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章驚悉
說話的,是定國公世子齊適之。
他彎腰朝永昭帝道:「皇上,臣有罪,臣已經查到當年殿下中毒,乃賢妃所為,但臣……畏懼不敢言,請皇上責罰。」
怎麼責罰?
畏懼不敢言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永昭帝寵信賢妃,即便是定國公世子也不敢言!
永昭帝轉過頭,看著齊適之:「你知道賢妃將葉氏擄了來?」
所以齊適之才會請他過來,讓他聽到這些話語……
齊適之點點頭,並不諱言:「是,皇上,非如此,臣實在不知如何取信於皇上。」
齊適之在做些事之前,已經再三考慮過了,此舉勢必會暴露他提前知道此事的,這個無可隱瞞,也因此會引起皇上以後對定國公府的猜忌,但……
只有這個機會,能讓皇上真正知道賢妃的為人,只有這個機會,能讓皇上親耳聽到真相。
只有皇上親耳聽到了,賢妃才沒有任何生機!
永昭帝一陣恍然,不覺問出了口:「皇姐薨逝之前,你就知道賢妃不妥了?」
「是,皇上,那個時候,臣就已經知道了。」
聽到這預料中的話語,永昭帝卻發現自己沒有了話語。——他想,他能明白齊適之為何會這麼做。
他知道齊適之與皇姐有多恩愛,原本皇姐薨逝之後,他以為齊適之會跟著皇姐共赴黃泉的,但齊適之竟然要求出仕為官,並沒有心死的舉動。
齊適之當時沒有隨皇姐而去,是因為知道了皇姐薨逝別有內情?
原來,賢妃在背後真的做了那麼多事情,連皇姐的薨逝都與她有關!
他恍惚記得了齊適之曾建議十九皇子養在賢妃膝下的事情,也因為此事,他後來對賢妃並不像過去那般信任。
倘若後來沒有發生他突然昏迷的事情,那麼他對賢妃的信任是不是會越來越薄?
這麼說來,他昏迷之後的轉變,對賢妃來說極為關鍵,賢妃既然可以導致他頭疼,那麼是不是也能導致他昏迷?
畢竟,他昏迷醒來之後就有了頭疼的毛病,也因此對賢妃越來越依賴了。
呵呵,可笑,他過去竟然什麼都不知道!
他緩緩轉過頭,看向了賢妃,木然道:「你還有什麼話對朕說?」
無須曹家的人到來,無須看到那些罪證,他親自看到了壽康宮有地牢,親眼見到了葉氏被捆綁,這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只要賢妃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就無法洗脫嫌疑,他就不能相信。
而且,在聽到葉綏說了他身體情況,許多以往被忽略的細節便開始一一浮現了。
他為何會頻繁頭疼,為何會只在壽康宮之中才會感到平靜,為何會越來越依賴賢妃?
朝中宮中暗地裡那些話語,說什麼國朝中心在壽康宮,說什麼政令從妃嬪宮中出,他並不是不知道,但過去總是一笑置之。
他以為,這是有人在不滿賢妃,才故意中傷賢妃,因為他知道賢妃與世無爭,她不會謀這種與政事、權力有關的事情。
可是,現在他再回頭去想,才發現這些話語並沒有錯。
他如今長宿壽康宮,一應政事賢妃都知道,軍政重令也多從壽康宮中,可不就是國朝中心在壽康宮嗎?
賢妃並不是沒有所求,而是因為她所求的太多太大,所以才會表現出無欲無求。
若是他現在沒有來到壽康宮地牢,那麼……最後是不是會變成傀儡,最後國政實際是掌握在賢妃手中?
賢妃最後得到了整個大安朝,也就是為了當初的淳戎復國了,這就是賢妃的真正意圖?
這個推測結果在永昭帝腦海中越老越清晰,但是他還是想聽到賢妃的辯解,只要她……
只要她真的能找出理由來解釋一切,那麼朕……朕會考慮相信。
賢妃張了張嘴,想說些什麼,可是話到嘴邊始終說不出來。
——她想來想去,發現無論現在自己說什麼辯解理由,只待曹省來到京兆,最後都會被戳穿。
汪印所搜集到的那些,會讓皇上想得更多,過去她能夠蒙蔽皇上的地方,就會漸漸暴露出來。
她過去之所以能夠無往不利,是因為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就好像有了遮天之幕,可以牢牢蓋住底下的一切,可以徹底地蒙住皇上的眼睛。
如今這個巨幕被撕開了一個口子,只會越裂越大,皇上看到的就會越來越多。
「皇上……」她怯怯道,除了喚出這一聲稱呼,便再也沒有什麼話語。
永昭帝失望地閉上了眼睛,不想再看賢妃一眼,只剩下胸口劇烈起伏著,可見內心的波濤洶湧。
沒有人說話,房間內便霎時安靜了下來,葉綏從汪印懷中抬起頭來,打破了這安靜:「皇上,一直以來,民婦都感到很好奇,為何賢妃娘娘會有那麼大的本事做這麼多事情?」
「從許久之前開始,賢妃娘娘就一直與半令、與緹事廠作對,既不是為了私怨,那就是賢妃的身份容不下半令和緹事廠了,賢妃娘娘是想離間皇上與半令的君臣情誼吧?」
她站直了身子,與汪印拉開了些許距離,目光在永昭帝和汪印之間來回移動,然後點點頭道:「不得不說,娘娘是極其成功的。皇上……第三次將半令奪職了。」
「如果半令不是去曹家找到了真相,娘娘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便是藉助皇上來殺了半令、摧毀緹事廠吧?」
「半令和緹事廠都沒有了,等於皇上沒有了左臂右膀,那麼娘娘所做的事情就更沒有人知道了,娘娘就更加安全了,是嗎?」
葉綏這一句句,直指賢妃的真實意圖,仿若重鎚,擊得賢妃忍不住步步後退。
不過,葉綏並沒有看向她,而是看向了永昭帝,這樣道:「想來皇上如此忌憚半令、認為半令會是威脅,當中少不了賢妃的推波助瀾吧?皇上,您與半令這對君臣,都中了賢妃的計!」
這話一落,永昭帝的身形便震了震,不禁看向了汪印。
朕與汪印這對君臣,都中了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