中了隆布鼐的腹部,鮮血如注倒在地上。
望著面前這二人,頗羅鼐新仇舊恨一併發作,他從身邊的藏兵手裡接過一把長刀,然後走上前去先是一刀扎死了還在喘息的隆布鼐,接著又將二人的頭顱割了下來,卻是鬧得佛前一片血腥,以至於那高高屹立的三尊藏王像臉上的笑容都顯得有些妖異。
正在這個時候,從殿外又進來了二人,正是駐藏大臣寧祖毅和首席噶倫康濟鼐,二人面帶微笑望著眼前的這一切,卻是齊齊輕笑了一聲。
原來這一切都是寧祖毅設下的圈套,他自從收到了皇帝的詔書之後,心知藏地一事當早做了結,因此便讓康濟鼐以商議藏地改革之事,將阿爾布巴和隆布鼐引到此處直接斬殺,至於剩下的餘黨扎爾鼐,也讓康濟鼐的兄長噶錫鼐前往捕殺。
見到二人進來,頗羅鼐連忙停了手,走上前來恭敬道:「啟稟寧大人,啟稟康濟鼐大人,阿爾布巴和隆布鼐已經伏法,他們的頭顱也被我砍了下來,還請大人過目。」
寧祖毅在戰場廝殺過不知道多長時間,屍山血海都是見過的,對眼前的這點小把戲自然是不放在心裡,他仔細看了一眼地上的頭顱,才笑道:「既然匪首已經伏法,此事便可基本了了,不過頗羅鼐,這殿外的數百人可如何解決?」
頗羅鼐卻是看了一眼康濟鼐,然後連忙笑道:「回稟寧大人,我們在殿內外也安排了伏兵,到時候可派人將他們召集到庭院中來,然後關上大門進行圍殺,這些人自然是一個也跑不了。」
說這話的功夫,其他的藏兵也紛紛出了大殿,他們接下來便是前往庭院中,展開對阿爾布巴帶來的那數百名護衛的伏擊。
寧祖毅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即又看向了一旁的康濟鼐,意味深長道:「既然安排周密,那就請康濟鼐噶倫動手吧。」
那康濟鼐臉上頓時閃過一絲陰霾,他突然對著殿外高聲叫道:「扎爾鼐,你怎麼來了?」
這一聲叫喊卻是引得頗羅鼐看向了殿外,然而卻意外發現殿外空無一人,就在他疑惑之際,卻突然感覺到胸口一痛,只見一柄血淋淋的刀子從他的胸前透出,當下便努力掙扎著往後看去,卻看到了康濟鼐那張面無表情的臉龐。
「瑣南多結,你不死,這件事情就沒辦法徹底平息,還請你為藏地最後犧牲一次吧。」
康濟鼐說著話的時候,刀子又往頗羅鼐的體內轉動一分,劇烈的痛楚瞬間淹沒了頗羅鼐的意識,他原本死死抓住康濟鼐的手頓時失去了所有的力氣,接著便慢慢滑動著倒了下去。
一旁的寧祖毅一直都在冷眼旁觀,他見到頗羅鼐已經死掉以後,便笑道:「康濟鼐,這一番動手辛苦你了,你應該明白這麼做的道理。」
年邁的康濟鼐長長吐出一口氣,他鬆開了手中的刀子,轉身跪在寧祖毅的面前,低聲道:「大人的意思,小人自然明白。」
實際上,這件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連環套,寧祖毅從一開始就準備直接殺掉其他四個噶倫,僅僅只留下康濟鼐一人,原因也很簡單,像野心勃勃的阿爾布巴一黨自然是不能留,他們還跟喇嘛勾結在一起,因此寧祖毅是從一開始就要除掉的。
至於頗羅鼐同樣也不能留,原因很簡單,這個人不同於康濟鼐那麼好控制,而是充滿了野心且非常有手腕能力,不光是陳道顯對他十分忌憚,就連遠在南京的皇帝,也專門發來了諭旨,一定要密殺此人。
因為在原本的歷史上,康濟鼐被阿爾布巴等人襲殺以後,他們很快又被頗羅鼐給滅掉了,以致於頗羅鼐一家獨大,就連當時的雍正皇帝也不得不捏著鼻子,認可了頗羅鼐成為了新的首席噶倫。
可問題就在於,頗羅鼐不同於康濟鼐,他的手腕能力都十分高明,他自從總覽了藏地世俗大權之後,很快就變成油潑不進的實力派人物,可是對於寧祖毅而言,他想要在藏地推行新政,就不能留下這種鐵腕人物,那隻會變成一個隱患,反倒是康濟鼐則更加容易控制。
除此之外,在大昭寺襲殺阿爾布巴和隆布鼐的事情,根本不可能隱瞞住藏地其他人,特別是對於前藏勢力而言,這無疑是將他們給逼反——因此為了能給前藏勢力一個交代,頗羅鼐就必須要死,雙方必須是在互相火併中身亡才行。
只有這樣收尾,才能防止這麼一場可能會爆發的大戰,而對於寧祖毅而言,他所想要實現的目的也就都能夠順利完成。
而這一切自然也都瞞不過康濟鼐,他一方面對寧祖毅的手腕感覺到恐懼,另一方面何嘗沒有幾分興奮?畢竟在過去的幾年裡,他這個首席噶倫當的也挺委屈,早就對阿爾布巴等人恨之入骨。
二人清理完這裡的首尾之後,便去了前面的庭院之中,只見布置在大昭寺內的伏兵已經將那些護衛們給團團圍住,雙方之間劍拔弩張,似乎隨時都有可能爆發一場大規模的火併。
康濟鼐這個時候便直接出馬,他派人將阿爾布巴等人的頭顱扔出來,然後高聲喊道:「阿爾布巴同隆布鼐互相火併身亡,你們速速放下武器,順從者活,違抗者死!」
在重重包圍下卻群龍無首的情況下,這些護衛們頓時也失去了主心骨,他們先是環視了一遍周圍的府兵,然後又望了望彼此,終究是選擇了發下武器,選擇了向康濟鼐投降。
在之後的整整一個月中,國防軍對拉薩實施了嚴格的軍管,並且還派人將原本的前藏軍隊都給接管了過來,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於前藏勢力領袖阿爾布巴等人都已經身亡,自然沒有辦法團結起來進行反抗,一場兵變很快就煙消雲散。
在處理完了這件事以後,寧祖毅自然開始大刀闊斧地對西藏進行了改革,他首先取消了所有藏地部族的私兵,並且廢除了大量原來部族頒行的律令,對關乎民生切身利益的賦稅進行了清理和改革,像革新十二年以前拖欠的所有稅款都進行購銷,並且相應地為解除百姓的支差負擔,很快就贏得了大量藏地百姓的心。
同時,為了進一步貫徹『政教分離』的原則,寧祖毅還向皇帝請旨,將達賴和班禪都請到了南京進行講佛,然後便開始對當地的宗教進行清理,所有的違規寺廟一應都被查封,而後強令大量的違規僧人還俗。
在做完前面初步工作之後,寧祖毅很快便敏銳地察覺到了藏地的寺院教育問題,他基於當前農奴多不識藏文又不識漢字的現狀,提出了興學計劃,準備在藏地各府各縣廣設漢文學堂,並且推行了獎勵政策,使得當地的藏民能夠通讀漢文,實現文化同一。
「西藏內屬二百餘年,語言不相通,辦事致形隔膜,漢番時相仇視,如今欲求救亡之法,唯有興學通智,凡藏地幼童均皆許就學,延用鄰省教習,語言易通,選用淺近課本,教其識字談話之音,造句成章之法,期漸歸同化。」
在回復皇帝的奏摺中,寧祖毅特意寫了這麼一段文字,「士農工商,各有學問,藏地百姓當致學務本,亟圖自強。凡天文、地理、機器、工藝、商業、農業、算學、兵刑、錢穀、水利、礦務、一切經典史書,皆要學習……」
時值冬月,一摞摞記載著寧祖毅心血的奏摺從拉薩發出,而到了這個時候,寧祖毅抵達藏地卻不過兩月,便以初收成效,而這一功績也正好堅定了寧渝的一個想法,即他要重新再走一遍始皇帝之路。
「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
「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