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陛下心靈手巧
泰山和青州的城池交割完畢,袁譚率領兵馬撤回。
駐守泰山的徐州軍卻沒有全部撤走。
龐統、臧霸和孫觀,各自領著一支人馬,駐紮在不同的城池。
陳到則率領白眊軍和參與泰山之戰的徐州軍主力撤回彭城。
呂布與袁紹達成了盟約,為了得到更多的煤炭,袁紹向天下散出了討曹檄文。
沒有多久,檄文送到許都。
接連在碭山遭到挫敗,曹操心情本就十分壓抑,又得知袁紹發出檄文討伐他,即便再沉穩也是有些坐不住了。
他一巴掌拍在面前的桌案上,臉色鐵青著向送來檄文的人問道:「檄文在什麼地方?」
送檄文過來的是一名曹軍校尉。
曹操猛的拍了一下桌案,校尉打了個激靈,趕忙從懷裡掏出檄文雙手呈上。
許褚從他手裡接過檄文,轉呈給了曹操。
接過檄文,曹操從頭到尾瀏覽了一遍,臉色鐵青著說道:「罵得好!沒想到袁本初手下居然還有這樣文采斐然的人物,真是罵的爽快!罵的痛快淋漓!」
前堂坐著的曹家幕僚和將軍們都還沒有看到檄文,當然不知道罵了些什麼。
臉色十分難看的曹操,見眾人疑惑,又把檄文遞給許褚:「讓他們都看一看。」
許褚接過檄文,先遞給了荀彧。
看完檄文,荀彧把它交給郭嘉之後對曹操說道:「看文采,我覺著著筆的應該是袁紹手下幕僚陳琳。」
「陳琳?」曹操皺起眉頭,向荀彧問道:「你認得此人?」
「以往聽說過,卻沒有見過。」荀彧回道:「不過我卻看過他的文章,行文與這篇檄文如出一轍,應該是他不錯。」
眾人傳看了討曹檄文,一個個臉上都流露出了憤慨。
賈詡對曹操說道:「主公,袁紹背信棄義實在可惡,這個陳琳以後也是絕對不能饒了他。」
「文和認為該怎麼辦?」曹操問道。
「此人可惡,將來一旦擊破袁紹,絕對不能容他。」賈詡說道:「他竟敢在檄文中無中生有,實在是可惡的很。一旦擒獲,理應誅殺!」
「我倒覺著此人文思泉湧,可以為我所用。」曹操擺了擺手:「如今說這些還是太早,等到將來擊破袁紹再說不遲。」
「主公。」郭嘉對曹操說道:「呂布與袁紹聯合,用不多久必定圖謀主公。我軍獨力應對呂布尚且有些困難,更何況還有袁紹。總得想個法子才是。」
「呂布勇武過人,上回你們也都看到。」曹操對眾人說道:「他手下的空軍倒是可以應對,可他本人,我們又用什麼辦法來對付?」
曹操語氣里流露出無奈,眾人聽了也都是心情壓抑的很。
如今的呂布手下猛將和智者不少,而且他本人好似又比以往更勇猛了許多。
上回碭山一戰,呂布憑著一己之力,居然獨自面對三十多員曹將不僅沒有落到下風,反倒還挑殺了其中幾人。
雖然戰死的曹軍將領都不是軍中一等一的猛將,可在這麼多武將的圍攻下能夠從容應對,甚至還殺死不少敵手,放眼天下,怕是再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辦到。
「我倒是有個法子。」荀攸捋著下巴的鬍鬚,想了片刻對曹操說道:「呂布再如何勇武,也不可能逃脫天地生成的陷阱。我們可以設了陷阱,再想法子把他引進去。不怕他不死,就怕死了以後再也找尋不到屍體。」
「公達有什麼法子?」曹操眼睛一亮,連忙向荀攸問道。
荀攸回道:「袁紹發出檄文,必定是呂布許給他了好處。我覺著兩家分出勝負之前,河北袁家應該不會插手。他們會在主公和呂布將要有個結果以前出兵,從而得到更多的好處。」
「繼續說下去。」曹操示意他接著說下去。
「袁紹不會輕易出兵,可呂布卻是時刻都在想著把主公給滅了。」荀攸說道:「他要是出兵,無非兩個方向。其一是兵出碭山,直搗許都。其二則是兵出淮南,從南邊殺過來。」
「你認為他會選擇哪條路?」曹操問道。
「兵出碭山。」荀攸說道:「碭山與許都之間是一條直線,呂布從那裡出兵,可以最大的縮短距離。既然是急於滅了主公,他當然會選擇距離最短的地方出兵。」
曹操點頭:「你說的沒錯,我也是這麼尋思。既然是要滅了我,他當然會選擇從那些地方發起進攻。可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把他攔截在半道,並且進一步給困死?」
「出了碭山往西,就是太丘、建平。」荀攸說道:「那裡毗鄰芒碭山,正是我軍設伏的好地方。」
「你的意思是……利用芒碭山?」曹操皺眉:「早先我們發覺梁王墓,可就是在那裡。千選萬選,居然選了那個地方抵禦呂布。我就怕……」
「梁王已經身故數百年,主公也是為了保全大漢社稷,當初才從他那裡借了些許財帛。」荀攸說道:「梁王是武帝的兄弟,他心懷大漢,必定不會與主公計較。」
「你們覺得怎樣?」曹操看向其他人。
「我覺得公達說的有理。」郭嘉回道:「芒碭山一帶地形複雜,呂布率領大軍討伐許都,必定會在山林中穿行。只要我們把他的兵馬分割成小股,我覺著滅了呂布應該不難。」
郭嘉表示認同荀攸的計策,其他人也都跟著紛紛附和。
「傳令下去,三軍整備,只要呂布出兵,即刻前往迎戰。」曹操站了起來,下達了軍令。
眾人起身領命。
「主公,我覺著還有一件事必須去辦。」領了曹操的軍令,賈詡說道:「袁紹發出檄文,主公可以先不予理會。可呂布那邊,卻是得有個討伐他的由頭。」
「文和的意思是……」曹操的目光落到了賈詡的臉上。
賈詡回道:「袁紹尚且懂得發篇檄文討伐主公,主公討伐呂布,難不成連一篇檄文也不做?」
曹操恍然:「確實是該做一篇……」
「主公恕罪,我覺著檄文不如詔書。」賈詡又說道:「當今陛下就在許都,主公為保大漢鞠躬盡瘁,難道不該請陛下發一道討伐呂布的詔書?」
「早先已經請陛下發過詔書。」曹操說道:「還要再發一次?」
「當然需要再發一次。」賈詡回道:「早先的詔書是聯合袁紹討伐呂布,而這次的詔書卻是討伐袁紹和呂布。兩道詔書不同,確實是有必要。」
「由誰來執筆?」曹操的目光在眾人臉上掃過,最後落在了一個中年幕僚的臉上。
此人身量修長,自從廷議開始,他就一直坐在那裡並不做任何錶態,神色自若,就好像曹操和呂布無論誰勝誰負,與他都沒有太大的關係。
他不是別人,正是曾經做過北海相的漢末名士孔融。
「文舉。」看向孔融,曹操問道:「由你捉刀,怎樣?」
「承蒙主公抬舉,我敢不從命?」孔融當即應了。
曹操向許褚吩咐:「令人為文舉伺候筆墨。」
許褚先是答應了,隨後吩咐一名衛士:「去為孔公準備筆墨。」
片刻過後,有衛士捧著一卷絲絹和筆墨來到。
許褚上前,先取了絲絹鋪在孔融面前的桌面上,隨後又把紙筆擺放好:「孔公,請。!」
向許褚謝了一聲,孔融拿起筆,蘸滿墨,只是略微想了一下,就在絲絹上寫了起來。
沒過一會,他就洋洋洒洒的寫下一篇檄文,稍微等了一下,待到墨水幹了一些,雙手捧著遞向曹操:「請主公過目。」
許褚上前,從孔融手中把絲絹接了過去。
來到曹操面前,他雙手呈遞上去。
接過寫滿字的絲絹,曹操瀏覽了一遍,滿意的點著頭說道:「文舉果真是當今名士,書寫的檄文大氣磅礴,竟然不輸於袁本初發出的那篇。」
「德祖。」他的目光又落到一位年輕幕僚臉上:「你來念一念。」
曹操看著的那位幕僚,不過二十三四歲年紀。
他生的皮膚白凈,渾身上下流露著儒雅之風。
此人正是曹操帳下幕僚楊修。
由於年輕,楊修在曹操帳下還沒得到重用,不過廷議的時候,卻有資格位列其中。
得到曹操吩咐,楊修上前。
許褚又從曹操手中接過檄文轉交給楊修。
展開檄文,楊修面朝眾人大聲朗誦。
楊修朗誦檄文的時候,曹操捋著鬍鬚不住點頭。
眾人也仔細聆聽著。
將軍們根本聽不懂檄文說的是什麼,只是楊修朗誦的時候語調抑揚頓挫,讓他們覺著很是提氣。
而幕僚們則是一個個搖頭晃腦,微微閉起眼睛都是一臉的陶醉。
等到楊修念完,曹操向眾人問道:「你們覺著這篇檄文怎樣?」
「正如主公所說,大氣磅礴,又把呂奉先的小人嘴臉罵了個淋漓盡致。」荀彧說道:「除此之外,還說了袁紹的背信棄義,除孔文舉之外,怕是再沒人能做出如此精妙的檄文。」
「說的不錯。」曹操說道:「既然你們都認同這篇檄文,那就把他廣發天下。稍後我去向陛下討要詔書。」
眾人答應了,曹操說道:「要是沒其他事情,先散了。」
等到眾人散去,曹操招呼許褚:「仲康與我一同去見陛下。」
自從曹操兩次碭山兵敗,許都近來也顯得蕭條了不少。
尤其是袁紹發出了討曹檄文,許多外來客商擔心呂布和袁紹的大軍隨時會殺來,也都不敢再到許都往來營生。
以往徐州一帶還會有客商來到許都,從那裡帶來一些新奇的玩意。
自從曹操討伐呂布,徐州方向來的客商不見了。
曾經還能輸送到豫州的煤炭,如今也是一塊都沒有。
帶著許褚,沿街道走著,看到街上蕭條的景象,曹操說道:「沒想到討伐呂布,許都居然也受了牽連,如今各地客商都不肯來到這裡,只怕許都的錢財是支撐不了多久。」
「等到滅了呂布,那些客商也就該來了。」許褚回道:「商人向來以利益為重,他們只看眼前,哪會懂得主公雄心壯志?」
「我也不求他們懂得,只要他們知道,許都並非什麼人想來就能來,也就夠了。」曹操嘆了一聲:「可惜世上商賈無數,知道這些的又有幾個?」
許褚為人粗豪,他跟在曹操身邊的日子雖然不少,思考問題卻不可能像曹操那麼縝密。
曹操把許褚留在身邊,最大的好處就是他和當年的典韋一樣,為了保護主公連性命都可以不要。
像這樣忠心的猛將,曹操當然會特別善待。
許褚陪著曹操來到皇宮正門,倆人下馬,守衛皇宮的衛士紛紛躬身見禮。
這裡的衛士都是曹操的手下,劉協出入,他們只不過是象徵性的行禮。
而曹操來到,衛士們則是畢恭畢敬,絲毫不敢有半點不恭。
曹操來到皇宮,得到消息,劉協令一名常侍前來迎接。
見到曹操,常侍躬身行了個大禮:「陛下聽說曹公來了,令我前來迎接。」
「陛下在做什麼?」曹操問道。
常侍回了一句:「最近陛下每天都在房裡寫寫字看看書,就連以往喜歡的釣魚都沒怎麼去了。」
「他沒有再做幾條腰帶?」曹操嘴角一牽,很是玩味的問了一句。
知道曹操提起的是當年衣帶詔那件事,常侍心頭一緊,弓著身回道:「曹公說笑了,陛下是九五之尊,哪裡會做那種東西。」
「你應該是才到皇宮不久。」曹操打量著常侍。
常侍回道:「回曹公話,我是在陛下身邊伺候不久,以往都是在外院辦些事情。」
「難怪你不知道陛下的本事。」曹操笑著說道:「陛下心靈手巧,尤其是擅長製作衣帶。當年他送給董承的那條,我可是仔仔細細一點一點的檢視過。針腳細密,可不像是出自男人之手,更不用說是九五之尊。」
說到這裡,曹操仰臉哈哈一笑:「我見過許多精巧的衣帶,如今想來,也就是陛下送給董承的那條最是精緻。有機會,可得請陛下為我也縫製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