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馬踏三國> 第一百四十章 千里哀鴻 上

第一百四十章 千里哀鴻 上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崤山,南接絕澗,北塞黃河。因關城建於山谷之中,深險如函,故名函谷關。與崤山並稱為「崤函之險」,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函谷關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東至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


  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這句話,便是對函谷關最真實的寫照。


  昔日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舉六國之師大舉伐秦,秦依仗函谷關之險,使六國大軍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由此可見函谷關之險,究竟是何等驚人的險要了。


  後來到了西漢時期,也就是這個時代的人們口中長說的「先漢」,便已經形成了以函谷關為核心的防禦圈,以拱衛舊都長安了。整個函谷關防禦圈都處於弘農境內,而馬超計劃伏擊董卓的地點,便在距離函谷關數十多里之外的一條官道上。


  函谷關附近的地形均極險要,連接函谷關與洛陽的道路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條,馬超所選擇的這條官道,則是其中最為寬闊的一條。可就算是數條道路中最寬闊的官道,也只能供三架馬車並驅而行,道路的兩側皆為崇山峻岭,草木頗深,很適合埋伏。


  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計策,馬超、曹操、孫堅三部的人馬,已經在不同的位置上埋伏好了,只等著董卓的西遷大軍到來了。三人中,孫堅的部下多為步卒,便佔據了西側高山之上的制高點,準備以弓箭、落石等手段,打亂董卓所部的陣腳。不過因為孫堅部下的人手只有數千人,所以馬超在自己部下的奔雷騎中,臨時抽調了五百人,由重傷尚未痊癒的武安國暫時帶領,配合孫堅對敵進行襲擾。


  奔雷騎能征善戰,馬、步戰盡皆精通,下了戰馬臨時充當其步兵,倒也足以勝任。


  馬超和曹操,則是分別率領各自的部下,埋伏到了兩側的山腰上。馬超這邊人數雖少,只有不到三千人,可奔雷騎中個個都是精銳,三千人奔雷騎的戰鬥力絕對不容小覷。而曹操這邊,原本是兵力最多的,可是在遭遇了呂布的第一次伏擊之後,兵力大大折損,只剩下了兩千多人,好在夏侯惇、夏侯淵兄弟及時趕來支援,令曹操的軍事力量重回巔峰,現下手中約有馬步軍六千餘人。


  三部人馬加起來,尚不足兩萬,比起董卓的西遷大軍來,簡直是微不足道,這次伏擊能否取得預想的效果,就連馬超心中都沒有底,一切,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從山下到山腰,也是又一段懸空的距離的,馬超的計劃是先集中火力,使用遠程殺傷性武器,對董卓的大軍造成有效的殺傷,待董卓所部被打亂陣腳,進而出現混亂時,馬超再和曹操分別率領本部騎兵,借著居高臨下的優勢衝殺下山,從兩肋突入董卓軍中,展開激戰,伺機救出被挾持的小天子劉協。至於最後能否真的如願救出劉協,或者說劉協最後落入誰的手中,其實馬超並不關心,他要的,只是這份良好的名聲罷了,那個少不更事又心胸狹隘的小天子,馬超認為落到自己手中,反而會令自己成為眾矢之的,不要也罷。


  為了隱瞞住奔雷騎最大的秘密,馬超在備戰階段,也下了一番苦功。奔雷騎所騎乘的戰馬上,都配備著馬上套裝,諸如馬蹄鐵、雙邊馬鐙、高橋馬鞍等裝備,所以在衝鋒下山的時候,站馬並不懼怕山路上的坑凹不平之處折斷馬腿,也不怕突起的山石稜角刺破馬掌。雖然馬上套裝打造的工序並不複雜,而且馬超也知道不久之後,即便是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這些東西也都會相繼被他人發明出來,可馬超還是不願曹操和孫堅此時此刻便知曉戰馬套裝的存在,為了掩飾這些裝備,馬超很早之前便讓韓暨設計並打造了戰馬的馬甲,除了為戰馬提供防禦力之外,便是為了遮蓋住戰馬套裝,另外人不能發覺其中的奧秘。因此在外人看來,奔雷騎騎乘的戰馬上,只是多了一層馬甲而已,並無其他特別之處,精明如曹操者,亦未曾發現戰馬套裝的存在。


  現在,為了讓這個秘密得以繼續保留下去,馬超特意命人事先踏入戰場,裝模作樣的將下山的道路清理了一遍,做出一副提前進行不必要折損的規避舉動,用以迷惑曹操和孫堅,以免他們發現端倪。


  馬超的裝模作樣,落在曹操的眼裡,卻又成了另一種意思。曹操根本不知道馬超是在做戲,當真以為他是在清理戰場,避免戰馬衝鋒時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所以曹操在感嘆馬超心思縝密的同時,也連忙派出一隊人馬,效仿馬超部下精銳的樣子,對道路進行了清理,從而減少騎兵策馬衝下山時可能出現的意外折損。


  當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後,馬超等三部人馬便安靜的蟄伏了下來,這一蟄伏,就是三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