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我在中唐當皇帝> 第051章 發展造紙業

第051章 發展造紙業

  從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年末。李寧創辦「李紀書鋪」到現在也有了兩年。這兩年間他賺了十萬貫巨額錢財,也河南、河北、淮南、江浙、劍南諸道開了十家分店。

  「李紀書鋪」已快成了大唐第一的書鋪。活字印刷之術的方便快捷不是其他書鋪可以相比的,又不容易被竊取,再加上有皇帝李適的暗中保護,自然越做越大。

  但李寧絕不僅滿足於此,他還要將書鋪開到大唐每一個州郡呢。只是一個書鋪產業明顯太過單一,他還需要找個其他的賺錢之業。

  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李寧看到驃國不遠萬里前往長安獻樂后,就想著趕緊發展自己的事業,將來能和周邊的部族貿易。

  於是,李寧與李振、紀逸、李珩、盧槐等人商議,一起籌建了一個巨大的商會。商會的名字李寧都想好了,就叫「東海商會」。李寧之所以取名為東海商會,還是因為他已經成為東海樓第一大東家了。

  李寧做大李紀書鋪后,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讓太子李誦得到皇帝李適的讚賞,所以李誦賞了他一成東海樓的份子。接著李寧又花四萬貫巨資從琅琊王氏買了東海樓一成份子。最後用兩個皇帝李適賞賜他發明活字印刷的田莊和一些珍稀古玩換了太子妃王氏手上的一成份子。

  李寧坐擁就是東海樓三成份子,可以說是東海樓第一大東家了。剩下的七成份子,太子李誦、太子妃王氏、琅琊王氏各兩成,廣陵郡王一成。

  李寧掌控了東海樓,再以東海樓的名義投資商會,那「東海商會」算是徹底打上了皇商的標籤。

  東海商會以東海樓為總部,主營書鋪產業,輔營酒樓生意和兵器生意。

  主營的書鋪產業分為印書、造紙、制墨三類。

  書籍印刷方面,李寧已經發明了蝴蝶書、包背書、線裝書和活字印刷等諸多技術,是最大的一項進賬,自是不用多說。

  造紙方面本是紀家弓箭祖業的一個小分支,規模很小,起初甚至只是將一些桑麻木屑賣於專門的造紙作坊。後來李紀書鋪做起來之後,需要大量紙張,這才開始自己作紙。

  自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后,紙就逐漸取代了逐漸成為書寫工具。雕版印刷術發展起來后,大大刺激了造紙術的發展。唐朝的造紙技術已經不斷發展改進,十分興盛。麻紙、藤紙、宣紙、楮皮紙、桑皮紙、檀皮紙、瑞香皮紙等各式各樣的紙都已出現。

  唐朝用的最多的就是麻紙。長安是漢唐都成所在,造紙技術悠久。洋縣、眉縣、鳳翔等地的造紙技術都頗有規模,多製造黃麻紙。

  南方木材廣泛,造紙技術更佳。劍南蜀地盛產著名的黃白麻紙,江浙的剡溪藤紙深受追捧,宣州的宣紙、硬黃紙倍受喜愛。

  所以李寧先買下曾經和紀家做過生意的一家鳳翔造紙作坊,得以獲取大量黃麻紙,降低了紙張的成本。

  李寧最初印書所採用的都是北方的黃麻紙,但他總感覺效果不是很好。黃色紙張的書本讓李寧總是感覺怪怪的。但蜀地的黃白麻紙和江南的白藤紙的價格在長安一個比一個高,製成書籍的成本太貴。

  李寧的李紀書鋪剛在長安有一席之地后,便不惜前往南方花費不少金錢購買好紙。一來二去之後,便耗費巨資相繼在益州、揚州、杭州開了三家李紀書鋪分店。

  其實李寧開書鋪倒是其次,最主要的目的是在南方造紙。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很多成本,還能防止被別人拿捏主供貨渠道。

  在平西郡王家的幫助下,李寧這才艱難的在益州成都府和李珩一起開辦了第一家分店。

  李寧深感自己身邊沒什麼人幫助,他只好不斷物色人才。只可惜李寧還太小,並沒有什麼人投效與他。李寧只好以紀家的名義通過牙人買了一些十五歲左右的機靈僕人。

  這些人都是走投無路之人,有的是因為天災人禍,家人全部去世的,還有的是家裡兄弟姐妹太多無奈發賣的。李寧這兩年總去一些買賣僕人之地閑逛,畢竟能救一個是一個。他現在不缺錢,缺的就是忠心可靠之人。

  現在,李寧已買了二十九名十歲到十六歲的僕人,十八男,十一女。為此,李寧還專門買了一個院子給他們居住,又請了一位老經生簡單叫他們認字讀書。他們上午在院內學習讀書寫字,下午到書鋪作坊幫忙做工。

  至於一些年紀更小的,李寧見后更是於心不忍,又專門辦了一座「孤獨園」收容一些孤寡幼童。

  李寧感覺自己彷彿辦了一所小學和中學,倒也算為大唐真正盡了一份力。

  現在已有三名較大的僕人,兩男一女,被派去分店當個小管事。

  李寧讓南方的各家分店不斷吸取有造紙之技的人才,努力深鑽造紙之術。李寧要求各分店每一季度都將所造紙之數目如實核對上報並抽樣檢查。抽樣檢查由兩個不同分店互查。

  成都府和梓州的兩家分店互查;蘇州和杭州的兩家分店互查;揚州和潤州的兩家分店互查;河南府和汴州的兩家分店互查,河中府和河東府的兩家分店互查。

  所造之紙產量和質量最好的兩家分鋪會受到獎勵,反之最差的一家將會受到懲罰。

  李寧這麼做的目的是想快速掌握基本的造紙技術:分離、打漿、抄紙、乾燥,他也不指望這些分店能有什麼建樹。

  技術上的創新還得李寧親自操刀,黃麻紙是最普遍的紙,黃白麻紙較為普遍,白紙則較為稀少。李寧最喜歡剡溪藤紙,它具有薄、韌、白、滑的特點,人稱為「玉葉紙」。京中名門士族以能用得上溪藤紙為榮。

  李寧在長安城外的造紙作坊嘗試製造竹紙。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初夏,李寧帶領李振、紀逸、紀昆等人在芒種時節在秦嶺山脈里砍了數十萬根新生竹子。這個時節的竹子將生枝葉,纖維足夠細長又尚未堅硬,是最好製紙之機。

  隨後將這些新竹截成六尺長放入水塘中浸泡三個月,等到初秋時再取出。然後將竹料放入盛有石灰水的大木桶中連續蒸煮八個晝夜,再將竹料用清水漂洗,使竹料纖維除去雜質,變得鬆軟。反覆三次,使得竹子纖維逐漸分解。

  下一步將竹料纖維搗爛並加入適量的水,等其成紙漿懸浮液后,再用細竹簾撈出,最後將濕竹紙晾乾即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