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新政
當朝廷知道遼東軍已經與匈奴撞上之後,贏夫火速派了白起帶著各路高手馳援,眾人千裏奔襲趕到戰場之時,匈奴大軍早已遠遁,隻有遍地的屍體與正在打掃戰場的遼東軍。
遼東軍在收斂同胞的屍體,並沒有去管匈奴聯軍的屍體,因為實在忙不過來,死的人太多了,遼東軍跟山海關守軍外加河東重騎,陣亡了整整十八萬人。
這十八萬條性命,換來的是二十萬左右的匈奴聯軍屍體,戰損略微高於一比一,可是這是在匈奴並不戀戰的情況下。
當白起等人見到這位年輕的遼王時,他正渾身纏著繃帶,旁邊還有一個滿身是傷的胖子,二人光著膀子在火堆旁,用樹枝串著一大串,戰死的匈奴戰馬的馬肉在烤。
楊淩霄隻是瞥了他們一眼,也不知是對他們說的,還是在自言自語,反正念叨了一句:“難怪沒人吃馬肉,都吃牛肉羊肉,我還納悶這馬肉難道是多金貴?鬧了半天這馬肉是真難吃,呸。”
說著把嘴裏嚼的馬肉吐在地上,然後抬眼看了一眼白起等人,舉起手上的樹枝道:“你們嚐嚐?”
白起不懂什麽意思,卻下意識的接了過來,嚼了幾口皺起眉頭,確實不好吃。
其餘人卻是不敢說話,都是江湖上的老人,話裏話外的意思他們聽得懂,也就白起這種性子才不明白楊淩霄是什麽意思。
也不知這位年輕王爺哪來的如此氣場,明明年歲不大,偏偏讓人心生畏懼。
他們當然會畏懼,因為楊淩霄見到他們並不開心,他也不是在說什麽馬肉驢肉,他說的是朝廷這仗打的太窩囊,讓他死了爹又死了師父。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終還是王樓壺上前兩步:“王爺,您別怪他們,這都是江湖上的有誌之士,朝廷的決定,我等並不能左右。”
楊淩霄這才趕緊起身,微微作揖:“師叔,你這就見外了,我就念叨幾句,道理我都懂,隻是師父他……”
說著楊淩霄就低下了頭,氣氛再度變得凝重,王樓壺上前兩步,扶著他的肩膀。
抬起頭,楊淩霄看著眼前瘦高瘦高的老道士,強忍著眼淚不讓它流出來,王樓壺自然看得出來這些,他笑了笑道:“師兄他臨走時說了什麽你知道嗎?”
聽到這個,楊淩霄馬上來了精神,趕緊看著王樓壺搖搖頭問道:“他老人家說什麽了?”
“他讓我告訴你。”王樓壺笑道:“以後要靠自己了。”
聽到這句話,一股沒由來的堅強突然從楊淩霄下胸腹之中湧起,讓他直起腰,抬起頭,挺起了胸膛。
望著麵前的王樓壺,他眼神堅定的點了點頭,王樓壺同樣目光欣慰。
轉身望向白起,卻見白起正舉著木棍把肉還給他,皺著眉頭的樣子就像在說的確不好吃。
見此情景,楊淩霄也是哭笑不得,贏夫這個師父也當真是個妙人,伸手接過那串馬肉,他對白起說道:“容先生回去告訴皇上,匈奴已退,遼東軍損失慘重需要即刻啟程回遼東修整,戰場就留給他們打掃。”
他可沒打算把匈奴人的屍首也收拾了,他要讓朝廷看看,這一地的匈奴屍體,他想借此告訴朝廷,若是能早點集中兵力,楊孝嚴也不會死,他師父也不會死,這仗也不會打的這麽慘。
可是朝廷又何嚐不知道呢?譚正傻嗎?贏夫傻嗎?大秦的權利頂峰若是一群傻子,那早就亡國了,或許現在的結果,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白淺點了點頭“嗯。”了一聲,算是答應了,楊淩霄也不願意與他多說,轉身坐回火堆旁,拿著那塊馬肉繼續烤了起來。
天禧二十九年夏末,匈奴聯軍撤軍,朝廷重回天京,著手開始天京城的重建,禦林金甲北上邊疆七十二城寨,蜀地兵力調出至嘉關,山海關守軍與河東重騎於山海關修整,遼東軍回到遼東。
此次大劫雖然挺了過來,可是匈奴二百萬大軍此戰損失統共不過四十餘萬,且開入大秦的本就隻有百萬人,其中大多數為各族聯軍,還有整整一百萬大軍留在草原紙上,大秦未來百年,甚至數百年,都將處於強敵在側的狀態。
朝廷下旨,大肆犒賞嘉關守軍與遼東軍,對蜀王和遼東王也多有賞賜,這一次就把平叛兩廣所獲的底子耗盡了,原本能跟富餘三五年的大秦,又陷入了極度的拮據中。
譚正力排眾議,勸說贏夫拍出使臣與匈奴講和休戰,重開岑城大集,那裏曾經是薛老將軍的搖錢樹,靠它薛老將軍才建起七十二座城寨,組建起薛家軍。
同時譚正下令鼓舞經商,增加商稅的同時,全力支持對外貿易,讓大秦的商人賺錢,讓朝廷跟著一起賺錢。
在滿朝的反對聲中,這個方針同樣被強行布置了下去,譚正知道,值此國家存亡之際,顧不了那麽多了。
什麽治大國如烹小鮮,時間已經不允許了,雖然在遼王的帶領下,薛青斬了那措木一條手臂,而且匈奴聯軍必然要回到地中海周邊,可是這也意味著大秦與匈奴的仇恨在加深,一百萬大軍就在草原上,他們會休息多久?三年?四年?甚至兩年?
千百年來,世人都是以農為本,士農工商,商排在最後一位,如今朝廷要打破老祖宗千年的規矩,這讓滿朝的讀書人都不能接受。
譚正與一般讀書人不同,他深知空談誤國的道理,抱著先賢的學說理論在那看,在那讀,在那宣傳,這些人也不想想,先賢那麽厲害,為何一個個國家最終都滅亡了?
當然,這個話題沒法爭辯,因為本來也不是先賢的錯,一個國家的滅亡必然是多種原因綜合起來導致的,可是譚正的看法也沒錯,他知道不能一味的再走老路了。
好在經曆過大秦這些年的起起落落,這位內閣元老早已被成為譚相,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這點就算是孔穗,如今也是在心裏默認了的。
所以譚正也的確可以放手去做了,除了鼓勵經商,譚正與贏夫商量後,由皇上與內閣牽頭,朝廷主持,在封賞各路江湖豪傑後,正式宣布除了國子監之外,會在天京城郊新建一所學院。
這間學院不不再僅僅隻是讀書,他還將是一所修行者的學院,類似一個超級大的江湖門派,同時希望聘請這次為大秦出力的江湖門派中的佼佼者充當教師,也鼓勵各門派獻出秘籍供學生研修。
原本此時該在江湖上引起軒然大波,可是由於此次匈奴來襲,那措木的實力,楊孝嚴的戰死,李小鳳的身亡,這些與大秦一同浴血奮戰後的高手們,那份愛國情懷終於被激發了出來。
他們很多人不再考慮門戶之見,心中更多的是大義,一時之間都紛紛響應,那些不願意的也隻能跟著附和,畢竟其實秘籍已經大部分都在朝廷手上了。
然而上有對策下有政策,這些江湖人士中自然也有高人,馬上提出要在江南也建一個同樣的學院,這點也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
這間學院雖然也是由朝廷牽頭,可是在管理上,眾多江湖門派將更有發言權,就好像一個是公立大學,一個是私立大學一樣。
此消息一出,天下皆為之震動,不過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選址建院聘師,還要找合適的人選來主持,總之過程複雜耗時極長。
而且隨著這個消息傳出後,先是兩廣向朝廷申請,在廣州府建立一間類似的學院,緊接著遼東宣布,將建立遼東武備院,擺明了也是一個意思,而且名字都起好了。
此舉當然也遭到了朝野中不少讀書人的反對,不過這次反對聲音就小了很多了,其實反對這件事很難有什麽上的了台麵的理由,無非是什麽有辱斯文之類的,主要還是一些腐儒覺得這樣有辱斯文,贏夫二話不說就讓錦衣衛把這些人全都下了大獄,但凡有問題的全部抄家,反正朝廷差錢。
縱然不滿,可是也沒人敢在說什麽,畢竟大家都看出來了,譚相如今雷厲風行,皇上如今殺戈果決,都是一副誓要做大改革的樣子,這君臣齊心,眾人哪裏還攔得住?
如此一來,孔穗也終於很自覺的告老請辭,畢竟對這一切最不滿的,應該就是孔家,可是孔穗卻無能為力,而且他真的年級太大了,這一場南遷下來,老人家這身骨頭差點沒散了,終日都要吃好幾碗湯藥,若不是國難當前,他早就頂不住了。
如今匈奴終於撤了,他留下來又礙事,終日有那看不清局勢的傻子到他府上,說朝廷的決定這不對,那不對,也不看看他能管得著嗎?
而且孔穗雖然不滿,卻也知道今時不同往日,匈奴隨時可能卷土重來,的確需要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所以他終於決定回山東老家去。
三留三辭的路子走完,贏夫含淚送走了孔穗,靠山王對於孔家的禁令早就解了,這些年孔穗在朝中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今也是時候還孔家自由了。
隨著孔穗的告老,孔三金跟著沾光直接被連升三級,又一個不到三十歲的戶部侍郎誕生了,上一個這個年歲到這個職位的,是已經外放的封疆大吏劉飛鵬,曾經的兵部侍郎。
同時還有王一康等年輕官員被提拔,這些年輕文官的主要被提拔方向就是要新建的天京學院,另外譚正還有意在六部之外單獨再設立一個商部,可是考慮到朝野的反對聲音會太大,所以暫時改為天京商會。
原本想把陳子梅派去委以重任的,可是到這時候他才發型,陳子梅人找不到了,找來張一木問,隻知道南遷之時就不知所蹤,所以不知道現在在哪,生死都不知道,所以譚正也隻好作罷。
而陳子梅此時,正在遼東,遼東武備院的籌建就出自陳子梅的建議,當陳子梅把其中利害分析清楚,且說的滴水不漏之後,趙三才也不由對這個年輕人表示肯定,他非常確定楊淩霄這次又撿到一個寶。
同時隨著朝廷鼓勵經商,陳子梅也為楊淩霄獻上同樣又不一樣的政策。
商,能帶來巨大的財富,不同於朝廷,遼東地方不大,完全可以由王府自己拿大頭,而且王府本來產業就很多,趙三才這些年賺到的錢不都是靠做生意開店占樓出租鋪子嗎?雖然偶有借助王府的便利,可是也從來沒昧過良心。
但是陳子梅指出了趙三才最大的失物,就是他忽視了非常重要的一條商路,甚至整個大秦都忽視了,那就是海路,不是近海這些小打小鬧,跑一跑東瀛之類的地方,而是真正的遠洋貿易,來回最少一年這種。
現在的商品,多是近海一點一點傳播,你拉到這,這再拉遠一點,遠一點買了再拉遠一點。
這一路上多少中間商賺差價,做買賣就是賣東西,把南邊的賣到北邊去就能賺錢,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如果我們能把東西直接從很遠的地方拉回來,也能吧我們的東西直接拉過去,那麽我們不僅能在價錢上碾壓所有人,更能在利潤上反而超越他們。
趙三才豈能不明白這個道理,比別價格低的多,還比被人賺的多的多,這到底是有多來錢他會不知道?可是沒人這麽幹過啊!
不!有!陳子梅之所以要重點說這個,就是因為西域之行,他知道地中海周邊已經有人在這樣做了!而且也是剛剛起步,但是隨著神羅的征戰,這些商人又把目光重新投向了戰爭財,所以暫時這股風浪還沒掀起來,但是陳子梅確定,這一定是未來的大趨勢。
正是因為他知道,所以他非常肯定,越早加入這個從未有人做過的行當,就能取得絕對的主導地位,也代表著數之不盡的財富。
趙三才簡單一想也認同了這個觀點,就等楊淩霄拍板了,楊淩霄在沉思之後,看了看趙三才,輕聲道:“湖東王叔。”
趙三才點點頭:“我也是這個意思!”
遼東哪來的大船,就是要現造也沒那個水平啊,所以出走琉球的湖東王,便是重中之重。
與此同時,大秦的第一位皇子,也即將要過周歲了。
楊念比他要早生下幾個月,那時候雖然在備戰,可是匈奴還沒來,滿月酒也擺了,贏夫還派人送了賀禮來。
等到大皇子出聲,當時已經大戰在即,所以一切從簡,如今仗打完了,卻倒是剛好能給他過個周歲之禮。
贏夫為自己的第一個兒子起名贏律,寓意嚴於律己,還特意寫信邀請了楊淩霄來參加贏律的周歲之禮,可惜信到遼東時,楊淩霄剛好趁著還沒入冬出海去了,隻能由歐陽若海模仿著楊淩霄的筆記回了一封信給贏夫,說是傷勢未愈,不便遠行。
雖然歐陽若海已經把言辭寫的盡量誠懇,可是落在贏夫眼中,卻成了楊淩霄開始對他客套,這讓贏夫心裏很不是滋味,畢竟曾經二人是那樣無憂無慮,無話不說。
99718534/52269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