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 是 結 束 的 結 束
站樁默照浸身潤,涅形槃影彌時空,冥心神動超象外,直覺意存無念中,瞥光陶熔萬事象,服膺愜意力技成。七方安心心何在,六處著意哪存。安心拶性為其本,諸藝盡在清逸中。遇事心中不增減,平常是道在塵中。五官見性為真竅,前緊後鬆如槐蟲。垂法象演自然,布形候氣道法行。變形還原為之道,身居偏中撼敵中。七妙法門轉八識,篤誠本能活力湧。
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出家”以後再“出出家”,使覺悟的光明柔和下來,重新回到那聲色紛紜的當下實際生活當中,還要以最好、最適應現代國情的方式表達出來。要在“聲色”頭上睡眠,在“虎狼”群中從容,在“荊棘”叢中翻身。在“刀槍”林中戲玩。適應現代生活,主張正義。在功法方麵不要想信什麽神功異氣,歪門邪教,隻要形活六整,才能神舒意愜。做拳是兩個人的事,不但自身結構合理,還要向外擴大,感知身外力存,形成神形結合、情景相融的集體連整陣勢。
樁功,不隻是一樁架。涵養一顆清淨靈敏之心,觸目遇緣都是心光,在浮晃交錯的心光中,悠遊任遠,逍遙自在,這就是禪之一瞥。當“大成拳樁功”字樣觀照心光時,與一勢相契相合,瞬間完成一種妙境,完成“大成者”的夙願,那圓滿、美妙的當下知味,我們可以那是“拳道一如”。這時,禪就是拳拳地!
中國傳統文化,根源在道家,精華在儒家,發展在禪家。什麽是意境?通常認為:“情景統一,意與象統一,形成意境”。簡單地概括:“情景交融、形神結合”。
“立禪”的意境因禪宗思想的介入,其無極之所已非字麵所在,有餘之意常蘊空白之中。因禪喻誌,直言立禪,寓言禪,已構成了“立禪”意境的興、比、賦。因而“立禪”之味的最高意境就在於無極之味,是餘“味”曲包的含蓄深刻的美。“立禪”這種意境深刻之美,恰如司圖空《與極浦書》引戴敘倫語所言:“近而不俗,遠而不盡,然後可以言韻外之致耳。”又恰如中國道家注重“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理論,推崇“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以“味外之旨”為意境之美。而禪宗上承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和道家理論,今觀趙州和尚常引《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推崇“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以“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為禪境之美。
從古到今,各家對“立禪”意境具體法用到無以複加的地步,但卻毫無例外地都看到“少林立禪”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這一重要特征,對之賦予了極大關注,大成拳從而形成了有別他家的“樁功”體係,以樁悟道,以樁開勁,以樁恢複本能。
拳術者,其霸氣雄渾,彌不可掩,擋者皆糜。雖亦有不動而彰之能,然神氣威光爍爍可見,非至妙也。拳術則臻於洽合彼意不失毫厘,舉手投足平淡無奇,與日常生活之神態、動作無異耳。能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之效的盡性,又皆從容中道,使彼亦不能勝。至此漸悟中庸之性與中和之用互為作用耳,如是漸臻至妙,技近乎於道也。
“倒重”樁架,能產生常態預應力,即“聽探”的良知良能。神意猶如眼睛之光,能從後背感覺到前麵“整體骨架”,從前麵整體的腳下和兩側透過,感覺“前麵整體”在“神意之光”中飄然獨存,猶如“空氣中遊泳”;前麵整體如在水麵上行,飄飄蕩蕩擦地欲飛。若以我身側再掛於敵背,就會感覺“我身後空間”中的“神意之光氣”波蕩,就可從任何角度擊發敵方。……“身動揮浪舞,意力水麵行;遊龍白鶴戲,含笑似蛇驚。”(王薌齋)
拳學至今,正脈已湮,中華武道,僅存皮毛,先賢真脈,幾人得承?真隱士默默傳承,大豪俠藏鋒守拙。輕浮者大言不慚,離道甚遠!詆毀者狂妄無知,甚囂塵上!!
歎當年!總角承“少林”家傳,及長商海幾度跌翻!至如今年邁身緩,隻落的“禪武醫”古經三卷,忙來時耕田,閑來時懸壺養拳,教下子孫一大片,成龍成虎任方便。
蘊藏直隸南和賈宋禪露一味,滴滴澆灌著五百年夢回,腳下影印著禪武的月光,幾度春秋卻沒驚動達摩安睡。古老李巷中流淌的木魚聲,吟唱著禪武醫香墨茶的滋味,九樓福星居那曆史不變的體溫,六時嗬護著萬物眾生般若智慧。風雖去,心不隨;雲飄散,娑婆嗬!少林禪露釀成酒,換來這千古一醉。風雖去,心不隨;雲飄散,娑婆嗬!修行路,血和淚,九鼎鑄,腫不悔!少林禪露釀成酒,換來這千古一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