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章 改道蒲水遊河中
李寧能遇到白居易純屬巧合,他原本就是偷跑出來的,雖然偷拿了父親的印信製造了通關文牒,但他怕李淳得知后震怒,將他追回。
他長這麼大,這是首次出長安城,又是籌糧要事,李寧很想在李淳面前表現一番。
為防止被父親的人知曉蹤跡,李寧即沒騎馬,也沒坐船。騎馬坐車走驛道雖然很快,但李寧尚位學會騎馬,坐車極為顛簸很不好受。
所以,李寧先佯裝乘車,混淆視聽,隨後在昭應縣下馬坐船。
坐船雖然比乘車緩慢,但更為舒適。為了防止行蹤泄露。李寧並沒有選擇通航方便的「漕渠」,而是走了相對少有人走的渭水。
「漕渠」又稱「廣通渠」或是「永通渠」,它其實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是隋文帝楊堅命宇文愷,在漢朝「漕渠」的基礎上開鑿而成的。
「廣通渠」從長安到潼關綿延三百餘里,大大增強了關中的漕運。渠下之民深受其惠,亦稱富民渠。
如今朝廷上下都在盼著關東、江南之地的糧食,漕運尤為重要。所以,李寧才選了由渭水東出。
其實還有一方面原因,去年天氣大旱,「廣通渠」水位下降嚴重,至今尚有一些地方在航行困難。
而渭水地勢較低,經過去年秋天的大雨和冬天的厚雪,已經能通行了。
所以白居易才能在不上班的時候,沿著滻河、渭水一路而下,來到族地隱居。他還常常泛舟渭水、垂釣觀山,悠閑自得。
不過渭水雖然能通行,但它異常曲折,泥沙頗深。李寧要不是花重金請了一位常年在渭水航行的老師傅,還真不好走。
夕陽西下,天近黃昏之時,他們才剛到華山之北。直到戌時方才趕至潼關。
李寧拿出潼關文書給王式,讓他告訴守城士兵:「我等乃廣陵郡王所派催糧使,請求通關歇腳。」
夜間行船實在是極為兇險,李寧他們有一次差點擱淺,一次差點撞到暗礁,實在是驚心動魄。
李寧因為第一次坐船,走又是兇險路段,晚飯都吐出來不少。他發誓以後盡量不夜間行船,要行船也走方便的運河。所以他和眾人便在潼關休息了一夜。
第二日,李寧還沒醒來,就被王式叫醒了。原來竟是華州刺史、潼關防禦使、鎮國軍使袁滋大人親自到訪。
廣陵郡王李淳父親發現兒子留書出走後,立馬飛鴿傳書給了潼關的袁滋。他和袁滋關係甚好,便請他代為留意往來之人,若是遇到李寧務必攔下。
若是李寧等人不在潼關留宿,直接東去洛陽,當是袁滋尚未接到傳書,肯定留不住他們。
雖然李寧已經發明了很多東西,做出了很大成績,但在長輩眼中都還只是個十一二歲的小孩。
李寧一小孩去籌糧能有什麼用,萬一出了什麼事該如何是好?如此私自遠行,怎能不讓人擔心?
袁滋這一節度使親自去勸說李寧回京,給足了他面子。不過,李寧可不是輕易就會放棄的。
李寧反覆保證他在江南囤積了很多糧食,此去必能解京師之困。奈何這位看著挺斯文的節度使,卻像個不知變通的武將一樣,死活不讓出潼關。
李寧耍起小孩子脾氣,大哭道:「出門前給父親誇下海口,必會籌集糧食以解關中之災。若是就此回去必遭眾人恥笑。嗚嗚···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