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我在中唐當皇帝> 第065章 平涼之地設原州

第065章 平涼之地設原州

  淮西和吐蕃的戰事結束后,皇帝李適獨掌大權,宰相難以管事,官員多有不滿者。

  此時朝中上下,唯有韋皋和杜佑的話,李適能聽得進去。韋皋和杜佑分別來自京兆最頂級的兩大望族:韋氏和杜氏,二人又分別在唐朝最富庶的劍南和淮南任職多年。

  不同的是,韋皋總鎮西川,招降南詔,打敗吐蕃,戰功顯赫,乃當世名將。杜佑節度淮南,整兵設營、富國安民、政績斐然,又安定徐州、助平淮西,所獻《通典》博大精深,乃文武全才。

  所以,就有大臣暗中聯繫杜佑,請他回京師勸諫皇帝。杜佑如此功績,回朝後必會被朝中人提議擔任宰相。

  對於這一點,杜佑自己也明白。他雖不是貪圖宰相高位之人,但也不想讓大唐剛出現興盛的局面,遭到皇帝肆意破壞。

  於是,杜佑就以身體不適為由,不斷上書請求朝廷派人接替他的官職。

  皇帝李適很寵信杜佑,不忍奪他所請,所以讓嶺南節度使、檢校刑部部尚書王鍔,擔任淮南節度副使兼行軍司馬、檢校兵部尚書。

  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年初,杜佑回朝,皇帝李適親自接見了他,而杜佑所謂的「病」也漸漸好了。

  李適獨攬大權半年之久,大修含元殿也沒有大臣當面反對,宰相都順從他的意思。他竟漸漸覺得宰相不太稱職,恰好為天下人敬重的杜佑來了,李適也有讓杜佑為相的打算。

  就在此時,安南突然發生叛亂,李適急忙找杜佑和趙昌商量。

  杜佑在擔任十幾年淮南節度使之前還任過幾年嶺南節度使,對安南也還算熟悉。他聽過趙昌之言后,認為安南頃刻即安。

  事情果然如杜佑所料,李適當天晚上就接到了叛亂快速平息的消息。

  皇帝李適極為佩服杜佑,認為他有先見之明,很快拜為宰相,擔任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充任太清宮使。李適又聽從杜佑的建議,把王鍔提正成淮南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

  王鍔也是一位戰功赫赫之人,早年幫助過還沒任宰相的楊炎。在曹王李皋賬下時,曾單槍匹馬,深入敵營、成功誘降叛將王國良。李希烈叛亂時,他又搶渡長江,襲奪蘄州。因功前後升為江州刺史、鴻臚少卿、容管經略使、並接替杜佑擔任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十餘年。

  不得不說,皇帝李適在位這二十多年,雖然不信任宰相,屢次換相。但他卻極為信任各道各鎮統兵的節度使。

  劍南的韋皋、山南的嚴震和嚴礪、淮南的杜佑、嶺南的王鍔、安南的趙昌、徐州的張建封、陳許的曲環、宣武的劉玄佐、昭義的李抱真、河中的渾瑊、河東的馬燧和李說、振武的范希朝、天德的李景略、夏綏的韓潭和韓全義、鄜坊的王棲曜和劉公濟、朔方的杜希全和楊朝晟、鳳翔的邢君牙和張敬則、邠寧的韓游瓌和張獻甫、涇原的劉昌。

  這些人久任節度使之職,有的數年,有的十數年,全部是皇帝李適親信之人。其境內都受朝廷管轄,不像河北和淮西那樣自立為王、肆意任免官員、賦稅不納。

  這年四月時,涇原節度使劉昌上書請求把行原州移到平涼城,皇上李適同意了。

  故原州大半已在吐蕃手上,行原州是暫時統領原州南部、東部之地而設的州府。而涇州西部的平涼城乃是吐蕃進攻涇原的要道,所以原州移到此處極為有用。

  十幾年前的平涼之地發生了一件令大唐極為蒙羞之事。吐蕃趁著唐朝剛平定「二帝四王之亂」,撕毀清水盟約,進攻大唐西北,被李晟挫於摧沙堡鹽州、夏州又奪而復失。

  吐蕃大將尚結贊認為:「唐之名將,李晟與馬燧、渾瑊耳,不去三人,必為我憂。」於是他詐降求和,策劃平涼劫盟,企圖剷除這三位名將。

  皇帝李適剛經過「奉天之難」還沒緩過神呢,吐蕃就大兵壓境。他力主和盟,罷免了李晟的兵權,還不聽大將韓游瓌的意見:「吐蕃弱則求盟,強則入寇,今深入塞內而求盟,此必詐也。」

  尚結贊派部將論頰熱遊說馬燧,馬燧領其入朝,勸諫結盟。李適答應會盟,以渾瑊為會盟使,兵部尚書崔漢衡為副使,於平涼議和。

  尚結贊在會盟之地埋伏眾多騎兵,等唐朝眾人進入盟壇后,吐蕃伏兵聞鼓而出、蜂擁而至。會盟使渾瑊狼狽逃出、乘馬突圍,其他會盟官員皆被扣押,隨從將士死傷五百,被俘千餘。

  會盟使渾瑊突圍成功被涇原節度使劉昌所救,但他遭羞受辱,請罪求罷。劫盟事後,李適決策失誤也深感蒙羞,勸說劫盟的名將馬燧也被他罷免了軍權。

  尚結贊首先離間李晟,繼而欺騙馬燧,最後羞辱渾瑊,使西北三位名將都獲罪,真可謂是老謀深算。

  涇原節度使劉昌年輕時守衛宋州,打退史朝義部將,大敗汴州叛將李靈曜。而後隨劉玄佐征討李納、破李希烈,收考城、守寧陵、救陳州,皆以少勝多,威震河南。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劉昌率八千宣武兵馳援西北,巧救渾瑊,打退尚結贊,授涇州刺史,涇原節度使。他屯兵耕田使軍食豐羨;修堡建城,築得連雲堡、彰義堡、平涼城;扼彈箏峽口,拒吐蕃十五年之久。

  劉昌在平涼劫盟之所,收聚陣亡將士骸骨,葬於淺水原,建二冢以祭,大將曰「旌義冢」,將士曰「懷忠冢」。

  劉昌的兒子劉士涇還娶了太子李誦的女兒雲安公主。

  行原州新設,行原州刺史之職,卻遭到朝中各方勢力爭奪。太子李誦想讓他女婿劉士涇擔任,舒王李誼舉薦了他在涇原的親信保定縣縣令楊琦謀。

  李寧也想讓他外叔公紀宏擔任,暗中散播了他擊退吐蕃的功勞。紀宏也算是太子一脈的人,李誦也沒有多管。李寧還給紀宏寫信詢問了他的意見。

  紀宏告訴李寧,涇原勢力錯綜複雜,太子、舒王、朔方、宣武都有為首之人,不宜爭位,而且劉昌年邁,身體不好。

  皇帝李適看出了太子與舒王的明爭暗鬥,他不想讓兩方任何一方得利,隨即給劉昌去信,問涇原可有英勇之將。

  劉昌如此聰慧之人,怎會不知皇帝不知皇帝的意思。他向李適推薦了他的親信將領郝玼,隨後郝玼升任行原州刺史。

  可劉昌上書設行原州剛滿一月就因病去世了,追贈司空。他去世前沒有讓他的兒子擔任留後,反而將大權交給了朔方名將段佑。

  段佑曾是郭子儀手下之將,久在涇原,輔佐劉昌有功。李適依照劉昌遺願,讓段佑擔任了涇州刺史、涇原節度使。

  太子李誦雖然不明白為何劉昌不讓他兒子,自己女婿劉士涇掌權,但還是接受了。他兒媳郭氏可是郭家之人,段佑想來也會傾向於他。

  不過,李寧可坐不住了,他在朝中唯一的依靠就是紀家人。現在郭家舊部升了節度使,或許會對紀家不利。

  而且紀宏已任滿三年百泉縣令,正是升遷之時。李寧只好求了李誦,讓紀宏擔任了行原州長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