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配合
見到公孫佳, 單良等人都非常的高興,公孫佳卻不能先見他們。
她有好長時間沒有到雍邑了,須得先見雍邑的官員、安撫人心。章碩在京城被傳言成那個樣子, 雍邑的官民心中又會怎麼想呢?作為擁立章碩上位的主要人物之一, 自己的風評又會如何呢?
雖然雍邑的線報來說, 北方人民的情緒還算穩定, 尤其以雍邑為最,但公孫佳抵達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安撫官民人等的情緒——這幾年大家確實過得都不如以前。雍邑的官員也巴望著她回來一趟好有個主心骨,第一時間就出城迎接。
這天天氣還不錯, 大家見了面, 一同到了行宮, 那裡地方夠大, 更兼可以見見留守行宮的王濟堂等人。鄭須已然過世, 如今行宮主事的人是王濟堂, 他也顯出了明顯的老態了。
百官情緒複雜,天災應著帝王失德這事兒是共識,他們心裡也慌。都不知道是換皇帝不對, 還是需要再換一個皇帝。甭管是哪一個, 好像都不是他們應該想的。
例行公事地百官問候天子、天子慰勉百官的話一過, 公孫佳說:「這幾年,都不容易。」
站在前列的人就有綳不住了, 想說話, 又都咽了下去。眾目睽睽之下,好些個話是不能說的。公孫佳道:「我知道,這幾年的年景不大好,人心浮動。」
不知為何這句話說出來,底下的人都鬆了口氣——她知道就好。知道, 就代表著在考慮了,說出來,就代表著已經有對策了。公孫佳道:「沒想到啊,雍邑這裡也是這樣了。都放寬心,沒有邁不去的檻兒,我這不是來了嗎?」
好的,那就放寬心。不過還是有些疑問不敢這樣公開問的,有些人開始動腦筋,打算一會兒就到府里遞帖子求見。好歹給吃顆定心丸吧?
公孫佳沒給他們這樣的機會,而是公開說了:「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心都看不透,還要猜天意,未免太不自量力。」
單宇率先應和:「凡人怎敢窺天?」
公孫佳擺了擺手:「說這個沒意思,止不住還是想抬頭往上看。」
百官忍不住開始七嘴八舌:「確實有些不解。」、「實是這二年有些緊。」、「天災太頻繁了,下官不信什麼因果,只擔心將來。」一句話,現在日子是還能過得下去,咱們也沒別的想法,就是想問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
公孫佳道:「請假的都把假銷了,人頭湊齊,三日後過來議事。」
眾人轟然允諾。
公孫佳這才得機會與「自己人」見面。
~~~~~~~~~~~~~~
王濟堂在行宮裡,這裡要麼是來養老的,要麼是來避難的,王濟堂說:「別宮一切安好,京城——?」
公孫佳道:「就是那個樣子,這幾年也就只有上皇過得舒服了吧。」
王濟堂感慨一聲:「不服都不行,這個命格呀,這幾年這些事兒落到他的頭上,早就不是做上皇能了結的了。」
公孫佳道:「那大家就太苦了。我是不信這個天的。」她不大信什麼狗屁天意,除了「不能信」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你們解讀的天意就是天意了嗎?這事兒她可太有發言權了,想當年,她為了襲爵什麼主意沒想過?偽造祥瑞、曲解天象、解釋個災情,啥都準備過了。只不過當年太-祖在,他老人家發話了,這些準備都沒用得上。
王濟堂笑笑:「老了,愛嘮叨了,莫怪我多嘴,我這把年紀立時便死也是尋常,這些年能安穩度日不遭小人白眼,多賴您的看顧。有些話,想對您講。」
公孫佳道:「您請說。」
王濟堂道:「我們廢人,依附而生,就要總琢磨人心。到老了不想再費這把子力了,可看在眼裡這腦子就忍不住會動。您此來,是用自己過往的威望為今上做保呀!天時如何,我不敢妄說,看苗頭不太對,請您一定要當心呀。別的都是假的,什麼天災,不算的,只要人好了就成。」
公孫佳道:「百姓指望著天時吃飯呢。」
王濟堂沉默了一下,說:「我在太宗身邊有些時候了。」
「那是。」
「跟在太宗身邊也看了些事兒,約摸能看懂一點政事,」他又解釋,「並不是想干預政事,只是想說,我沒有不忠的意思。這幾年我冷眼看著,這北方與南方還是有點差別的。南方,被他們弄破了,北方還是能支撐的。」
公孫佳點了點頭:「是。」
「您往南方調了不少糧,總得給北方留一點,多留一點。您的治下好了,大傢伙兒感激您,您就安穩了。您這兒安穩了,以後才好收拾亂局呀。」王濟堂說。
公孫佳有點詫異:「到這一步了嗎?」
王濟堂說:「不是我老東西心狠,人都說你果決,殺人從不手軟,我看著呢,您這狠勁兒差多了。對外人,那怎麼能叫狠?那是本份,對自己人要會取捨。」
公孫佳道:「都是自己人,那就……」
「陳王難道不是兒子?舍了也就舍了,只恨沒有舍徹底。」
公孫佳輕吸一口氣:「您的意思,我聽明白了。謝您指點。」
「老了,嘴沒把門兒的了,說了該割舌頭的話。」
公孫佳道:「您這才到哪兒呢?只管放寬心,接著在這兒住著,不會有事兒的。」
「有您這句話,我就放心啦。」
~~~~~~~~~~~~~
公孫佳沒想到王濟堂會跟她說這一串話,如果是鄭須還活著這麼對她講,那倒不意外。她與王濟堂算不上有多深的交情,搭把手而已。現在得了這一番話,這「狠心」一條,她還是覺得不太好。不過王濟堂提醒得對,北方的情總也不大好,她得先把這些給解決了。
出了行宮就回相府,自己人聚集一堂,人人都面帶喜色,互相慰問了一番。然後就聽趙錦問:「妹妹留在京城,除了彭、榮二人,可還有什麼別的安排?」
容珍珍與妹妹是同學兼朋友,見趙錦問了,她也跟著來了一句:「阿姨,聽說京城情況不是很好,咱們想辦法把妹妹也調過來吧。」
元錚則說:「她應該不會衝動吧?要不,我再給她點兵馬?」
妹妹襲爵定襄侯的時候,公孫佳就給了女兒一千私兵,元錚中間回來一趟,又給了她一千,這貨現在手上自己的私兵就有兩千人,還不算領職帶的官軍。公孫佳道:「你還怕她闖的禍不夠?」
元錚道:「以她的本事,要自保還是得多點兵馬的。」得夠闖禍之後跑回來的。
公孫佳道:「不給!讓她自己攢去。」
余盛動了動唇,沒吭聲。
公孫佳道:「先甭管她啦,一時半會兒也出不了事不是?先看看咱們眼下怎麼弄吧,這一回,雍邑往北盡歸我管。都說說吧。」
趙錦道:「不太好。下官的學生是來自各地的,說好,只是與南方那樣的大災比,天時與前些年是不能比的。」
余盛道:「雍邑還湊合,人多嘛,地也好。」
公孫佳道:「管得也不錯。」
「嘿嘿。」
「無論要做什麼,都得有人有地有糧,然後再說,」她終究沒說出來不管南方的話,而是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先把米找到吧。余盛,你在雍邑都怎麼做的?」
「啊?」余盛冷不防被點名,「就那樣啊!」
公孫佳聽到外甥媳婦發出一聲輕嘆,笑道:「問你娘子。」
「寶寶……」
「雍邑與別的地方做的不同的,是你管得多了些……」
余盛並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只是做了一個官員該做的事」,提前了解轄區情況,由官府將雍邑的小農組織起來,統籌安排抗災生產。比如收成前要下大雨了,那就組織所有人細化分工去收割莊稼。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安排,收割的、運輸的、脫粒的、儲存的……集中牲畜、車輛應用。又如大災之後趁天時搶種,也是這樣。
到分配的時候,也是按照人工、人口、田地、牲畜、工具等等情況來分配。大水之後容易有疫病,再有,北方離草原很近,容易出「鼠疫」,余盛與林德平合作,一有苗頭就撲滅,也是做得有聲有色。
在公孫佳看來這才是一個官府該做的事兒——官府不幹,就會有人趁勢而起,積累人望、積累組織管理的經驗,萬一遇上個大災年,此人就是一方割據勢力了。還有宗族,一旦有災變,宗族就會加強,那她還玩兒什麼?!
公孫佳看到災情的時候就開始思考要怎麼做,官府肯定不能袖手旁觀、只會收稅、減稅,官府應該做得更多!但是她沒有管理地方庶務的時間,在這方面甚至不如余盛更有經驗,她只有一個念頭:規模經營總比小農單打獨鬥要強。
她一開始沒有注意到余盛的做法,余盛這貨也不會吹自己的政績,他上頭有個小姨媽給他什麼都安排好了,只要報點結果,自有小姨媽保駕護航給他加官晉爵。這敗家玩藝兒開始給朝廷寫總結的時候,寫得相當的敷衍,字數又少、又沒文采,除了政績是實的、哭窮說這幾年收成不如之前是真的,別的都是浮皮潦草!
幸虧公孫佳怕這倒霉孩子寫東西不上心,萬一寫點什麼不該寫的奇談怪亂不好收拾,認真給看了一遍,從字縫裡摳出點意思來,再寫信下了指令:把你怎麼做的給我寫一萬字交過來!
看完了余盛乾巴巴的一萬字,公孫佳的想法終於徹底成形了。捏成一團,永遠是對抗風險的最優方案!本來,官府就會有一定程度的組織生產、救災的活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每年冬天挖渠,以及每年頒布發皇曆告訴農民節氣天時。不過在太平年景官府想讓所有人種田都聽話集中起來,也是不可能。現在情況特殊,倒是可以施行了。
趙錦對實際庶務也是不太理解的,不過道理還是懂的,當下說:「這個倒好。他們手忙腳亂的,大家大族還有個話事人領頭,小門小戶,哎喲,本來牛都沒有的,遇了事都忙,誰肯借呢?」
公孫佳道:「官府有耕牛、馱馬、犁鏵,租借!當然啦,還要擬些細則,余盛,等他們來了,你牽頭做這個!」
余盛將胸脯一挺:「得令!」跟要打仗似的。
單良道:「小郎君且慢開心,這裡面要做的事還很多哩!調動匠作,還要有足夠的賬房,租借怎麼租,損壞怎麼賠,定額是多少,這些雍邑是一個路數,別的地方未免合適喲~」
余盛道:「您放心,我明白的,雍邑比別的地方條件好資源多。別的地方還有些地頭蛇之類的,等著天災收窮苦人的田、買人家的兒女當奴婢。遇到過,見得多了,放心!」他可是有經驗的!
單良笑道:「倒忘了小郎君已經長大,是個老手啦。」
「嘿嘿。」
公孫佳道:「好,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來說下一件……」
元錚道:「京中如何?雍邑也有點傳言,倒是壓得住。陛下還靠得住嗎?可有人想趁亂而動?」
公孫佳道:「眼下還好,陛下也穩住了,上皇那裡有大哥派兵看守,想來沒關係的。京城,宗室多呀……別人不敢明著說,他們姓章的怎麼會不多想?小姨父還想把宗室聚起來考個試,選點能用的找點事做,免得他們無事串連。我想,給點甜頭,分點好處,也能讓他們別砸自己家的鍋!」
單良道:「那就對了,人心就是這樣了。就一個災情,別的也沒什麼好擔心的。」
公孫佳道:「先在北方試行,咱們試行個兩年要是有效,就推行到南方去。不過,我尋思著,這天災再有兩年還能不停?應該也不用。」
單良嚴肅地說:「君侯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要做長久不好的打算!要做人人怨恨陛下、遷怒於您的打算!您以前都是做最壞打算的!上皇就是您推下去的,接著就是各種災變。您怎麼能這麼不當一回事?」
公孫佳道:「要是做最壞的打算,我就不能管南方也不能管京城了。到時候還要以雍邑為基,與京城朝廷為敵啊!他們要是撐不住,行廢立或者內禪,你看看我這腦袋是不是正正好的一個祭品?」
單良道:「您想到了就好,有應對之策嗎?」
公孫佳將手一攤:「只要咱們這兒豐收,那就不是我的錯,先把這個干好吧。」
單良搖頭道:「不行!得想得更深,更狠!」
公孫佳輕嘆一聲:「請陛下幸雍,我還是不信這破天就這麼跟我作對!怎麼能隨便捨棄陛下呢?實在不行,就請他立嗣,再內禪一次。反正不能把他愁死。」王濟堂說的捨棄,她現在還舍不下。
單良道:「也好。」
就在「也好」之後的第二天,京城快馬傳來了一道旨意——罪己詔。
章碩打起精神之後也確實有擔當。一般而言,如果有什麼天災之類眼看熬不過去了,找個丞相辭職也是慣常的操作,章碩卻沒有這麼干。
「嘿!他倒是想讓誰請辭呢?」單良的毒舌依然在,「政事堂他哪個都開罪不起,還指望你們收拾局面呢。就只有自己來了!」
公孫佳捧著罪己詔的抄本,輕聲說:「陛下是個好孩子,他儘力了。既然他儘力了,咱們也就不能懈怠,該打起精神來幹活啦。」
趙錦道:「陛下,必須熬過去,他必須成器!」
公孫佳笑道:「你也這麼看?」
趙錦道:「他熬不過去於您有損,您不能倒!這麼多人的身家性命,都在這兒了。」
公孫佳緩緩地點了點頭。
章碩下了罪己詔,多少安撫了一些人心。章碩本人實在是沒什麼缺點了,除了得位這一點,但這個不能認、不能說,寫詔書的肯定是容逸,這文筆也是很絕的,切入點也很絕。詔書中細數章碩兢兢業業、從不瞎折騰的等等事迹,這些事迹每一樣都能與章嶟當年的瞎鬧形成對比。然後筆峰一轉問上天:是我章家哪裡得罪你了嗎?如果有罪,請降罪於我,別再折磨百姓了。如果我不合格,「國人」可以廢黜我,另選賢能。
把章碩與整個章家捆到了一起。
章家攏共四個皇帝,前倆那是板上釘釘的明君啊,你這可憐樣又真沒幹啥缺德事。那就是你爹太缺德了!你可真是個倒霉孩子啊!「國人」也是個典故,還是古早時期的說法,指的是居住在國城之內的人,六鄉之民。他們是有趕走國君的傳統的。
容逸一支筆左糊右糊,灰都抹章嶟臉上了,章碩算是勉強被摘了出來。請上皇滾蛋的公孫佳等人也被摘了出來,這也可勉強算是傳統。借這個機會,容逸把己方給洗白了,沒這個機會,他還不好說話呢,那不是欲蓋彌彰嗎?
公孫佳道:「哎喲,這詞兒不太妙啊,要是再來個『國人』要驅逐我們呢?」
單良沒好氣地說:「那就趕緊幹活!哎喲,還是得我來!」一看單宇還得跟公孫佳開會討論官員任命的事兒,他說,「那就阿謙吧,來,你跟我來,給我搭把手。」
蘇謙對做官不感興趣,她是陪著母親的,不明白為什麼要叫她:「單翁,何事?」
「琢磨琢磨怎麼編點謠言。京城的望族,你熟,他們的習慣你再給我說說。」
蘇謙:……
~~~~~~~~~~~~~~~~~~~~~
雍邑百官還以為章碩的這道罪己詔是與公孫佳商量好的,否則何以公孫佳要安排在三日後再開會?一定是等著這個,好來套組合拳的!大家信心大增。
他們壓根兒就不知道,這罪己詔公孫佳事先是不知道的,她雖然善於總結教訓和反省,跟長輩認錯的速度也是一流的。但是,這事兒她又不覺得自己錯了,憑啥認?這罪己詔就不是她會想出來的轍,不合她的性子。
這可真是一個美妙的誤會!
待百官齊聚,公孫佳拿出方案,於百官而言倒不難接受。雍邑本是為了軍備而設,有管制的傳統,不過是以前用在軍事上,現在有災變,統一管一管也不算出格。
公孫佳對他們還有一點要求:「別都太鋪張,有人餓肚子,別當著人的面兒吃東西還吧唧嘴!饞一個人,這個人頂多肚子里罵兩句,要是有一萬個人吃不上飯,你當著他們面吃酒,他們能把你給吃了!記住了!共體時艱!不只是為了悲憫別人,是為了保自己的命!」
話說得夠直白了,她就這個性子,從來說得直白,但是利害都給擺清楚,雍邑的人也都服她這一點。話有時候是刺耳,但是實在,不聽,總有吃虧的時候。所以還是聽吧。
公孫佳自己也做出榜樣來,她本來就不愛頂一身的珠寶,吃的也不多,從她開始,減膳、不穿綉服、不飲酒,僕從的裝束也都簡單起來。各家各府也都有樣學樣,一時很有點奮發向上的味道了。
又召集地方官員,讓余盛總攬,將官府負責組織生產之類的事情推廣開來,一切都步上了正軌。
這一年也不知道是罪己詔起了作用還是老天爺生氣生夠了,居然沒有大災,只是小範圍的一場鼠疫,以及秋收時下了一場範圍不大的雨——都應付過了。
南方情況稍差一點,夏季洪水在霍雲蔚的努力之下沒造成太大的損失,但是多崩了兩座山。所謂「沒造成太大損失」的原因,乃是霍雲蔚把頭一年被淹沒的地方直接放棄做了泄洪區,保證了下游的安全。只是又多了一地災民兩年受災,需要異地安置。馬上又秋冬季了,霍雲蔚在忙的就是這件事。
自章碩起,所有人都稍鬆了一口氣。延安郡王也將複習了幾個月的宗室子弟們召集了起來,奉章碩的旨意從中選撥了二十名平頭正臉的宗室子弟,各委官職。辦成這件事後,延安郡王功成身退,他也請求休致了。
公孫佳接到公文有點不放心,她知道這位小姨父家裡兩口子都不是什麼安靜人,索性趁著今年緩了一口氣,秋收之後回了京城,當面勸延安郡王:「悠著點兒,別奢侈太過了。」
延安郡王道:「我是那沒眼色的人嗎?陛下都提倡節儉了,我怎麼能給他拆台呢?他呀,不容易哦!」
公孫佳也無力再管更多了,道:「只盼明年也是這樣好。」
延安郡王大大咧咧地說:「倒霉也倒霉得夠了,也該好了!我說,你是不是得想想正事了?」
公孫佳道:「什麼正事?」
「本來不該我說的,我是聽你阿姨和你娘姐兒倆嘀咕,妹妹也大了,是不是得找個女婿了?早點找個女婿,早點給你生個孫子!這才是你們家的大事兒!哎喲,我們都快替你急死了!」
公孫佳:「哈?」妹妹也長大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