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兵進大西南
北五省道路修築已經接近尾聲,朱由檢將修築水泥大道的事,完全交給交通部長李長庚,他只是囑咐李長庚,勘測北京經濟南至南京、成都至鳳翔的路線,在適當的時候,這兩條路線都是要修築水泥大道的。△頂點小說,
朱由檢現在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北五省的義務教育上,這在大明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他必須親自主管,況且,據稅務部統計,去年全年的財政收入,達到創記錄的兩千五百萬兩,比前年增加三成。
賦稅增加,朱由檢有了推行義務教育的本錢。
增加的賦稅,主要是因為北五省農業稅的足額徵收和開徵工商稅,特別是陝西省與山東省,在全國的位次急劇上升。
取之於民,自然要用之於民。
既然增加的賦稅主要來自北五省,那北五省就要收益,雖然這種收益,現在差不多只有朱由檢一人才能明白它的真正意義。
剛剛過了元宵節,朱由檢就微服私訪,他沿著保定、真定、順德、大名、廣平的方向,一路向南,他準備沿途視察,順便去河南看看,考量這條水泥大道,如何越過黃河,與河南省的水泥大道對接。
朱由檢剛剛到達大名,一直跟隨在身邊的柳林就趕來報告:「陛下,京師密保,西南發生大事。」
「西南?西南能有什麼大事?難道四川的土人又有暴亂的傾向,沐王府壓不住?」大明正是內部發展的關鍵時期,朱由檢不想節外生枝。
「陛下,不是四川,是朵甘都司和烏斯藏都司,那裡發生了暴亂,起初規模並不大,當地的偵訊們就沒有及時回報,但暴亂愈演愈烈,幾乎涉及朵甘都司的東部、南部和整個烏斯藏全境,現在暴亂已經衍化為對當地漢人的搶劫與屠殺。」
「娘希匹,這些藏人,還翻了天不成,」朱由檢大怒,他少見地罵娘了,「走,立即回京。」
回到京師,朱由檢根據王美玉在嶺北省時,對蒙古各部的分析,加上朵甘、烏斯藏當地偵訊傳回的訊息,結合自己的後世經驗,終於對這場暴亂的起源與影響,有了完整的認識。
居於漠西的瓦剌蒙古,在急劇衰落之後,已經分化成幾個較大的部落,主要有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
由於生活在阿爾泰山以西、夷播海(今巴爾喀什湖)以東的準噶爾部過於強大,土爾扈特部被迫西遷至伏爾加河,而原來生活在夷播海一帶的和碩特部,逐漸南遷,雜聚於朵甘都司、烏斯藏都司,他們信奉藏傳佛教,和當地的藏人逐漸融為一體。
和碩特部人口不多,整個部落還不到十萬,但他們已經影響和誘惑了一盤散沙般的藏人,加上大明在當地沒有駐軍,朝廷逐漸放棄了這塊交通極為不便的土地,默認了蒙人對朵甘、烏斯藏的宗主權。
但朱由檢登基之後,已經向兩地派去了大量的偵訊,他一直在尋找機會,現在,機會終於來了。
從後世的歷史中,朱由檢隱約知道一點,這場暴亂最後演變成小規模的武裝叛亂,一直延續到崇禎十一年,三線作戰(另外兩線是遼東的建奴、陝西的農民起義軍),終於耗盡了大明的國力。
雖然這兩地武裝叛亂的規模,遠遠比不上遼東和陝西,但後來叛亂蔓延到四川、雲南,為張獻忠入川客觀上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朱由檢立刻召開臨時小型朝會,商討朵甘與烏斯藏暴亂的事,參加會議的只有三院十部的長官和賦閑在京的第一軍軍長袁崇煥。
「臣啟陛下,北伐剛剛結束,大明需要修生養息,朵甘與烏斯藏沒有多少漢人,再說,放著大好的中原不要,誰讓他們跑到遙遠的烏斯藏?」教育部長孔貞運率先發言,作為孔聖人的地六十三代孫,他現在關心的是在北五省普及聖人的教化,最怕朱由檢節外生枝,讓這次普及聖人之言的活動,夭折流產。
「孔大人此話差矣,漢人少,難道不是漢人?他們為大明開疆守土,理應得到朝廷的保護,況且,朵甘與烏斯藏,原本就是大明的國土,焉能任異族橫行?」袁崇煥早在陝西的時候,就跟隨在朱由檢的身邊,對朱由檢的治軍、治國思想,那是十分的了解,他知道朱由檢召開朝會只是個樣子,對於異族,年輕的皇帝絕不會手軟,連北海省、嶺北省這麼遙遠的地方,他都不放過,難道會放棄這塊曾經的熟土?再說,要是不打仗,那要軍人幹什麼?這位教育部長,原來的國子監祭酒,怕是昨晚酒喝多了還沒醒。
「從京師調兵,勞民傷財,遠遠大於叛亂造成的損失,袁崇煥,你簡直是窮兵黷武,如此兒戲,大明的國力必將消耗在爾等之手。」孔貞運吹鬍子瞪眼,手指著袁崇煥,一點夫子的形象都不顧。
「孔大人此話,似有不實,上次北伐,不但收回大批故土,還凈賺糧食一百六十多萬石,白銀兩三千萬兩,難道孔大人忘了,沒有這些銀兩,北五省哪有銀子普及聖人之言?」如果說朝廷中有最了解朱由檢的人,那這個人非李春燁莫屬,他知道朱由檢一定會出兵,但他支持出兵的同時,又不想得罪政務院的人,所以話說得輕描淡寫。
「你……」孔貞運說不出話來,想到以前的北伐,都是耗費錢糧,只有這次朱由檢北伐,賺得盆滿缽盈,就是在北五省推行義務教育,也是在朱由檢的雷厲風行下才得以實現的,以前有哪個皇帝,會想著在全國推行聖人之言?
「朵甘與烏斯藏都是苦寒之地,地勢又高,漢人在那兒生活,實在不便,不如將當地的漢人遷回,朝廷也算對他們有了交代,如果沒有土地,可以將他們放到關外。」司法院長喬允升的話,客觀上是對孔貞運的聲援。
「喬大人的話,下官不敢苟同,」曹文詔出言反擊:「比如自己的孩子,聰明靈動的父母當然喜歡,難道缺胳膊少腿的,或者有點呆傻的,父母就會棄之街頭?朵甘、烏斯藏雖然苦寒,一樣是大明的領土,豈能棄之不顧?」
「陛下,朵甘、烏斯藏地勢太高,漢軍出征,多有不便,強大如唐,也是難以征服當時的吐蕃,如果勞師遠征而不勝,必然折損陛下的威望。」王永光已經知道朱由檢的厲害,上次反對改革,群臣爭吵了一天,嗓子啞了,肚子癟了,還是未能阻止朱由檢,這次說話,就溫和多了。
黃立極出班奏道:「朵甘、烏斯藏地勢高不假,開國之初,那裡就是大明的國土,怎麼現在反而不適應了?大唐雖然沒有徹底戰勝當時的吐蕃,但大唐至少有進軍的勇氣,朵甘、烏斯藏當地有漢人,說明漢人也能適應當地的地勢,據為臣了解,當地有大明的偵訊,他們怎麼就能輕鬆適應當地的地勢?」
「但是,要平息兩地的暴亂,不一定要調動軍隊,戰爭不是兒戲,一旦開啟,就難以按照個人的意願停下來。」已經緩過勁的孔貞運還是反對,但他已經沒有了開始時的銳氣,「如果派出招撫使,也許不戰就可以屈人之兵。」
「孔愛卿,那朕派你為招撫使,給你一月的時間,務必解決兩地的暴亂,還漢人百姓朗朗乾坤。」朱由檢最不耐煩的就是這些迂腐的聖人之徒,青藏高原是大明多條河流的發源地,長江、黃河的源頭也在此,沒有了源頭,長江、黃河還能算是漢民族的母親河嗎?
儒生只讀聖賢之書,卻不了解國情,不了解世界,誤國不是他們的錯,但擁有後世經歷的朱由檢,如果聽從了誤國的建議,那他都不能原諒自己了。
朱由檢知道自己,雖是大明的皇帝,但只是通過戰爭建立了初步的軍威,但於朝政,還沒有多少威望,一旦讓大臣們看輕了自己,以後施政,就會有人給自己使絆子,為勸諫而勸諫,以苦勸、死諫為榮。
「陛下……」孔貞運一臉憤懣,他實在說不下去了,只好獃望著朱由檢。
「孔大人,聖人之言,只能教化懂得聖人之道的人,而化外之民,不識漢字,自然談不上聖人之言,跟他們談話,自然要用不同的方式,」朱由檢收回鄙視孔貞運的目光,灑向群臣:「依朕看,出兵與否的問題,就不用討論了,下面就討論如何用兵吧,這是國防院的事,國防院的幾位,要多拿些主張。」
李春燁再次出班:「回陛下,雲南、廣東的軍隊,已經整編結束,特別是雲南的軍隊,那裡也是高原地區,士兵可能更加適應朵甘、烏斯藏的高原氣候,如果用兵,不必調動京師的軍對。」
「李愛卿,這兩地的軍隊,究竟整頓得怎麼樣?」朱由檢原本讓李春燁整編雲南、廣東的軍隊,是為了緬甸,那裡的氣候濕熱,北方人恐怕難以適應,沒想到先在朵甘、烏斯藏用上了。
「回陛下,雲南整編了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三個軍,其中十九軍的軍長,是沐王府的王爺沐啟元,廣東整編了第十七、第二十二、第二十三三個軍,這六個軍已經全部配發了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