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題目
龔銘望著紙上的字。
想了半晌也不明白為什麽要把粉末狀的火藥做成黃米這樣的顆粒狀的。
於是問道:“殿下,這又是何道理?”
“火藥燃燒需要同氣混合,粉末火藥填充緊密,卻不如顆粒火藥燒的快,燒的充分,威力上自然就了許多。”劉鈞盡量解釋的簡單一些。
起來,不過是氧氣接觸麵的問題。
顆粒之間有空隙,氧氣充足,所以燃燒的快。
這種顆粒火藥技術在當代被發明的很早。
在十五世紀的時候人們便觀察到顆粒狀的火藥比粉末狀的火藥更有燃燒效率。
當時的歐洲,人們比較重口味,一開始用尿混合粉末火藥製成顆粒狀。
而明朝就文明多了,將成分換成了燒酒,他這個法子正是來自明朝的《武備誌》。
“氣。”龔銘點零頭,稍微理解了。
“俗話眼見為實,你按照這個法子製出火藥,對比一下便是。”劉鈞站起來,將紙交給龔銘。
“是,殿下。”龔銘的心癢癢起來。
叫了一個匠人,轉身便去搞試驗去了。
劉鈞又在匠造司轉悠了一會兒,檢查了幾個匠人製造的翻砂模,這才返回王府。
不久,劉軒也回來了,將選定的會館區位置報給了他。
“餘晉建議的?”劉鈞有些詫異。
劉軒是個老實孩子,什麽事都沒瞞他,都倒了出來。
“嗯,這個餘晉倒是有幾分見解,而且他雖是個秀才,但因為生在商賈之家,倒是沒有那些讀死書的人迂腐。”劉軒道。
“到底如何,等他參見了考試再見真章,不過他的確有些頭腦和膽識。”
玉人胭脂能夠短時間內滿足供貨,這要多虧餘晉家的胭脂作坊。
不過,這隻是利益交換,王府也給了他家景陽城優先拿貨的權利。
至於他能不能進入商務司,還要看他的考卷。
“不過他這會館區選的位置很合本王的心意。”劉鈞從桌上展開一份景陽城規劃圖。
上麵景陽城內民舍,商鋪,道路,河流等標識的一清二楚。
這種圖紙府衙每五年都會讓畫工走遍景陽城繪製一遍。
現在他拿來,正可以把幢做規劃圖。
畢竟城市建設要未雨綢繆,他要用自己的理念,將景陽城打造成世界上最先進最完美的城池,再以此為模板向其他府推廣。
拿著筆,他找到清波河,準備今後將這裏變成景陽城的商業中心。
除了匯集教坊司,青樓,會館,下麵他還要重點整改一下酒樓,增加賭場等一些遊樂設施,建一些大型的會場等。
將自己的設想寫在圖紙上,他不禁有些期待起來。
如同趙玉燕期盼的一樣,他同樣渴望讓景陽城變得繁華。
“下官也覺得不錯,近日入城的商賈都住在清波河兩岸的客棧中,而且附近有不少出租的店鋪,隻要租下來便能做會館用了。”劉軒站在劉鈞身邊。
劉鈞標記的東西看的一清二楚,心道靖王似乎很看好清波河兩岸。
如此一來,周圍的宅子定會漲價。
想到此,他直言道:“下官得給餘晉個口信,讓他不要對外亂,免得這清波河兩岸的宅院漲價。”
“不需要。”劉鈞沉吟了一下,“正可以借此事看看他的品行,如果他回去便貪圖利大肆購買附近的宅院,那麽如此利益熏心之徒便絕不可用。”
劉軒點零頭,心道劉鈞對餘晉還是有些期待的,否則也不會以此試探。
二人又談了些會館區的事,劉軒回去了。
這時劉鈞又抽出一張紙,這是他擬定的試卷。
招募工商二司官員的告示張貼出去了一段時間。
李然告訴他報考的人足有四五百人,絕大多數都是讀書人。
麵對官位,這些讀書饒身體倒是很誠實,也不在乎工商二司是管理匠人和負責貿易的了。
所以由此看來,大多數讀書人其實並不在乎讀的是何書?他們讀書的最終目的其實還是當官。
“一個商人騎一頭驢從景陽城出發前往靜安府,去賣三千根蘿卜,驢一次可駝蘿卜一千根,但每走一裏要吃一根蘿卜,假如景陽城到靜安府距離是一千裏,商人最終能賣出多少蘿卜?“
望著試卷上的問答題,劉鈞露出一抹壞笑。
這次試卷上的題目類型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傳統的文章,他擬定了一個論題,以“如何讓景州富庶?”為題寫一篇文章。
如此既能看出其語文水平,也能看出其見解。
第二類則是數術,他從著名的《九章算術》之中選取了一些題目。
比如:今有人持米出關,外關三而取一,中關五而取一,內關七而取一,餘米五鬥。問本持米幾何?
第三類則是商人和蘿卜的問題,看似是數術,其實則是測驗其商業頭腦。
將試卷卷起來,劉鈞叫來胡為。
“把這份試卷拿去,找些人抄寫五百份,通知府衙將考場準備妥當,三日後開考。”劉鈞道。
胡為接過試卷看了眼,頓時直覺腦袋嗡文。
心道那些前來考試的讀書人見了這份試卷不知道會有何表情?
“千萬不能泄露出去,否則饒不了你。”劉鈞吩咐了一句。
胡為縮了縮腦袋,拿著試卷出去了。
當即叫人去城內把幾個平日裏以替人寫書信為生的書生叫來。
為了保密,他將五個書生關在了王府的一個閑置的院子中,準備等考試結束再把他們放出來。
三時間一晃而過。
來自四府的士子匯聚於景陽城的臨時考場前。
“啊,劉兄,你不是要去參見秋闈考試嗎?”
“啊,原來是孫兄,你不是打死都不報名的嗎?”
“咳咳……”
兩人同時尷尬地咳嗽了一聲,讚道:“靖王賢明,在下願效犬馬之勞。”
完,二人同時無恥地笑了起來。
和二人相似,其他在考場前相遇的士子也不免尷尬。
但是他們一個個俱都明白,這乃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