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回鶻

  清涼殿里,混著麝香、白檀、龍涎、冰片、蘇合、安息等諸色香料的熏香緩緩燃燒著。大小內侍們大眼瞪小眼的站在那裡,噤若寒蟬,生怕被別人發現一樣。至於舉扇的宮女,持刀的侍衛,則是眼觀鼻,鼻觀心,一副泥胎木塑的樣子。


  因為一件他們從來沒見過的事上演了。


  檢校左散騎常侍和皇帝發生了爭吵,在這些宮人侍衛眼裡,皇帝是勤學好問的學生,而文散騎是博學耐心的老師,熟讀話本的他們覺得這二位一個是足智多謀的諸葛孔明,另一位大概不是劉皇叔就是劉皇叔的兒子。


  總而言之,他們應該很和諧才對。


  李旭從未見過文元恆生氣的樣子,文元恆這個中年儒士養氣很有一套。最是講究「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麋鹿興與左而目不瞬。」這有時會讓李旭覺得這位老師或許太過木訥了些。但是今天,李旭知道這老頭也是會臉紅脖子粗的。


  「荒唐!」文元恆怒拍御案,震得筆架上的毛筆滾了一地。李旭趕忙彎下腰去摸。


  「陛下為何去撿筆?」文元恆再拍,「孟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陛下身為九五之尊,為何要做這小人才做的事?莫非陛下以為清涼殿中的侍女和內侍都是尸位素餐,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


  生氣歸生氣,撿個筆你都要嗶嗶?我不撿了還不行。


  李旭剛縮回手,文元恆那裡又開噴了。


  「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我讓陛下不撿,陛下便不撿嗎?陛下能低頭撿筆,是體恤宮人,這是仁。微臣強諫,陛下便不撿了,這就是餒。浩然正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配義與道。哪能別人隨便一說就改變主意?人主當社稷之重,」


  所以說孟子真是混蛋,說話兩頭堵,真真是不讓人活。


  李旭也生了氣,乾脆不去撿,由著文元恆在這裡噴口水。


  文元恆生氣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今天大朝會的時候,文太后公開宣布,皇帝納尚功局的女官文氏為美人,並且加封國舅周國公文敏行侍中銜。


  朝野無言,大臣們都是消息靈通之輩,都聽說了賀拔崧被皇帝拿下發往大理寺的事。現下太后將文敏行的女兒送個皇帝做美人,怕不是多少年後又多了一個文太后。


  只有中書侍郎陸贄反對,他認為皇帝尚未元服,並未成人,並不是納妃的時候,而且僅僅是因為其女被皇帝選為美人,便任命文敏行為侍中,實在毫無道理。


  有了宰相的反對,一眾文臣也就有了膽子,紛紛引經據典的表示太后的舉動欠缺考慮。


  最後發動致命一擊的是文敏行,這位周國公直接表示,他才德有限,無法出任侍中一職,太后才鐵青著臉表示拒絕。


  第二件事就是監察御史元稹轉走朔方軍事參軍李德裕的情報,半月前,回鶻大帳移動,大部南遷,自烏德鞬山轉移至陰山,現在陰山腳下的回鶻人近數萬帳,朔方軍等諸邊軍皆震恐,一日三驚,希望朝廷早做應對。


  回鶻本是突厥所奴役的草原部落之一,而突厥是橫跨草原西域的大國,後來太祖、太宗兩代努力,突厥才在中原的攻擊下分裂為東西兩部。


  當時回鶻是西突厥的屬國,本是無名之輩,趁突厥分裂為大虞削弱之機趁機崛起,吞併其他鐵勒余部,擊敗突厥,一舉崛起成為統領漠北的草原大部。其可汗牙帳在烏德鞬山之下,烏德鞬山便是當年霍去病等馬踏匈奴勒石記功的燕然山。


  回鶻號稱有「控弦之士十萬,衛帳之勇三萬。」數目雖大,但都是各部部酋所領,一有大戰由可汗之使者手持牙牌手令向各路酋長頭人徵發兵眾,大小貴族率領其部民隨可汗參戰。


  回鶻可汗帳下別有兩支精騎,一支號「凈世明炎」,共有五千騎,一支號「摩利支天」有七千騎,這兩支騎兵都是可汗親領的具裝甲騎,每逢大戰人馬皆披重甲,動若山崩地動,草原各部根本無法抵擋,所向披靡。


  當年突厥是虞朝的心腹大患,所以虞朝各帝為了拉攏回鶻這個反骨仔對付突厥,常揀選宗室女子封為公主與回鶻和親。所以回鶻與虞朝國書往來,回鶻常用「漢家阿舅大官家」來稱呼虞朝天子,而虞朝回書則曰「外甥」。


  自從關東亂后,虞朝國力日衰,所以也面對日漸強盛的回鶻也無法翻臉。而回鶻受制於突厥余部的威脅,也無力南下漠南爭雄。所以兩國的關係到因為貿易與婚姻十分親密。


  此番回鶻可汗將牙帳遷徙千里,從燕然山下遷到了陰山,再往南便是虞朝豐州都防禦使所在,可以說是走到了虞朝的邊界上。不管之前兩邊關係如何,現在人家萬騎扣邊,豐州鎮是噤若寒蟬,豐州鎮往南,振武、朔方、夏綏各鎮也是頭大如斗。


  無論如何,朝廷總要拿個方略出來。


  現下論起朝廷手裡的兵馬,大概有三處,一處名曰藩鎮,此處兵馬最多,由各鎮節度使防禦使把控,然而聽調不聽宣,他們自己守土都未必會下死力,更不必說出兵援助其他藩鎮了,等著趁火打劫才是這些傢伙的本色行當。


  另一處便是府兵,虞朝繼承了前朝的府兵制度,在全國各縣設立折衝府,由折衝府提供兵員,朝廷相應的將土地下發給承擔軍役的軍府。兵農一體,平時是在家的農民,有事則是能鞍前馬後效力的勁卒。各折衝府由十二衛統領,每年揀選人員入京充當十二衛的兵員。


  然而設想雖好,但是從根本上就難以為繼。首先是土地,土地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資源。只要是地主,就一定想方設法的兼并土地。如此之下,分撥給府兵的土地,註定越來越少,當沒有土地可以供給府兵的時候,又談何兵農一體呢?


  更何況虞朝的府兵因襲前朝舊制,折衝府的首領多半都是鄉間豪族,天下多難時還可以用功名利祿誘惑這些豪族鞍前馬後以換取功名。一旦承平日久,豪族們只會大肆吞併本該分給府兵的土地,無視朝廷下令徵兵的命令。


  最後便是老百姓自己,明明土裡刨食就能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過節來只肥雞整點小酒的舒適生活,誰願意上戰場?一不留神可是要把老婆孩子交給隔壁老王頭照顧的。


  所以到了現在,府兵凋零,再也抓不到冤大頭來當兵,十二衛中除了金吾衛外,其他十一衛都是名存實亡,而金吾衛的兵員也多來自白玉京的小農商賈。


  最後能用的便是神策軍、天威軍等所謂禁軍,這支人馬是關東亂后組建起來的新軍,原本都是關中地區的藩鎮,因為忠心敢戰被選為皇帝的親信,由宦官擔任統領,平日駐紮在宮城之北,所以有「北衙禁軍」之稱,其生活來源靠的是由朝廷支付的軍餉,自聖后至今,其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有近十萬人之多,分駐在關中各地。


  為了養活這樣一支大軍,虞朝改變稅法,自聖后之後的各位皇帝想盡一切辦法來填補國庫,然而真到了要用的時候,卻又捉襟見肘。


  自從關東亂后,隴西各州郡,自蘭州以西,均被吐蕃控制,每到秋天,都要抽調禁軍支援邊軍各鎮防秋。河北山東等州郡有多被藩鎮控制,他們多有窺伺河東河南的野心,而朝廷的用度又多依賴川中與江淮的轉運。所以神策軍又要隨時準備應對那些圖謀不軌的藩鎮。


  所以雖有十萬之眾,用起來卻捉襟見肘。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