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章 停舉止選糧種貸
京兆尹李實上任后以雷霆手段鎮壓了盜匪,穩定了物價,但他也沒法讓老天爺下雨。
李實日夜乞求著能夠下雨,然天不隨人願,到了五月時還是沒下一滴雨。田地里的小麥漸漸地枯萎,本是收貨的季節,卻少有小麥存活下來。
關中地區這一茬的小麥十不存二三,幸好去年豐收,百姓手裡還有些餘糧一直堅持著。
小麥收成慘淡,接下來便輪到種穀子。在朝廷的動員下,耐旱的穀子種下。
穀子俗稱禾,學名叫稷或粟,就是後世的小米。它喜高溫、耐乾旱,生長周期較短,在玉米沒來到我國之前,是夏季的主要農作物。
但是,此時天氣異常乾旱,穀子難以發芽。所以,百姓們都從半乾的河中挑水灌溉讓其發芽。
可穀子還是只有十之七八發了芽,農夫們唯有精心培育、悉心呵護。
接下來兩個月,天不下雨、高溫不退,關中大地寸草不生,河流沸騰逐漸乾枯。
農夫們不得不爭搶水源澆灌,卻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穀子大片大片的枯死。
李寧師傅周昉七十壽宴上,張敦簡畫得那幅《烈日取水圖》也只是他六月初時來京師途中所見。
時至七月,河水都快枯竭,常有農民為了水源大打出手,極為悲慘。
如此面對百年不遇的大旱災,讓皇帝李適也慌了。他先命各地官員維護治安並組織祈禱山川,隨後親自舉行盛大的祈雨儀式。
李適還免除重病在床、不能理事的中書侍郎齊抗的宰相官職,改任太子賓客。同時又下令撤銷吏部銓選和禮部科舉。
李適是同情京師民眾,擔心他們沒有飯吃,才停止了吏部銓選和禮部科舉。韓愈認為這樣不妥,特意寫了一篇《論今年權停舉選狀》勸諫。
「陛下憐憫京師之人,慮其乏食,故權停舉選,以絕其來者,所以省費而足食也。」
通過不讓選舉的人來京師,省下糧食的辦法,雖有些效果,卻也微乎其微。
韓愈就文中言:「今京師之人,不啻百萬;都計舉者不過五七千人,並其僮僕畜馬,不當京師百分之一。」
韓愈不但數學能力好,而且還有經濟頭腦。他在文中說:「今年雖旱,去歲大豐,商賈之家,必有儲蓄。舉選者皆齎持資用,以有易無,未見其弊。今若暫停舉選,或恐所害實深:一則遠近驚惶。一則人士失業。」
參加選舉的人多是富家大戶,肯定有餘糧,來長安說不定還能帶來糧食,增加商貿呢。
這確實是好方法,若貿然停了舉選,不但讓內外驚慌,還使不少人因此失業。
但憨憨的韓愈還在這文中將天氣久旱,歸咎於皇帝李適停了朝奏。「君者陽也,臣者陰也,獨陽為旱,獨陰為水。」「有君無臣,是以久旱。」這句更是直接將天旱的原因,說是皇帝造成的。
這封奏狀直接惹怒了李適,氣得他大發雷霆,經李實勸諫才沒有將罪於韓愈。
李實先前得韓愈稱讚,本來打算解決旱災,立下功勞就推薦韓愈。但旱災不止,四處忙碌的他也就沒立刻舉薦韓愈。
誰曾想韓愈竟上書惹怒了皇帝,李實雖幫了他一把,卻也疏遠了韓愈。
所以韓愈才去如今正受寵的中書舍人崔邠府上,搞好關係。
皇帝李適祈雨之後,天氣仍然酷熱,田地里的穀子都死了十之七八。
半月之後,七月二十六日,才開始下雨,但此時的穀子只有十之一二了。一些旱地甚至一顆也沒有。
這場雨只能算是中雨,只能緩解一時,這一季的穀子算是又黃了。
趁著下雨,朝廷緊急拿出了小麥種子,借貸給京師關中之地的災民。
小麥種下后,天氣也沒那麼炎熱,漸漸轉涼。新麥苗不久后也發芽了,農民都很高興,終於有了盼頭。
可好景不長,天氣越來越涼,中秋之後,大雨突至。剛發芽的麥苗被雨水沖毀不少。
這場大雨連續下了三天,好像要把之前十個月沒下得雨,一次全補回來似得。
這場大雨算是徹底解決了今年的旱災,不過,卻損壞了不少新出的麥苗。農人都忙著重整苗圃,或趁機播種補漏查缺。
去年也下了一場很大的雨,差一點造成澇災。劉禹錫就替當時的京兆尹韋夏卿寫過一篇賀表,名為《為京兆韋尹賀雨止表》。
劉禹錫在表中言:「今年雨多,恐傷苗稼。」、「惟德動天,倏已澄霽。」雖有澇災之憂,但雨又停了。
「至教惠農,兆人務本。今歲粟麥,茂於常年。」加上韋夏卿及時指導農人排水,所以穀子長得很好。
八月初,穀子正需水之時,所以「隴畝之間,未聞傷敗。」去年的大豐收,很大程度是因為雨多且正逢其時。
如果今年的大雨也下在八月初,麥種未發之際,必定也會獲取大豐收。只可惜推遲了半月,傷了不少麥苗,好在農民又補上了。
李寧讓萬年縣、藍田縣、渭南縣等地在低洼處,挖了不少坑塘,保存了這次的雨水。
其後兩個月,又滴雨未下,凡蓄水之村莊的麥苗都長得極好。所以劉禹錫和柳宗元一起陞官,共同進入了御史台。
在劉禹錫和柳宗元二人進御史台前,韓愈也被李實和崔邠聯合舉薦,從四門博士升為了監察御史。
當時大旱得解,皇帝李適高興不已,並未追究韓愈之前上書之言。
京兆尹李實在此次旱災中,立下大功,李適特意將他封為嗣道王。李實本是道王李元慶四世孫,按理說三代世襲嗣王,四代之後爵位需將至國公。
李實因功特升為嗣道王,極為受到皇帝寵信。
這年閏十月十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崔損去世。此時朝中三位宰相變成兩位了,魏國公賈耽年老不理事,只有司空杜佑一人掌權。不過,杜佑也將近古稀之年了。
皇帝李適遇大事往往和嗣道王李實和戶部尚書王純商議。二人雖無宰相之職,卻有宰相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