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老兵不死> 0357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0357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0357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那是永生都不會忘記的場景。


  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摘下帽子,靜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


  王亮還原著當時的場景:「那種悲痛,是無與倫比的。在那條十里長街上,大鸞同志迎送過多少位來自五洲四海的國際友人,陪伴著主席檢閱過多少次解放軍部隊。」


  「曾經,群眾們在這裡能夠看到大鸞同志,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你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然而在那一天,敬愛的總理卻靜靜地躺在靈車裡,漸漸遠去,和我們永別了!」


  那一天,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


  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跑。


  人們多麼希望車子能夠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夠停下來。


  別走——別走——別走——


  我願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於自己的生命來換周總理的健康!


  可是靈車漸漸地遠去了,最後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


  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著他回來。


  打鬼子是出於對日本和美帝的仇恨。


  但在那歷次風波中驅使王亮能夠堅持下來的,是這位偉人。


  他在,王亮的心裡就有一盞明燈。


  無論眼前多麼黑暗,心裏面,永遠都是亮堂的。


  他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年少的他親眼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受洋人欺負凌辱卻無處說理的現實,中國人敢怒而不敢言。


  他並不理解,在中國的地界上,為什麼洋人會這麼囂張。


  伯父嘆了一口氣,告訴他:「中華不振啊!」


  在課堂上,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


  同學們的回答十分踴躍。


  「為明理而讀書。」


  「為做官而讀書。」


  「為掙錢而讀書」


  「為吃飯而讀書」


  「為社會地位而讀書。」


  答案一個接一個,但都不令人滿意。


  他站起來,卻清晰而堅定的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那一年,他不過才十三歲。


  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答案的面前,其它的,都黯然失色了。


  只有十三歲的他就已經意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


  他這麼說,後來,也是這麼做的,一直到生命的盡頭。


  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語,即便是到了今天,仍舊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砥礪前行。


  他說:「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王亮滿懷思念地說道:「1917年,他從南開中學畢業後去日本讀書。臨行前,在給同學臨別贈言寫寫道:『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一百年過去了,這盛世如您所願,山河猶在,國泰民安。您看看!您再看一眼!」


  這番話再一次說出來,讓無數人潸然淚下。


  眼淚不停地在眼眶裡面打轉,根本就控制不住。


  偉人的愛情都是那麼驚天動地。


  「在從南開大學趕赴歐洲勤工儉學之前,他就已經和鄧大姐互相認識了。僅僅是相識,還完全沒有到戀愛的關係的程度。」王亮回憶著,這些,都是自己的入黨介紹人,也便是故事的主角講給自己聽的。


  這些浪漫主義味道濃厚的故事,無疑幫助當時的王亮堅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


  相識於五四運動。


  當時,從日本留學歸國的他進入到南開大學,積極投身天津的學生運動。


  而在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的鄧大姐,也是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她擔任了女界愛國同志會的講演隊長。


  王亮道:「1919年,他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鄧大姐後來在回憶的時候是這樣跟我描述:『彼此之間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


  直到1923年,仍然留在津市的鄧大姐突然收到他從法國寄來的明信片。


  在明信片中寫著這樣一段話:「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像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頭台。」


  他們兩個人是誰?


  那張漂洋過海寄過來的明信片上面印著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畫像。


  李卜克內西與盧森堡都是德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也是一對戀人。


  盧森堡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著名政治活動家和理論家,後來他們在領導柏林工人武裝起義中犧牲。


  在看到明信片的那一刻,鄧大姐明白了,投身救國救民的偉大奮鬥,是他們兩個人的共同志向。


  這就夠了。


  「這就是我們的總理對妻子最初的愛情表白。願我們兩個人,將來共同走向斷頭台。這不是什麼革命宣言,是一封情書。屬於那個年代的情書,短短一行字,承載了生命全部的重量。」


  王亮努力回憶著更多的細節。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爆發了,他們相識。


  那時她在北洋直隸第一女子師範讀書,是女界愛國同志會的講演隊長。


  他剛從日本留學歸國,是《天津學生聯合會報》的主編。


  為了加強鬥爭的力量,他和她,還有其他十幾位有志青年成立了天津學生愛國運動的核心組織--覺悟社,並出版了不定期刊物《覺悟》。


  能夠想象,在那個看不清楚前方路且風雨飄揚的年代里,能夠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這是多麼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恐怕,這才是最浪漫的事情吧。


  這浪漫就發生在1919年,一百年前。


  對於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講,恍如昨日。


  眨眼間,百年就過去了,百年孤獨。


  「這裡有幾封情書,是這兩位偉人在很多年前寫下的。」


  說著,王亮從抽屜里掏出了幾張影印照片,壓過膜,保存的很好。


  【超:昨天你們走後,朦朧睡去,醒來已近黃昏。晚飯以稀飯配火腿充饑。飯後讀唐詩數首,食柑子一個。十時就寢,服安眠藥兩包。今晨五時半醒六時又睡,八時漱口吃麵包兩片。孫德及胡光鑣來視,蓋路過此至嘉定辦水泥廠也。其後,王大夫至,甚稱讚此兜子,而痛苦亦減輕。大約再五六天可下地,適等你們女子生產期也。我自摸硬處亦減少,側睡亦較從前為易。天氣雖熱,尚能靜心。望你珍攝,吻你萬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