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六 硫化物熱液與大氣參數
創造生命的過程比創造行星的過程要複雜太多太多,生命是複雜的元素組合之後的產物,其中的各種基本原子的組合方式多達數以億萬計,這比起單純的恆星物質要複雜得多得多,我創造一顆恆星,只需要製造出氫氦元素,然後讓其依靠自身引力產生壓力造成核聚變就行了。但是創造生命,卻是無比艱難,生命需要的條件達到了讓人稍一思考就頭痛的地步。宇宙射線、太陽風、一定頻率和強度的閃電、海水酸鹼度、溫度變化率、海水的流動性、大氣成分比例、有機物的濃度、無機鹽的分佈狀態、地殼的穩定性.……等等等等,創造出一個像脫氧核糖核酸這樣地球生命所必要的分子結構,並且要保證這個分子結構存在時間足夠久,需要對環境變數進行的微調次數大到恐怖。
比起創造宇宙時的宏觀尺度上的調控,對於生命創造的細微指數的調控,更為嚴苛,某個量稍許的變動,就有可能導致生命無法產生。
當然,我可以通過直接對環境參數的改動來加快生命的誕生,比如說,我可以通過改動某個區域的海水分子運動速度參數來提升其溫度,但是這種直接靠"神力"干涉的創造生命並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是靠環境演化自然而然產生的生命,如果靠我的力量直接干涉,比如說提高海水溫度等,就算能夠短時間創造出生命,一旦我停止對環境的維持,生命也會死亡。我需要的是通過自然環境的自然演化,自然而然形成的與環境能夠完整相容而不需要我用神力創造人工環境來維持的生命體。
而且,用蒂蘭聖雪的話來說,如果我直接用神力維持生命環境,那麼,那種生命永遠不可能到達高層次,因為如果靠我的神力直接創造出了智能生命體,那麼智能生命體創造的文明也有可能是以我的神力為基礎發展文明,而不是靠對自然能力的利用,這樣的文明恐怕會長期受到宗教主宰,很難靠探索自然來形成一個科學的文明體系。
生命的誕生說到底是離子鍵,氫鍵,范德華力,鹽鍵,疏水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我只需要創造出能夠滿足這些條件的環境,然後保存這個參數值,之後再通過重複性地操作,不斷重新模擬,就有可能合成出最原始的複製基因。
"蒂蘭聖雪,分析目前大氣和原始海洋的主要成分。"我掐著人中,緩緩道。
蒂蘭聖雪迅速回答道:
"主人,由於新地球地殼內大量氣體伴隨著火山活動逸出地表,目前的原始大氣成分主要是氫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汽、甲烷、氮、硫化氫和氨,以及少量的硝酸、氦氣和雙氧水,以及1.7%比值的氬氣。二氧化碳比值為93.9%,氮氣比例為3.67%,水蒸氣比例為0.15%,一氧化碳為0.089%,其他微量元素比值都在0.05%以下。"
"呵呵,看來氮元素和氫元素的比例比現實中原始地球的大氣稍微要高一些嘛。這對於形成生命倒是多少有點優勢。"我參考著大腦中地球原始大氣的成分比值,一邊計算道。
"是的。原因是主人你帶去的大量冰核隕石帶去了大量的水蒸氣。"蒂蘭聖雪道。"此外,海洋的酸度比較高,原因是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氯酸和硫酸物質溶解在海洋之中提高了海洋的酸度。"
綜合蒂蘭聖雪的彙報,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不禁笑道:
"原始海洋存在大量的硫化物,而且本身是缺氧狀態,還真是不適合生命的存在呢。"我把光膜的坐標調整進入了海底下三公里處的底部,在這樣的深度太陽光是照射不到的,但是光膜可以直接通過鑒定物質引力時空的微弱影響力來構建出能夠供我肉眼辨認的圖像,所以即便是在光線無法抵達的海底深處,光膜的內層也可以通過探測海底地形構造和各種沉積物的基本粒子分佈結構,再通過這些基本粒子的結構來計算出在太陽光照射下其能夠反射的全頻段的光譜,最後投影出最適合我肉眼觀察的二維圖像來。
在大約三公里深的海底下,我看到了在海底地殼的斷裂處與火山口中不斷冒出了"黑煙囪",這些黑煙囪直徑從十厘米到數十米不等,而高度有的達到數十米,有的則高達數百米,這些黑色的煙囪非常類似於地表上火焰燃燒時產生的煙灰。這些柱狀圓丘一般的黑煙囪在海洋上升對流影響下,緩緩地沿著海底裂縫往上冒出,並且在海洋中緩緩擴散開來,無數的黑煙囪在海底下並排冒出,乍一看,就像是一座由黑煙囪組成的海底森林。
"檢測一下這些'黑煙囪';的熱量和成分。"我淡淡地道。
蒂蘭聖雪道:"探測完畢。這些黑煙囪的主要是由海底裂縫下富含著金屬硫化物的高溫熱液在上升對流作用下造成的,平均溫度在356攝氏度,從海底裂縫中噴出的硫化物熱液,與周圍海水混合后,很快產生沉澱變為磁黃鐵礦、黃鐵礦、閃鋅礦和銅鐵硫化物組成。這些海底硫化物堆積形成直立的柱狀圓丘,稱為"黑煙囪"。也就主人你所看到的景象了。"
"溫度是大多數類型生命誕生的必要條件,達爾文本人說過,生命可能誕生於一攤熱水,看來這黑煙囪倒是滿足了海洋生命誕生的必要條件呢,呵。如果黑煙囪持續的時間足夠久,誕生出某種能夠靠吃硫化物維持生存的生命體也不稀奇。"
"是的,在這些黑煙囪之中,也含有並含有甲烷、氰根離子無機鹽等物質成分。"蒂蘭聖雪道。"但是對於生命誕生來說,僅僅是黑煙囪,還不能滿足所有的條件。"
"知道,對於生命誕生來說,高強度的閃電和宇宙射線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宇宙射線和閃電,都是很容易創造的條件。"我微微笑著,把光膜的坐標調整出了海洋,重新回到了陸地之上,此刻,大地之上依舊是一片荒蕪的景象,整一片天地都是黃褐色,天空之中只有一輪橘黃色的太陽漂浮著,由於原始新地球大氣稀薄,無法對太陽光有效散射,所以在原始新地球上看太陽明顯要比現實地球上看太陽要小,而且新地球上的太陽光強度也要刺眼很多。在新地球上,天空不是白色的,而是一片黑暗,只有太陽是唯一的光源,在黑色的宇宙背景襯托下,橘黃色太陽的臨邊昏暗效應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
我讓蒂蘭聖雪調整了時間跨度,瞬間跳躍了兩百萬年,而在兩百萬年後,我的新地球上終於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這件事,也為生命的誕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這件事,就是全球性的大暴雨。
隨著新地球表面溫度從一開始岩漿大噴發階段逐步冷卻下來,大氣圈的溫度也在逐漸地下降,隨著溫度的下降,大氣之中的水蒸氣開始漸漸冷凝成水霧,這些水霧分子附著在大氣塵埃之上,凝結成了小雨滴,並且隨著全球溫度持續下降,小雨滴數量日益增長,終於在地面溫度下降到一百度以下時,這些大氣中的水滴開始大規模地落下。
兩極的溫度最低,大氣氣溫下降最快,所以新地球降雨先從兩極開始,逐步向著溫度較高的赤道地區蔓延,不過是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整個新地球都沉浸在了恐怖的暴雨之中。
這是新地球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場雨。
全球性大暴雨直接帶來的一大好處,就是全球性的雷電,隨著水蒸氣形成的雨雲在大氣對流作用之下在全球飄動,而恐怖的雷電森林也在全球各地覆蓋,尤其是水汽最為充足的海洋之上,雷電的分佈更是集中,這些雷電就像是一片倒置在天空中的荊棘森林,又像是一隻從天空籠罩著大地的魔爪,不斷地產生驚人的轟鳴聲和溫度達到兩萬度以上的閃電。在現實中的地球中,全球平均每秒有600道閃電產生,並且有100道襲擊地面,而在原始地球中,閃電的數量則是多到了恐怖的數十萬次,其原因是多重的,一是因為大量火山噴發製造的高溫低壓區容易出現閃電。二是因為地面溫度下降造成的全球性的大規模降雨更容易形成大量閃電。
閃電能夠用大氣中的氮氣和氫氣生產氨氣,而大量的氨氣,顯然是形成有機物,更是形成生命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