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章 有心栽花花不開
《憫農二首》在後世可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在詩歌中可謂是傳唱度最廣了。對於這首詩的作者,大多人也是熟悉的,此人名叫李紳。呂溫給李寧介紹的這位才子正是他。
歷史上的李紳正這年前往長安參加科舉,獻上這兩首憫農詩給呂溫。
昨日呂溫家中來了一位其父昔日之友齊世叔,特來憑弔慰問。呂溫正在接待齊員外時,下人來報;「門外有一人自稱湖州李公垂、說是老爺少時故人,特來拜訪。」故人李公垂來訪。
呂溫心中暗想:「少時故人,湖州李公垂,沒有印象啊?湖州又姓李,難道是?」
呂溫趕快出門迎接,來人真是他幼年好友李紳字公垂。原來呂溫之祖父呂延之曾任浙東道節度使,呂溫少時跟隨其祖父曾在浙東住過三年,並曾在湖州和李紳一同蒙學,算得上竹馬之交。
李紳的父親李晤當時任烏程縣令,烏程乃是湖州所屬之縣。呂溫的祖父是李紳父親的上司的上司。所以,李紳對呂溫極為恭敬友好,二人少時便一齊嬉戲玩耍。後來呂溫的祖父呂延之卒於任上,他就跟著父親呂渭前往長安了。
李紳此次是進京趕考,舉目無親,幸好少時與呂溫關係不錯。多方打聽之下才他得知呂府的位置,所以特意拜訪。
呂溫在門口迎接李紳道:「可是湖州李二十?」
李紳涕泗橫流道:「正是小弟。」李紳沒想到呂溫還記少時一直跟在其身後的小跟班。
呂溫忙拉著李紳的手往院內走:「李賢弟快快進來,府上敘話。」
二人來到正廳后,呂溫給李紳介紹了齊世叔、呂恭,李紳一一見禮。
李紳道:「小弟自湖州進京趕考,一入長安便特來拜訪兄長,不想兄長府上已有貴客,真是叨擾。」
呂溫回道:「你我兄弟已有十數年沒見,今日竟有幸再見,實乃一大幸事。」
細心的李紳觀察到呂溫一身素服便問:「呂世伯竟已故去,小弟未曾憑弔,實在相憾。」
齊員外道:「呂兄三知貢舉,不負奸臣,鞠躬盡瘁。家兄未能為其討得謚號,實在無言面對。」
呂溫道:「先父為宦官所污,幸得齊相全力相救,方能脫困,任職一方。來日小侄必會登門致謝。」
眾人聊過許久后,呂溫贊道:「賢弟少時文采斐然,如今應試科舉,可有佳作?」李紳就拿出了昔日所作的兩首《憫農》,請眾人賞評。
呂溫一看此詩,頓時驚嘆於昔日好友的才學,對一旁的齊世叔和他弟弟呂恭讚歎道:「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
他們看過後也讚歎連連,齊員外也道:「趙國公後繼有人,李賢侄來日必為卿相啊。」
李紳立刻謙虛道:「齊世叔謬讚了,我尚且白丁一個,還望齊世叔多多提攜。」
原來,李紳的曾祖父名曰李敬玄,曾是高宗侍讀,擔任宰相十年之久。
這位齊員外雖不是什麼有名之人,但他哥哥卻是當朝宰相齊抗,極為出名。齊抗與呂家關係極好。上任之初就回護呂渭,讓其為任一方,。
李寧見到《憫農》的作者本人,自是十分高興。東海樓內李寧和呂溫、李紳、李振、紀逸相談甚歡,都喝了很多酒。
李紳道:「我初到長安,人生地疏,所識之人不多,幸得諸位盛情款待!」
李寧打了一個酒嗝對李紳道:「李兄放心,我李紀書鋪必會全力助你揚名,一舉登科!」
呂溫野道:「賢弟憫農之詩振聾發聵,必能流傳百世。今科定能高中!」
李紳道:「諸位之恩情,我李某紳銘記於心,來日必當厚報!」
李振道:「李兄嚴重了,我等即為朋友,定會相助與你,不求回報。」
李寧紅著臉問李紳道:「李兄何年生人?」
李紳也眯著眼不假思索道:「大曆七年。」
一旁的呂溫聽聞也道:「我也生於大曆七年,長於李兄三月,嘿嘿,嘿嘿!」
李寧聽到他們的回答后道:「都是大曆七年,白居易白樂天你知道吧,他也生於大曆七年,劉禹錫劉夢得還是生於大曆七年。哈哈···哈哈!這年倒是出了不少才子。」
李寧昏昏沉沉道:「他們都已進士及第,李兄不必擔心。白居易你知道吧,去年正是我李紀書鋪大力宣揚,他才一舉高中。今年我稍加傳播,李兄就能進士及第。哈哈···哈哈」
次日晚上,李紀書鋪就印製李紳的這兩首《憫農》開始發售,當初怎樣打造白居易,現在就怎樣包裝李紳。呂溫尚在孝期,一切宴會雅集都有李寧的李紀書鋪操辦。
李寧聯合李珩、李振、紀逸在城南舉辦重九登高詩會,邀請鄭巨源、鄭俞、鄭方、崔玄亮、崔弘禮、崔郾、崔護、李翱、李紳、徐晦、許稷,當然也邀請了白居易、元稹。最些人大多已經進士及第,只有李紳、徐晦、許稷、元稹沒有考中進士。此次宴會的目的不言而喻,是幫沒有中考中進士的李紳、元稹等人揚名的。
但元稹得知所邀之人後,直接嚇得不敢來了。
李寧所請的鄭巨源、鄭俞、鄭方都是滎陽鄭氏之人,鄭巨源是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狀元),禮部侍郎鄭珣瑜之侄。鄭方更是今年的進士郎,其兄鄭元乃河中行軍司馬,是河中節度使杜確的親信。崔玄亮、崔郾、翠護等人都是博陵崔氏之人,崔護還是崔鶯鶯的堂兄。
此等陣容太過強大,一不小心元稹就能露餡,所以他只好稱病不出。
李寧快把李紀書鋪當成經濟公司來運作了,李紳、徐晦等趕考士子經過李寧的宣傳很快名動長安。
但並不是宣傳過,有了名氣就能考中進士的,還要看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李紳出名不久后,唐朝和吐蕃的戰爭逐漸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杜佑、賈耽等人又先後獻上巨書偉籍。
朝廷一派欣欣向榮之下,李紳的《憫農》詩就顯得極不合時宜了。「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等極具批犯之詞,觸犯了當權的利益。
所以,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李紳自然無緣進士。而徐晦、許稷沒有什麼過激的言論,都考中了進士。徐晦還是權德輿幫下的狀頭,高中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