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企業文化
執政者最大的美德,是在災情中把傷害將至最低。
現在最冷的三九天到了,關於王雱的蜂窩煤事業到底發揮了多少作用,趙禎還不知道,他只是多愁善感的站在後苑中,仰頭看著越來越大的飄雪。
該做的都儘力做了,趙禎自戀的認為朕這個皇帝不說做的多好,但是也算是問心無愧了。
這就是這次趙禎對自己的評價,這麼想著,趙禎覺得自己的形象高大了起來,超越的以往的皇粑粑們。
直至親自走訪民情的包鐵頭,猶如個徒步探險者一般拿著文報送來。趙禎看到后這才眉開眼笑,大聲說了三個字:「好,好,好!」
然後盡在不言中。
皇帝已經不需要去細問王雱怎麼做的了。事實上包拯也不知道王雱具體折騰什麼,只是發現源源不斷的爐子和蜂窩煤上世,產量幾乎每天都在快速加大。
但凡開封府居民的,排著隊去領就行。因為這些物資皇帝已經付過錢了。
那麼根據包拯此番上報:目前為止沒有一個人凍死。
其他的皇帝就不關心了。換做其他人的上報會有水份,但是包拯就這點好,不會有水份,乾癟癟的,乾的開裂。指望他用滿腹才華把文報寫的優美一些都是白瞎。
包拯現在真的想個探險者,滿腳泥污和雪混合的狼狽相,身上也髒兮兮的,好在是冬天,如果夏天他這德行的話身間會有臭味,會有一群蒼蠅圍著他。
最後老包又告狀了:「官家,王雱的作為可惡了。起初老臣只是關心他的產能,畢竟他現在生產的是陛下已經提前付過錢的。然而老臣派展昭帶人過去督查時候,被他們給打回來了。」
皇帝一陣頭疼道:「它怎麼就能有這麼多事?」
包拯道:「他說那是皇家的地盤,且禁止刺探生產秘方,於是勾結了皇城司。皇城司也竟然陪著他胡鬧,無法無天的派去了皇城使守衛他的蜂窩煤廠,這沒道理的。」
趙禎頓時責怪的看了老陳一眼,大陰人一陣尷尬,低著頭也不狡辯。
趙禎只得主動找借口道:「此事朕並不知曉,但那的確是皇家的地,朕也答應划給王雱使用。興許存在誤會,既然是皇家土地,陳總管派人去守護也算不得多大事,只是有點不合時宜,糾正了不就完了?」
包拯想了想有道理,點頭道:「官家聖明,那老臣不在多言,只需責令皇城司撤回,承認開封府的管轄權就行,否則慢慢的開封府越划越小,就沒有開封府了,就都變成皇城司執法了。」
老包難得這麼好說話,那就說明王雱和陳總管並沒有多過分,於是趙禎不管了,在包拯繼續啰嗦前溜走了……
在汴京那巍峨的城牆不遠處,現在的蜂窩煤廠寒磣啊。
僅僅只是一片產地,沒有圍牆什麼的,連遮風的都沒有。少數幾個有簡陋大棚的地方還是因為生產的需要,遮雪用的。
冷風呼嘯,和地面的雪混合又踩踏后,整個產地內一片泥濘,在裡面勞作的人腳全是濕的、且早已經冷的麻木。
在一般情況下早就沒人幹活了。但奇怪的是這些人都已經凍傷,但仍舊士氣高昂,內部間是熱火朝天的氣氛,甚至是相互比賽看誰幹的多誰幹的好。
在大宋,沒人知道為何能有這樣的士氣和勞動效率,但神機雱就可以做到。
論蠱惑人心發動大家積極性,大雱就是化境巔峰。
所以王雱也沒有閑著,穿的如同個毛毛熊,站在高高的架子上拿著一個極其土冒的「擴音器」,始終在給這些傢伙洗腦,鼓氣。
時而帶頭唱兩句土到掉渣又振奮人心的歌,大家都會跟著唱,又加把勁。
王雱是領袖和首腦,那就必須有骨幹。所以虎頭營的使用權也從樞密院請來了。王雱不要其他軍伍,其他人來了也是添亂。所以老班底虎頭營是一級骨幹,次級骨幹是舒州來的那些工匠團隊。
當初極其廉價簽下來的各方面匠人,混合了一大群青柳山來的草根民眾,大多數能用的、願意進京的基本上都帶來了。他們也都跟了王雱一些時候,有了規矩和「企業文化」的熏陶。
所以雖然比不上虎頭營,但在大宋已經是難得見到的好用團隊。
虎頭營負責監督和帶領大家出蠻力,匠人負責技術,負責在王雱的一些腦洞思路下,不斷提高勞動效率。
既然現在皇城司已經被撤防,包拯已經能進這皇家場地觀看監督了,於是老包當然也坐不住,帶著展昭等人來湊熱鬧了。
老包也不影響大家工作,也不怕臟,在雪中漫步,這裡看看哪裡看看。
不一樣就是不一樣,起初包拯想不通王雱的產能為何能這麼快速擴大。
煤沙需要添加混合后才能有效凝結,這點並不難。起初包拯的預估需要非常多的勞動力,才能在熟練度不夠的情況下慢慢提高蜂窩煤產量。
現在進來看后就驚呆了,人家王雱根本不需要人工去混合煤渣。
只見幾人都抱不過來的大漏斗形態的東西一直在旋轉著,只要有水和複合煤沙料進去,經過攪動后,複合料從漏斗下方有規律的泄露下來在母子里,母子如同左輪槍轉盤一樣,和大漏斗的轉動同步,傾斜下來裝滿一個母子后,一轉動,輪盤就挪動出來,然後等候在旁邊的大漢用特製木質大鎚敲擊下去,就是一個蜂窩煤成型。
聽大家說,王雱把這個東西命名為攪拌機,猶如磨盤似的,通過幾處並不複雜的齒輪桿桿設計后,是兩頭牛在拉著驅動。
整個一套草根的半自動流水線。
煤渣當然也不需要太多人力送入大漏斗,仍舊是半自動,總驅動是兩頭牛,所有的運轉都是同步的,從低處到高處有近似傳送帶的東西在緩慢運行,下方只需有兩個工人輪換,不停把煤渣放在低處的傳送帶上,就能源源不斷對大漏斗添加複合料。
這套設備看著又粗糙又原始,尤其土冒,但真不是戰五。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乃是王雱匯合了百人的工匠團隊,研究了三個晝夜才臨時製造出來運行的東西。
初期當然問題尤其多,各部件鏈接配合的問題頻發,也根本談不上工業設計,鐵匠短期也無法拿出可用的鍛造軸承以及齒輪,所以很多東西就必須加大,採用王雱印象中的一些高強度硬木來代替。
木材的承重和壽命有限,且貼合運轉時候的效能損失較大,如此一來運行當然草根,毛病當然多到爆。也不能達到起初設想的產量峰值。
但這不重要,王雱沒有強迫症,能用就行,一切問題就都是在實際操作中發現並慢慢解決的。
一邊運作一邊改良,晝夜兼程。
別看現在只是運作短短不到十日,其實這套半自動生產線已經經過數次改良,是一點五版本了。
問題仍舊很多,但已經勉強能用,比全人力操作效率高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且累積了相當多了運行和維護經驗。
現在王雱任命了幾個機長,他們就是最初參與操作這套流水線的人,於是現在他們知道這套機器最脆弱、毛病最多的地方在哪。可以用但必須有技巧的有限使用,才不至於出毛病。這就是機長的工作。
包括在母子處拿大鎚敲蜂窩煤的「槌手」,也需要經驗經過培訓。畢竟是草根的東西,母子也並不堅固,運行初期掌握不住力道,要不就把母子都敲壞,讓整機停止下來,要不就力度不夠,蜂窩煤出來後會慢慢散開不能用。
所以牛逼了,這套首次穩定下來的半流水線,就作為第一代穩定設備擴產了,於是現在整個工地上到處是這樣的流水線,多達三十多組,並且製造設備越來越熟練的匠人們還在加速生產設備,順便收集工人操作后的信息反饋加以改進。
太牛逼了,包拯和展昭直接看的半張著嘴巴。
以前進不來,所以老包的設想是:蜂窩煤不難,但必須人工合成,如果工人熟練,且工人勤勞不偷懶的情況下,一個工人一刻鐘可以產出七至十個煤。大概就是這樣的。
所以現在就驚掉了下巴,人家王雱的一套流水線,兩個鎚子手,兩個機長,兩個產煤工,兩頭牛,姑且算十個勞動力吧,但他們不到一個呼吸就一個蜂窩煤出來。
一刻鐘怎麼的也是兩百個煤以上,最保守估計效率也是提高了至少一倍。
並且這只是現在,機器毛病仍舊很多,流水線工人熟練度不夠,配合、管理方面還有諸多瑕疵的情況下。
總之可以改進的地方太多,現在恐怕連兩層功力都沒發揮出來,如果往後發展,包拯不敢想下去會是什麼了。
就這樣的,包拯對這個地方充滿了好奇,始終到處觀察,在冷也不想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