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 2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的《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文曆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陰陽學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並以之作為曆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穀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醫家代表人物:扁鵲。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之大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複“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孟子,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