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我在中唐當皇帝> 第110章 兩萬座山峰共看

第110章 兩萬座山峰共看

  李寧在蘇州時,就決定漫遊荊楚、取道巴蜀。其緣由不僅僅是答應送陸婉一家回忠州,還要故意藏拙。

  他此次去南方各地催糧,共籌得近五十萬石糧食。如此功績難免遭人嫉妒,廣陵郡王妃郭氏一直對他虎視眈眈,所以他才果斷捨棄與運糧船隻同行。

  除此之外,李寧還從蘇州刺史裴澄那處得到朝廷邸報,原來這月二十四日國子祭酒趙昌為御史大夫、安南都護、安南經略使。

  去歲環王叛亂,安南都護、經略使裴泰被部下驅逐,後來得左兵馬使趙均相助,平定內亂,打退環王。李寧護衛趙安還去了安南相助其父趙均。

  沒想到,今年環王再此作亂。皇帝李適正為賑災發愁,剛好藉此機會讓老將趙昌重新坐鎮安南,並且許他領一千神策軍,以減輕京城糧荒。

  此次京城糧荒讓李寧認識到糧食的重要性。去年他已暗中叮囑趙安去環王國尋找旱稻,或許是因此與環王起了衝突。

  不過,就算如此,他也一定要得到「占城稻」。所以李寧才會取道荊楚,準備半路攔截趙昌人馬,親自叮囑他培育旱稻。

  「占城稻」是宋代從占城國引進的水稻良種,性早蒔、早熟、耐旱、粒細。占城稻與晚稻交替配合可使旱地一年產兩季稻,大大增加穀物產量。

  而占城國是唐末五代時期才興建,此時還稱為環王國。若是得到環王旱稻,朝廷實力必定大增。至於更高級的雜交水稻,李寧有自知之命,根本不敢有奢想。

  三月晦日,李寧帶著眾人從潤州出發,在瓜州渡入大江,逆流而上,向上元縣方向駛去。

  除陸婉一家外,李寧有六十三名護衛。其中三十位是神策軍酈定進所領,其餘人為郡王府兵、絳州兵、揚州兵和蘇州兵。

  楊護衛與薛護衛是郡王府兵,一共有六位,一直跟隨李寧。譚雲與楊伍長是河中絳州兵,共有七位,一路保護。董平也從蘇州帶來六位私兵,他們原是東海商會護院。

  孟火長與孟護衛是淮南揚州兵,共有十四位。他們二十歲上下都很年輕,或是無家無業,或是想跟著李寧建功立業。

  沈隊正與謝火長原是淮南揚州士兵,且上有老下有小,所以並未跟隨李寧,他們隨運糧船隊返回了揚州。

  六十多名士兵已算得上不少兵力了,李寧為了方便安排,把他們分成六火。其中一火為李寧親兵,時刻護衛左右,剩下五火,保衛安全。

  唐朝折衝府分上、中,下,上折衝府1200人、中折衝府1000人、下折衝府800人。有折衝都尉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長史、兵曹、別將各1人

  折衝府下轄4至6團,每團200人,設校尉,轄2旅。每旅100人,設旅帥,轄2隊。每隊50人,設隊正,分5火。每火10人,設火長。

  親兵火共十二位,由郡王府兵和蘇州兵組成,楊護衛任火長。揚州兵十四人分出四人到絳州兵,組成兩火,孟護衛和楊伍長任火長,剩下三火神策軍不變。

  李寧將譚雲任命為隊正,孟火長為隊副。酈定進是李寧師傅,原本就是校尉,他自認不敢讓酈師傅降級不是。

  不過,李寧現在還是白身,並未開府,他只是假借其父廣陵郡王名義招募士兵。況且三火神策軍已有編製,李寧想招也無可奈何。

  李寧所乘一艘十五丈船、四艘十丈船均是官船,且為「車船」。此車船在船身兩側裝有輪,可用腳踏木樺推進,配合帆槳,行駛速度大大加快,可日行一百五十里,最高可達兩百里。

  李皋是唐朝宗,李寧出生前一年已經去世。他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封嗣封曹王,先後任都水使者、左領軍將軍、衡州刺史、潮州刺史。

  皇帝李適繼位后,宰相楊炎推薦他為湖南觀察使,隨後任江南西道節度使。在討伐淮西李希烈時收復黃、蘄等州,屢戰有功。轉任江陵尹、荊南節度使,修古堤,辟良田千頃。

  如今的淮南節度使王鍔、奉義軍安黃節度使伊慎都曾在李皋軍中任職。太常少卿許孟容也曾為李皋幕僚。

  李寧乘著車船,沿江逆流而上,行駛速度仍然很快。此時春末夏初,東南之風正起,所以他從蘇州到常州僅僅走了一天。

  從三月初一離開長安到如今已有一月,李寧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船山渡過,日日行船,只在潤州、茅山、湖州、蘇州短暫休息過幾日。

  如今催糧之事已經結束,李寧不再想之前那樣,天不亮或天剛亮就匆忙行船。現在他巳時才從潤州出發,不緊不慢行駛。

  李寧坐在三層船艙之上,和陸婉一起吹著暖風,欣賞著沿途美景。遠處山巒、近處風物,俱收眼底。

  剛出潤州,陸婉就指著大江中一座山高興得對李寧說道:「此乃金山,阿耶曾告訴我。它有『江心芙蓉』之美譽,很是奇特。」

  李寧點頭笑道:「大江孤島,千年不倒!嘻嘻!婉小娘可知,此山有何名勝?」

  陸婉眨著大眼睛,搖頭說不知。

  李寧耐心解惑:「競陵子曾在《茶經》一書中,將金山南零水譽為第七宜茶之水。」

  陸婉接道:「我知道,我知道,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

  李寧悄悄道:「其實眾人不知,金山之中還有一泉水,名為中泠泉。在湖州時陸前輩親口告知於我,極適飲茶。」

  陸婉提議道:「我等取幾壇烹茶可好?」

  李寧欣然同意,帶著陸婉、譚雲、王式、董平等十餘人,親自去尋泉水。所幸金山不是很大,他們找一刻鐘就見到了。

  金山身處大江之中,而中泠泉水不似江水般渾濁,反而極清,味道甘甜。李寧取了八壇,正好配合清茶,定是極美。

  而後李寧和陸婉繼續在三層船艙之上,喝著茶,看沿途風景。

  陸婉繼續介紹道:「此乃長山,連綿十餘里,宋武帝在此採過寄奴草呢。你不知道吧。」

  李寧笑著問:「你怎知此乃長山?」

  陸婉理直氣壯得回:「一月前我路過此處,阿耶曾告之於我。」

  李寧調笑道:「你既從忠州而來,沿途美景必是了如指掌。勞煩一路講解可好?」

  陸婉拍著胸脯道:「這有何難?我可是過目不忘。不過你要付錢才可,總不能平白為你講解,反正你又不差錢。」

  李寧這才明白,於是道:「若是你不知,那該如何是好?」

  陸婉快速答道:「我阿爺與陸伯伯常年往返此路。上次一行,沿途所有美景,我已全部知曉。」

  李寧爽快答應,並拿出兩錠銀子道:「這十兩於你,不過若是你不知,一次可要給我百文。」

  陸婉嬉笑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當日下午申時左右,陸婉介紹道:「此處大山名為寶華山,梁代高僧寶志曾在此結庵傳經。東臨鐵瓮,西控金陵,南負句容,北俯大江。」

  李寧問道:「此山原名為何?」

  陸婉疑惑道:「我如何知道?或許原本就叫寶華山。」

  李寧慢慢道:「寶華山原名花山,因春天黃花漫山而得名。高僧寶志在此傳經后,方才易名寶華山。嘻嘻,你可要於我百文。」

  陸婉聽后氣惱道:「這次不算,這次不算。」

  李寧嘻嘻一笑:「下不為例呦。」

  兩刻鐘后,陸婉又介紹道:「此山依江而立,名為棲霞山。山上有座棲霞寺,極負勝名。」

  李寧問道:「棲霞山原名為何?」

  陸婉氣道:「啊啊啊···不許問原名。」

  李寧笑著說:「那是你不知,棲霞山原名攝山,始皇東巡,登臨攝山,雄視千古。」

  李寧又問:「棲霞山美景為何?生產何何物?這總不是刁難你吧?」

  陸婉思考一會,突然想起,回道:「棲霞楓葉最美,盛產···盛產···」

  李寧看他不知,於是道:「棲霞山盛產甘草、野參、當歸等養生滋補之葯,皆有攝生之效,故稱攝山。」

  陸婉自認不知,垂頭喪氣得轉頭不理李寧。

  李寧哄她道:「此後我不問原名,不問產物,你隨意講解就好。」

  陸婉轉頭氣道:「不行,你必須提問。」

  快到上元縣時,陸婉繼續介紹道:「此山名為鐘山,又名金陵山,宏偉高大,諸葛武侯曾言『鐘山龍蟠,石頭虎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