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改元炎黃
七日之後,劉協以大漢天子的名義,下達了最後一道天子詔書,禪位給了梁王馬超。
馬超並沒有過於謙讓,非要搞個「三請三讓」的故事出來,而是接下了劉協的第二道詔書,並昭告天下,大梁之主將擇日登基。
又一個月之後,劉協跟隨著馬超回到了長安,準備在三日後的黃道吉日,舉行禪位大典,正式把天子之位讓於馬超。
至於跟隨著劉協的那二十多個朝廷命官,馬超已經暗中把他們馴服,發給他們盤纏,讓他們各自返回故鄉了。馬超相信在龐統的手腕之下,他們這些人,終其一生,也不敢說出半句對大梁不利的話來。
當然了,大棒之下,還是要給個甜棗了。馬超允諾他們,雖然不在繼續錄用他們為官,但是今後依然會按照他們原本的官職,給他們發放俸祿,保他們後半生衣食無憂。
趁著還有三日的緩衝時間,馬超把手頭上的事情,大體上處理了一下。
首先就是禪位大典的一應事宜。
長安城中,有一座高台,名為「英魂台」,是安放忠義碑的所在。馬超決定在這裡進行祭祀大典,以告慰鐫刻在忠義碑上那些名字主人的在天之靈。
沒有這些為大梁死而後已的烈士們,馬超絕不會有今日的成就。馬超在即將成為天下公主之際,絕不會忘記他們每一個人流過的血。
至於大典的禮儀、用物等事宜,馬超則交給了馬休去辦理。馬休經過這麼多年的鍛煉,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他不善戰場廝殺,但在治國、治政方面,卻有著獨到之處,連諸葛亮都對他稱讚不已,認為馬休在日後,足以接替諸葛亮,成為大梁的頂樑柱。
馬家一門,馬鐵、馬雲祿、馬岱,先後揚名沙場,馬休又怎麼能沒有任何的進步呢?其實他的作用,比起馬鐵等人,還要重要。
除了禪位大典的事宜,馬超還查閱了最近一段時間來,各地送來的戰報。
自從離開鄴城到返回長安,先後兩個多月的時間已經過去了,這段時間中,各部義勇軍將士捷報頻傳,每一條戰報,都讓馬超喜笑顏開。
大梁第一戰將關羽,帶著關平、周倉以及一萬義勇軍將士,從鄴城出發,一路南下,先後擊潰了數處魏軍殘黨,斬殺近萬人,俘獲降兵超過三萬,而後與張遼在豫州匯合,兩人聯手,兩個月之內,基本上肅清了豫州境內的敵對武裝,全據豫州全境,目前正在對豫州進行整合。
太史慈多年前曾避禍遼東,對北方的情況十分熟悉,他帶兵北上,與公孫瓚相互配合,把北方的魏軍殘黨一網打盡,然後太史慈還率軍進攻遼東,擊敗了割據遼東的公孫度,把遊離在大漢版圖邊緣的遼東之地,重新收了回來。
擊敗了公孫度之後,太史慈並未收兵,決意繼續向北出兵,攻打與大漢接壤的高麗國。太史慈之前曾聽馬超說過,高麗國地處偏遠,目前雖看不出什麼,但是久后必為大漢的隱患,甚至還試圖搶奪大漢的東西,霸佔大漢的文明傳承。
太史慈自然不知道馬超說的,是兩千年之後的事情了,高麗國演化成的大韓棒子國,厚顏無恥至極,不斷地在國際發聲,公然搶奪漢人的文明傳承,連戰國時期的屈原,都被棒子國給說成是他們的祖先了。
馬超早就有滅了高麗之心,別的不說,但是在後世某個運動領域,棒子國的打壓的泱泱華夏喘不過氣來,就足以引起馬超的反感之意了。只是攘外必先安內,馬超一直沒有抽出時間來,所以才並未對高麗動兵。
隨著幽州戰事的結束,脾氣火爆的太史慈可沒有那麼多的後顧之憂,見糧草充足,將士們鬥志高昂,他便動了北征高麗的念頭。
對此,公孫瓚大力支持。調撥了三萬擔糧草給太史慈,還借調給太史慈副將五名,士兵三萬人,助他一臂之力。
太史慈便這樣,帶著四萬義勇軍,連同一萬魏軍降兵,總計五萬大軍,攜帶著足備的糧草,跨過遼東,攻打高麗國去了。
其他幾路義勇軍中,黃忠趕到了青州,與周瑜、甘寧合兵一處,水陸並進,接連攻城略地,把青州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大將張合趕到了兗州,和徐晃兵分兩路,聲東擊西,合縱連橫之下,形成了一個「十字形」的火力網,兗州境內親近曹操的勢力,悉數被他們剿滅。
順利佔據了青州、兗州、豫州之後,周瑜、黃忠、甘寧三人在北,關羽、張遼在西,張合、徐晃在南,對徐州實現了三面包圍,讓東臨大海的徐州,成為了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隨時都有可能被三面殺來的義勇軍攻克。
此外,留在鄴城的諸葛亮,也利用過去一段時光,把偌大的冀州整合完畢,留下魏延鎮守鄴城后,便率部火速返回了長安。
馬超即將登臨大寶,接受劉協的禪位,如此重要的歷史時刻,諸葛亮怎麼能不在場呢?他必須要趕回去,親眼見證這一偉大的時刻。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馬超查閱了各地的戰報之後,徹底放下心來,安心的等待著三日後的禪位大典。
在禪位大典前的第二日,諸葛亮趕回了長安,立刻便被馬超召入王宮之中,連同賈詡,三人鑽進密室之中,細細的商量起來,定什麼國號、年號之類的細節問題。
三日的時光,很快就過去了。
第三日的清晨,朝陽升起,溫和的陽光灑滿了大地。似乎上天也知道,今天是個重要的日子,特意送上了一分風和日麗的祝福給馬超。
長安城內外,三十里的長街上,百姓們自發的聚集在道路的兩旁,手中拿著祈福的紅蛋、彩帶之類的東西,早早的恭候著馬超。
是馬超給他們帶來了相對安穩的生活,是馬超賜予他們農具、土地,讓他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在這亂世之中,馬超就是他們的救世主,是帶領他們活下去的神威天將軍。老百姓們不知道那麼多的大道理,他們只知道,誰能給他們更好的生活,他們就愛戴誰、擁護誰,盼著讓那個人來做皇帝。
禪位大典進行的很順利,祭拜天地之後,劉協登台親自誦讀了祭文和詔書,昭告天下禪位於馬超。
劉協退場之後,馬超登台。
他先是祭拜了忠義碑,親手點燃三炷香,放到了忠義碑之前,然後才接過劉協留下的詔書,登臨大寶。
之後,馬超發布了天子第一詔,改國號為華,定年號為炎黃,定都於長安。
華,是華夏自古以來的別稱,炎黃二帝則是華夏人的祖先。馬超希望自己的新國家,能夠沿襲華夏人的聰慧和文明,世代傳承下去。
在馬超登基稱帝的這一日,各處的義勇軍將士,包括正在征戰徐州的關羽等人,都設立高台,登台祭天,面向長安的方向,施三拜九叩的大禮,隔空遙祝馬超成為天下之主。義勇軍中,歡呼聲震天,響徹神州大地。
龍袍加身,成為天子之後,馬超在接下來的數日之中,連續做出了大動作。
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律官,對原有的四制、三令、九律進行全面的改編,使其更加完善,更適合用於全天下。修改之後的律法,被稱為《華夏律》,成為制約華國每一個子民的金科玉律。
第二件事,大封群臣。馬超根據鍾繇、杜幾等人的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無論是長安的官員,還是外地的官吏,都按照九品中正制,分別位列一品到九品的官職,上級指揮下級,下級須服從上級,形成一整套簡單明了的官制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的官員之中,武將關羽、趙雲、黃忠、張遼、太史慈五人,被封為五虎上將,位高於一品;文官之中,左相國賈詡晉陞為左丞相,右相國諸葛亮晉封為右丞相,冠軍將軍周瑜晉封為太尉,荊州牧龐統晉封為大司馬,同樣位高於一品。
其餘人等,按照平時的戰功、政績等表現,分別擢升一到三級不等,依照九品制,各領官職。
第三件事,馬超派出大量的神機營密探,督查天下各地的官員。一旦發現有人作姦犯科、貪贓枉法的,七品以下不必回稟,可依照《華夏律》就地予以制裁;
七品到三品之間的,由神機營密探初步查證后,交由高一級的官員審查,並將審查、處罰結果以書面的形式,上報給賈詡;
三品以上官員,則是由諸葛亮親自審查,確實證據之後,由諸葛亮與賈詡共同商議后,竟馬超同意,給予重罰。
此令一處,日後的半年之內,舉國震動,先後有三十多位各級官員,被神機營密探帶走或是就地正法,讓天下人在震驚之餘,不免拍手稱快。
不是每一個吸血鬼都是一副猙獰的面孔,相反,不少的人一邊吸食者老百姓的血汗,另一邊卻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因此,在被神機營帶走的那些官員中,平日里有不少都是以善人的形象示人的,他們被抓走,還是引起了全天下人的關注的。在得知真相之後,整個華國的吏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明之象。
這血淋淋的一幕,讓華國此後近百年,沒出現過一件貪贓枉法的事情。
當然,這是后話。
第四件事,便是整軍。華國的將士們,依舊沿用義勇軍的稱號,根據《華夏律》中的規定,按照功勛獲得晉陞。不過馬超的這次整軍,可不只是這樣簡單的。義勇軍原有八十餘萬將士,馬超趁著這次整軍的機會,對八十餘萬將士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考核,將其中不符合義勇軍從軍標準的士兵裁汰,另行在全國各地招募精壯之人入伍。
舊時因征戰而落下殘疾,也脫下了身上的鎧甲,回鄉從事生產。但是馬超沒有忘記他們為劃過曾經做出的貢獻,除了給予他們一大筆錢財之外,還賜予了他們每人一塊兒「義勇軍勳章」,有了這塊意義重大的勳章在,只要他們今後不違背華國律法,便可保他們半生安逸。
而埋骨他鄉的將士,馬超也命人進行了統一的清點,給他們的家人發放撫恤金。以前領過一次撫恤金的,這次發放三倍的軍餉;以前沒領過的,則是發放六倍的軍餉。
最後一件事,也是重中之重,便是治政。在這一點的改革上,馬超在賈詡、諸葛亮的幫助下,詳細的制定了兩個小項。
他先是對滿朝文武進行了檢驗,凡是不達標準的,或者是品性太差的,一律淘汰出管理者的隊伍,未來的華國,不需要這些能力不足或是思想不端正的人,坐在高位上拿著厚祿,而是需要務實的、能真心為老百姓著想的人,來做國家的管理階層。
之後是對地方官政績的考核,上任滿三年的地方官,若是沒有足夠政績的,則官降一級,以觀後效;若是出現重大的決策失誤的,則是直接罷免官職;若是政績足夠出色,贏得百姓們愛戴的,或者是上任不滿三年,但在突發事件中表現出眾的,則是酌情予以提拔。
以上幾點,只是馬超暫時能想到的,等大戰結束之後,他還要和麾下的眾人進行細細的磋商,敲定一項項的細節。
他們是有著自薦權和發言權的,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讓大漢變得越來越好。在這一點,華國的絕大多數官員,都是不遺餘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