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何去何從
吳國,都城建業。
孫權沉默不語的坐在王位上,滿面陰鬱。
大殿中,滿殿文武大臣一言不發,神情悲戚,很多人的目光都落在第一排空著的座位上。
那是屬於大都督魯肅的座位,而如今,卻物是人非,魯肅一病不起,駕鶴西去,令吳國痛失砥柱中流,猶如失卻了擎天巨柱,真正的動搖了吳國的根基。
死一般的沉寂中,吳王孫權艱難的張了張嘴,苦澀的說道:「諸位,子敬撒手人寰,令孤心中悲痛。然國事不可廢,國祚如何,還需仰仗諸位群策群力。」
三十萬江東軍的損失,大都督魯肅病死,副都督呂蒙被斬殺,如此沉痛的打擊,真不是偏安一隅的吳國能輕易承受的。
這是傷筋動骨的巨大打擊,直接讓吳國元氣大傷了,如此窘迫的形勢下,吳國今後該何去何從?孫權深知一個決斷不善,就有可能導致吳國步上蜀國的後塵,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
他此刻的悲痛,一半是因為魯肅、呂蒙的去世,另一半,就是擔憂吳國今後的情勢了。
「大王!大梁不可敵啊!唉——伯符將軍在時,老夫便勸說過他,千萬不要和大梁為敵,伯符將軍一句也不肯聽,以至於令兩國交惡,如今……老臣懇請大王,看在江東數十萬子民的份上,向大梁求和吧!」
老臣張昭第一個站了出來,顫巍巍的說著。
挑著眼皮看了張昭一眼,孫權心中大感不滿。
如果早知道大梁的兵馬如此強盛,他也不會生出覬覦荊州之心啊,更不會在大梁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公然和大梁翻臉了。如今事已至此,後悔肯定是於事無補的了,孫權想聽的,是補救的辦法,而不是倚老賣老的指責。
張昭的話,氣的孫權只牙根疼。
孫權雖然年輕,可在吳侯的位置上坐了六年,在吳王的位置上也快有三年的時間了,長久的身居高位,主掌一國的生殺大權,是何等的風光?如果讓孫權對大梁俯首稱臣,跟劉禪一樣,放棄手中的權力,安心的做一個富家翁,他真的是不甘心啊!
沒錯,在少年時,孫權也曾為馬超的氣度和謀略所傾倒,不支持孫策敵視馬超。可如今時過境遷,孫權也成為了一國之主,手中的權力,豈是說能放下就能放下的?在王座的誘惑下,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見孫權久久沒有說話,張昭上前一步,剛要再說些什麼,老將程普搶先喝道:「大丈夫生於世間,何懼生死?!我江東尚有雄兵數十萬,他馬超再厲害,還能同時與魏、吳開戰不成?如大梁兵馬敢來犯境,老臣願拚死一戰,護我江東!」
程普之後,老一輩的黃蓋、韓當等人,中生代的周泰、徐盛、蔣欽、潘璋等悍將,以及新生代的丁奉、陳武等,悉數站了出來,昂然說道:「臣等,願追隨程老將軍,護我江東,與大梁死戰到底!」
文官之列,虞翻站出來駁斥道:「守土衛國,有一腔熱血自然是好的。但絕不能單單憑著一腔熱血,便做出不利於國之事。諸位將軍言辭激烈,殊不知,這番話若是傳到梁王的耳中,必會為我江東召來彌天大禍啊!」
虞翻的身邊,張溫同樣說道:「正是如此!自古以來,謀士運籌帷幄,武將上陣殺敵,在處理家國大事上,恐並非諸位將軍所長吧?」
同為文官的陸績亦站出來開了口:「大梁如今雖戰事不休,然大梁之主雄才大略,麾下百萬雄兵,戰將如雲,謀士如雨,豈可輕侮?更兼關雲長、趙子龍、張翼德、黃漢升、張文遠、張雋義等人,俱為世之名將;賈文和、諸葛孔明、龐士元、周公瑾等人,全為一流的謀臣;更遑論還有魏延、甘寧等悍將,法正、陳宮等謀士相助,如此強盛,只能交好,實不宜與之對立啊!」
「除了兵精將猛謀臣眾多之外,大梁佔據大半個天下,涼州善出悍卒、良馬;雍州沃野千里,盛產糧食;并州久居邊陲,民風強勁;蘭州原本乃西域之地,有絲綢之路的便利,資金往來無數;威、伏二州的草原戰士悉數投在梁王麾下……還有東北的幽州、西南的益州,如今大梁又佔據了荊州,天下兵勇、良田、輜重,十成中有七成出自大梁!試問,我江東,如何與大梁匹敵?拿什麼匹敵?」
文官駱統繼陸績之後,指出了大梁在地域上的強大。
自張昭以下,眾位文官你一言,我一語,從猛將、謀臣、兵力、民力、地域、錢糧等各個方面,不斷渲染著大梁的強盛,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著,絕不能與大梁為敵的理由,令孫權的臉色變的更陰沉了。
備受孫權倚重的諸葛瑾,雖然沒有說話,可臉上的神情顯然同樣是不看好與大梁爭鋒的。只不過他的胞弟諸葛亮身居大梁右相國之高位,他出於避嫌,沒有明言罷了。
他們說的這些,孫權不是不知道,他也知道吳國不過只佔據著江東之地,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與大梁爭鋒的,可他就是放不下心中的那一絲執念,不甘心束手待斃,亦不甘心把父兄留下的基業,拱手讓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