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投向何方
話說甘寧究竟是何方神聖?
當初,恢復州牧制時,劉焉便被朝廷任命為益州牧,治所定在了蜀郡的成都。
與蜀郡一郡之隔的,便是巴郡,長江的上游,便在巴郡境內穿行而過。
彼時,甘寧嘯聚大江之上,從者八百餘人,以豪俠自居,專門劫富濟貧。甘寧率眾往來於大江之時,所乘的船上,都以錦緞製成纖繩,船帆上亦縫製華麗的錦緞。
每每有大型的船隻沿江往來,甘寧便會提前探聽虛實,隨後便乘錦帆之船而來,對普通的商賈,甘寧只會收取少量的錢財,對那些吸食百姓血汗錢的奸商,甘寧便會將其洗劫一空,把劫來的錢物發給沿江兩岸的老百姓們。其中,有些罪大惡極的奸商,甚至會被甘寧將船隻鑿穿,沉到江底去餵魚。
便這樣,因甘寧深諳水性,武力過人,兼之為人豪爽,百姓們對其甚是敬愛。而往來的商賈們可就對他沒什麼好印象了,遂送於了他「錦帆賊」之稱。
後來甘寧的名聲越來越大,驚動了益州牧劉焉,劉焉便將甘寧招攬到麾下,任命其將軍的職位。再後來,劉焉去世,劉璋子承父業,坐上了益州牧的寶座,年輕氣盛的劉璋不滿漢中太守張魯日益做大,便欲暗中除去張魯。
在和張魯戰鬥的過程中,甘寧亦曾參與其中,他發現原來事情並非是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
劉焉在世的時候,經常以其夫人的名義,召張魯的母親來到成都,而後暗中做下苟合之事,張魯母親趁機在劉焉的耳邊大吹枕邊風,這才令張魯逐漸在漢中崛起,逐漸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這件事,劉璋心知肚明,所以在父親劉焉去世后,劉璋迫不及待要做的事情,就是將張魯及其母親一併處死。
甘寧得知事情的原委以後,覺的以私事而大動干戈,實為不治之舉,於是便脫離了劉璋,帶著八百「錦帆賊」沿江而下,投靠了劉表。劉表因甘寧之勇,將其安排到江夏,成為了黃祖的部將,幫助黃祖鎮守江夏。
等到孫策以詐死之計奇襲江夏,黃祖在戰鬥中被孫策斬殺,其部下勢力大半被孫策降服,小半兒則是投降了後來趕到的陳到。甘寧不願為殺死黃祖的孫策效力,更不願為謀取劉表基業的劉備效力,於是便獨自一人離開了荊州,一路向北來到了伏牛山,卻不料在這裡撞到了魏延。
同是天涯淪落人,魏延和甘寧在一番激戰之後,本就惺惺相惜,在各自道出自己的遭遇之後,更是生出了同病相憐的感覺。
兩人都是豪爽之人,當下便插草為香,結拜為了異姓兄弟。甘寧年長一歲為兄,魏延次之為弟。
結拜之後,二人一起商議今後該何去何從。
經過一番商議,兩人覺的亂世之中,決不能獨善其身,而是要重新回到戰場上建功立業。
那麼問題來了,當今世上的諸侯多如牛毛,他們又該投向何方呢?
商量來商量去,兩人也未能商量出個結果來。畢竟他二人都是武將,沒有謀士、文臣那麼多的彎彎繞,在選擇君主這個問題上,自然也就十分困難了。
不得已之下,魏延提議,到戰場上去碰碰運氣,讓一切順其自然。屆時,碰到哪個諸侯,若是看的對方順眼,便投效到他的麾下。
這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了,甘寧和魏延擁有一身武藝,可不想活的如同路邊的野草一樣卑微。
南邊的戰場,他們肯定是不會回去了,在他們看來,劉備和孫策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此生是絕不會投靠他們二人的。
那麼就只剩下北方的戰場了。
在北方,馬超、曹操、袁紹,交戰不休,正是武者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不若,便到北方戰場去!
定下了大方向之後,二人不再耽擱,徒步北上,越過伏牛山,跨出荊州的境內,穿過馬超佔據的雍州,再取路東北,向那片錯綜複雜的戰場走去。
北方戰場上,晉陽城中。
馬超面色肅殺,端坐高堂,一份由神機營密探手繪的地形圖,擺在他的面前。
這是一份漠南的地圖,上面表標註著山川草原,湖泊水流,各個部落的劃分和實力的大小,亦標註的很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