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縣,
夏季的雨剛剛下過,濕氣逼人。這樣的小巷,有一種詩意的優雅,不由讓人想起古詩。
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
而此刻一夜聽雨的人已經起來了。
一巷深處,有一個小院,于謙一身青衣,走在院子裡面的花樹之下,緩緩的踱步。
這是他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只是這一兩年之間,父母相繼而去。家中長輩更是凋零,于謙在不知不覺之間,成為了錢塘於家的長輩了。
于謙作為當今最寵信的大臣,即便在家中休假,也有不知道多少人,來拜見於謙。于謙卻是一個也沒有見。
如此十幾日過去。于謙才得了一分清凈。
于謙就坐花樹之下,還是當初的石桌石凳,還是當初的論語孟子,但是當年拿著戒尺督促于謙讀書的人已經不在了。
于謙讀著讀著,忽然讀不下去了,雙目一閉,一行清淚流了下來。
就好像是江南的春雨一般。
喪親之痛,似乎不會時時刻刻的環繞在心間,卻在不經意之間,讓人淚流滿面。
忽然外面的聲音打破了寧靜。
無數只密集的腳步聲傳來。
似乎不知道有多少正向于謙這小院奔來。
忽然外面一靜,一個公鴨子,輕輕的敲門說道:「於大人可在?」
于謙打開門,卻見是一個小太監。
這太監見於謙過來開門,也是大大吃驚。
無他,于謙家裡的院子不過是一進而已,大約十幾間房子,還是于謙父親置辦的,家中也沒有什麼僕役。
于謙在外做官,倒是帶了幾個家鄉人當長隨。
這都是官場慣例,不如此很多事情都不好辦,但是回家之後,就將人打發走了,讓他們回家看看。
畢竟,于謙宦海沉浮,也只有有喪的時候才能回鄉一次。
所以這家中,只有于謙,于謙的夫人,于謙的兒子,于冕,還有于謙的兩個妾室,這兩個妾室,還是朱祁鎮賞賜的。
無非是見於謙子嗣太單薄了一點。
後世于謙的兒子于冕過繼同族為嗣,也就是于謙的血脈斷絕了。
這樣的情況下,外面來人,自然是于謙這個主人的去開門,難不成讓婦孺去應門嗎?
于謙說道:「正是於某,卻不知道這位公公有什麼事情?」
這個太監就是張環。
他可是風塵僕僕,正因為朱祁鎮對於謙寄託了太多希望,才派心腹來卻見於謙,很多事情都不好落於在紙筆之間,還是讓人口傳為好。
張環這一路,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來的。幾乎將他個顛簸半死的。
說實話,他也代朱祁鎮傳過很多聖旨了,見識過很多大臣的府邸,此刻見於謙的府邸,只是說太簡陋了。
這樣一個小院,如果放在北京城,或許還行。
畢竟對於很多官員來說,北京城不過是一個暫住的地方,他們都不會在北京城置產,更不要說,北京城的房價那是相當貴的。
所以很多大員在北京的住宅都是比較簡陋的。但是在家中就不一樣了。
在家中,乃是宗族根基所在。很多地方大族的宅院,都連在一起,好幾條街都是他們家的,這就是大家族。
那排場比地方官都大。
但是于謙的院子卻如此簡單,站在門口,一眼就能看透徹。張環甚至看見於謙的夫人躲在房間之中,透過窗戶正向這裡看。
「於大人是真清官。」張環心中暗道。他大聲說道:「陛下有喻,于謙接旨。」
于謙立即退後兩步,行禮如儀,張環從身後取出一個匣子,雙手遞給於謙,于謙雙手接過來,查看封印,完好無缺,這才請張環落座,至於張環帶來人,也就是錢塘縣的衙役,只能在小巷之中待著,根本沒有進院子的資格。
于謙帶著匣子,進入裡間,拿了一柄裁紙刀,割開封印,這才打開匣子。
這就是朱祁鎮的密旨。
于謙打開看看了,朱祁鎮在書信之中,並沒有說什麼不能說的,不過是將黃河的現狀,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最後請他就任河道總督,統領直隸,河南,山東三省民力物力儘快治理好黃河。
朱祁鎮特別說了,任命于謙為河道總督的聖旨,就在張環手中,如果于謙覺得不適合,家讓張環將聖旨帶回來便是了。
朱祁鎮其實知道,于謙這樣的人,知道這樣的情況,定然是一刻也不會停留,就會立即上任,決計不會有什麼畏難的情緒。
只會知難而上。
但是朱祁鎮這分客氣,還是讓于謙心中微微感動。
于謙立即從張環拿邊接了聖旨,將張環請入內室之中,問道:「公公遠道而來,有何教我?」
張環立即說道:「大人見笑了,大人乃和陛下亦師亦友,奴婢刑餘之人,又有什麼教大人的,只是大人最近不在京師,有些事情不大了解,奴婢願意為大人講解一二。」
隨即張環將最近宮中內閣動向,還有朝廷為救災所準備的事情,乃至於正在治河工部尚書王永和,很可能會成為于謙的副手。
如是等等,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于謙深深皺眉,很多事情別人看不出來,于謙卻是看出來了。
現在的于謙已經不是當初楊士奇去位時候的于謙了。
這幾年于謙一心撲河北,對河北水利修修補補的,丈量土堆,安置流民,重建黃冊,等等。
忙這些事情之餘,于謙也一次次的反思自己。
只要于謙才知道,當初才十幾歲的朱祁鎮,就對征討瓦剌之事那麼上心,而今當今羽翼已足,兵甲已備。就是太皇太后復生,估計也擋不住這一場大戰。、
如果曹鼐在這一件事情上一直反對的話,恐怕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于謙心中有些憂心,但是隨即暗自嘲笑自己,想那麼多做什麼?
而今曹鼐與于謙的關係,已經不是當初緊密團結的政治盟友了,楊溥人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他當初將于謙按在直隸巡撫任上,內閣諸位還是一直堅持的。
無他,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誰讓于謙的聲望太高,聖眷太濃了,于謙雖然可以進入內閣,代替任何一個大學士,並且以于謙與朱祁鎮的關係,立即就能掌握實權。
不像有些剛剛進入內閣的大學士,其實都是在坐冷板凳的。
這樣的情況之下,曹鼐是一萬個不想于謙進京的,曹鼐一邊支持于謙在直隸巡撫上深根,朱祁鎮很多想法都交給於謙去做。
但是于謙在河北聲望越高,越是萬家生佛,距離內閣的位置,只會越來越遠,而不會越來越近。
當初在河北水利上精誠合作的兩人,而今只有點頭之交了。
于謙從錢塘開始北上。一時間主持黃河大工總工尚且缺位。
但是整個北方都因為黃河大工而動起來了。
直隸還好,受災的不過是大名一府。山東與河南的賑災都要了戶部半條小命了。
這也是為什麼周忱要第一筆修河款,要內庫出的原因,因為賑災款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河南山東一帶的衛所軍也都動員起來。
在於謙來到之前,已經看見了各方官員都聚集起來。
于謙根本沒有到北京城,而是先到了黃河八柳村決口處。
工部尚書王永和,河南巡撫趙新,山東巡撫張驥,已經後面大量的知府同知,乃至與知縣大大小小的官員有幾十個之多。
于謙對此並不陌生。
于謙擔任了河南巡撫,對黃河的熟悉,並不比趙新差,此刻站在缺口之上,只覺得天地之威,一至於斯。
黃河水在於謙面前變成兩股,一股向北,佔據了水流的十之七八,滾滾向東北方向而去。而在另外的支流,卻是繼續在舊河之中向東而流。水流很是稀少,如果放在十幾里寬的黃河河道中看,就好像是乾涸一般,甚至在很多地方,兩岸百姓,是可以涉渡的。
于謙看著腳下的決口,對趙新說道:「沒有試過堵口嗎?」
趙新說道:「秉大人,已經試過了,只是根本不行,不管投下多少,都會被推走。而今之計,只能都冬季在堵住缺口了。」
于謙說道:「衛輝百姓受災人數多少?」
趙新說道:「衛輝百姓幾乎人人受災,已經撥了二十萬賑災糧,但也支撐不了多久。」
于謙說道:「山東情況如何?」
張驥看著趙新冷笑,一聲說道:「山東百倍於河南,半個山東已經成為澤國,浮屍百里,都是趙大人所賜。」
山東巡撫張驥也算是老臣了。此刻卻按捺不住怒意。
對他來說,簡直是無妄之災。幾乎一夜之間,洪水直衝濟南城下,如果不是濟南城高池深,說不得,濟南就要與張秋一個下場了。
且不說,趙新給山東帶來的麻煩。他很可能因為賑災不利,而斷送仕途,單單是這水災差一點威脅到他的性命。
張驥都不會給趙新一個好臉色。
于謙說道:「具體人數有多少?」
張驥說道:「一時間料理不清楚,但是而今東昌,濟南,兗州府流民遍布,老弱婦孺,衣衫襤褸,沿街乞討,每日城外亂墳崗都多出不少新鬼,至於亡命之徒,鋌而走險,更是數不勝數了。」
「山東府庫已經動用,真是恐怕.……」
張驥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于謙也明白張驥的話,其實有時候水火之災,殺人不過一瞬間而已,如果當時就死了,反而沒有多少事情了。
真正苦的是當時沒有死的人。
想想就知道,黃河在山東大地上滾過,不知道多少良田被沖成河道,更不要說黃河泥沙含量太多。僅僅是衝過去,就會留下一尺厚的泥沙,將地面給掩蓋了。
就成為了不能種植的沙地。
河南蘭考的沙漠,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山東小半個省今年的收成就不用想了。
百姓沒有吃的,只能逃荒乞討了。
幾天之內,幾十萬人的流民潮,且不說對大明政權的威脅,單單說其中的罪惡之處,就有數不盡,說不清的地方。
于謙久在地方,豈能不明白這一點。
而今黃河之患雖重,但是最的隱患,卻是人心之患。
所以,黃河決口可以暫緩整治,但是人心決口,卻要最快時間給堵上,沒有約束的人心,與野獸沒有太大的區別。
于謙說道:「我可以代直隸省許諾,先調三十萬兩銀子來,只是山東,與河南府庫有多少銀兩,你們要報出一個數來。」
趙新說道:「府庫之中,倒是有百萬兩,但是其中一半是修河款,剩下的也都得了戶部文書,劃為修河款之中。」
于謙說道:「你的意思我知道了,此事挖擔著,立即調集各地府庫銀兩,開倉賑濟,另百姓歸為原籍。」
「我要以工待賑。」
于謙來到之後,第一時間與阮安細細談了一番。
自然也知道,朝廷打定主意要讓黃河改道了。
于謙也細細考察過,從水流方向就能看得出來,這裡一決口,黃河下面幾乎斷流。很明顯說明了新河道與舊河道的優劣。
新河道一旦固定下來,想來幾十年之間,再也沒有決口之患。
只是百姓嗷嗷待哺,而今最大的問題,不是亡羊補牢,而是讓百姓活下去。
這一點,朝廷的決策是有一些問題的。
朝廷第一波修河款已經下來了。
于謙自然是不怕臨時挪移錢糧賑災。畢竟大明開國到現在,有太多的地方官,在緊急時刻,在沒有上級命令之下,開倉放糧。
這種情況,一般被視為從權之舉。按情況不同,後果不同,做不同的處置。
最嚴重不過是免官。一般情況下,不但不會追究,還會嘉獎。
只是有些時候,這樣的舉動,還是少做一些的好。于謙選擇了以工待賑,就是一個折中之法,如此說,就不算是挪用修河款。
當然了,這也是另外一個原因。
于謙做過這樣的事情,雖然以工待賑,會讓修河款有一個不小的攀升,但總體來說,不過是將賑災款攤進了修河款之中而已。
算總金額來說,恐怕要要壓縮一點。
諸位官員見於謙已經決定了,立即說道:「下官遵命。」
于謙當仁不讓,就在大堤之上,將受災的地方分攤下去,並讓下面府里,省里能夠報上來的錢款。
于謙做了一個平均,讓河南拔給山東五十萬兩銀子,畢竟山東情況最慘。讓各級官員立即回去,開倉放糧。編戶征丁,準備開始修河。
將這些人打發走了之後。
于謙就將王永和、阮安等人留下來,就是商議如何治河。于謙說道:「阮先生,比我早來數日,可有方略?」
阮安說道:「總督大人,下官已經勘探過了,這數日放晴,從上游下來的水也不多了,黃河水位有些回縮,黃河河道基本固定了。」
「故而修建黃河河堤並不難,不過要先修外堤,將黃河河道固定下來,內堤在旱季再慢慢修建也不遲。這沒有什麼比較難的地方。」
束水攻沙之法,修建三道河堤,最外面的河堤最不堅固,只尋常的夯土堤就行了。
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卻是內堤。
而束水攻沙要點就在改變河道寬度,人為的讓河水湍急起來,用水力沖刷河道。故此最裡面的內堤,決計不可能讓黃河還像現在十幾里寬,所以不到黃河水枯,不好動工。
「只是.……」阮安說道。
于謙說道:「哪裡有問題?」
阮安說道:「黃河舊河道幾乎乾涸,而運河有數百里要藉助黃河河道,而今已經斷流。這一點請總督大人細細思量。」
于謙聽了,微微皺眉。
于謙這個河道總督,許可權並非僅僅是黃河,也兼管運河。他之前本以為運河的問題在張秋,此刻卻發現恐怕不是了。
張秋的問題並不難結局。
兩道水道交叉,可以多設水閘,總是能通過的。對於運河來說,水多的問題是好解決的,問題是缺少,數百里黃河河道面臨乾涸的局面,運河上的船只能過這一段河道?
難不成飛過去不成?
這才是大問題。
于謙說道:「先放一放吧。賑災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