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駿馬揚蹄山海關
「陛下,來自廣東的奏章。」自從魏忠賢辭官后,張彝憲就成了司禮秉筆首監,代替魏忠賢,替朱由檢掌管玉璽,傳送大臣們的奏章。張彝憲為人不像魏忠賢那樣會揣摩聖意,也不像徐應元那樣八面玲瓏,兒時忠厚得近乎木訥,惟其如此,朱由檢才放心地將玉璽讓他掌管。
朱由檢暫時撤銷內閣,在他的改革中少了一份阻力,但沒有內閣批閱奏章,朱由檢必須親自批閱。
不過朱由檢將奏章進行分類,根據奏章的具體內容,由六部尚書們分別處理,他們只有遇到不能解決或者不能決定的事,才會將奏章送給朱由檢。
「彝憲,什麼事?尚書們不能處理嗎?」
「陛下,尚書們說,他們做不了主,希望陛下明示。」張彝憲將一沓奏章遞給朱由檢。
奏章一共有兩封。
一封是兩廣總督的奏章。兵部命令在廣州組建南海艦隊,但大明的海軍已經頹廢多年,南方已經沒有能出海的船隻,也沒有會訓練海軍的人才。
另一封是廣東巡撫的奏章。南直隸人徐光啟,在廣州私開學館,招收童生,學習洋@,文,推廣天主教。
「徐光啟?」朱由檢默默念叨著,這可是大明最著名的科學家、數學家、軍事家、農學家和水利專家,不但翻譯了西方的數學論著《幾何原本》,還引進了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自己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人,如果不是廣東巡撫的奏章,自己竟然將他完全忘記了。
「彝憲,立即回乾清宮。」朱由檢已經沒有了玩邂逅的興緻,他快步在前,回到乾清宮。
朱由檢獨自在上書房來回踱步。
南海艦隊的事不難解決,沒有船隻,可以製造,讓李春燁將製造大寶船的圖紙找出來,也可以從沿海的商人手中購買;沒有熟悉海軍的官員,可以讓登州的北海艦隊適當支持,登州的海軍已經秘密組建了兩年半,應該有一些富餘的人才。
關鍵是徐光啟。
大明剛剛開始羽化,像徐光啟這樣的科技人才太寶貴了,怎麼才能將他身上的能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讓大明擁有千千萬萬個徐光啟……
學校。
朱由檢猛然一悟。
這是大批量培養人才最快捷的方式。
朱由檢迅速在腦中盤算著,內閣已經撤銷,六部已經擺平,問題是興辦學校所需要的條件。
首先是教員。徐光啟在廣州私開學館,應該有一批教員,還可以從各地的傳教士中聘請一批,再從國內網羅一批像徐光啟那樣的孤獨的科技愛好者。
其次是場地。現在從零開始修建一所學校,時間太久,不如直接購買一所寬闊的房子,適當改造,作為學校,萬一不行,還可以將宮中閑置的殿堂拿出來,特別是後宮,現在東西六宮都是閑置的。
再次是教材。上課需要專用的教材,這些必須交給徐光啟這樣對科技有一定認識的人,必要的時候,朱由檢準備親自參加對教材的審定。
最後是學員。大明有大量的落第秀才和不得志的舉人,讓他們進學校學習,不僅可以促進大明科技的發展,也能為他們找到一條謀生的道路。不過,朱由檢考慮到年齡大的人思想比較僵化,難以接受新鮮事物,暫時將學員的年齡定在二十五歲以下。
朱由檢在紙上寫寫畫畫,終於敲定了各種草案。本來興辦學校這種是,交給禮部或者國子監更合適,但現在李春燁對朱由檢最為了解,也最為理解,所以朱由檢準備交給兵部,其它各部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全力支持,特別是戶部的資金支持。
最後,朱由檢命令柳林給廣東飛鴿傳書兩封。
一封給徐光啟。
朱由檢主張徐光啟,帶上他的家眷、書籍、人才,甚至是願意來京學生的學生,由廣東巡撫提供車馬,立即來京,朱由檢保證為徐光啟提供最好的辦學條件。
另一封給廣東巡撫。
朱由檢命令他為徐光啟安排最好的車馬盤資,如果徐光啟有個三長兩短,或者不願來京,那他這個廣東巡撫也可以致士歸田了。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二月,徐光啟一行終於來到京師。
朱由檢兌現了承諾,他為徐光啟提供了一切便利的條件,工部在京師的東北角,給徐光啟找到一所極位龐大的閑置府邸,讓徐光啟組建大明科學院。
幾乎與此同時,新編第七軍、第八軍整編結束。
四月,新編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皇家第一軍、皇家第二軍整編結束,全面進行實戰演習。
五月,新編第四軍、第五軍、第六軍整編結束。
至此,京師軍全部整編結束,三十餘萬軍隊,整編成十個軍,其中皇家第一軍、皇家第二軍是朱由檢的親軍,只受朱由檢節制。
六月底,大明科學院正式開始招生,徐光啟擔任大明科學院的第一任院長。
根據朱由檢的意見,科學院設數學班、地理班、化學班、物理班、生物班、醫藥衛生班等。
學製為一年制和兩年制。
在朱由檢的設想中,一年制速成班,主要是培養科學方面的教師,將來北五省都會設立科技學院,速成班的畢業生將主要成為這些科技學院的教員。
兩年制深化班才是培養真正科技人才的,這些畢業生不會出去做官,而是留在科學院進行研究工作,或者進入工廠、火器局研發院,或者進入朱由檢的私人企業。
為了擴大科學院的影響,改變士林對科學的認識,吸引更多的教員學員,朱由檢決定,在適當的時候,將親自為科學院授課。
七月二日,新編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即將離開京師,開赴山海關,接替山海關總兵馬世龍。新軍到達山海關后,馬世龍的十萬遼東軍將撤回京師,進行整編。
朱由檢明確表示,第二軍、第三軍都接受第一軍軍長袁崇煥的節制,到達山海關之後,三個軍還將接受孫承宗的總督。
朱由檢親自到東直門為袁崇煥送行。
「袁將軍,新軍與火器的戰鬥力,都沒有接受過戰場的檢驗,千萬不要為了軍功而冒進。」
「陛下,臣明白。臣會先以小股軍隊試探,待熟悉和適應了建奴之後,在逐步收復寧遠、錦州、廣寧。」袁崇煥的心,早就飛到山海關了。
朱由檢掃視了一眼整裝待發的士兵,「崇煥,能不能收復這些城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士兵得到戰火的鍛煉,只要有了一支強軍,遼東,遲早是要回到大明的。」
「是,陛下。」袁崇煥的目光隨著士兵的隊列,逐漸移向北方。
「哈哈,朕要再啰嗦,袁將軍都覺得煩了吧?好了,出發吧!」
「臣不敢。」袁崇煥急忙對傳令兵說:「起兵。」
前軍急速賓士,馬蹄聲暴雨般落在水泥路面上,發出沉悶的響聲。
十萬軍隊的數量太過龐大,第二軍延遲半日,到午後才出發,而第三軍,則要等到明天卯時才會離開京師。
七月四日,袁崇煥來到山海關。
山海關的南面遠不如北面險要,但也是非常厚重,高大的城牆聳立雲天,左邊的群山在落日的餘暉里,顯示出一道道巍峨的清影,時下正是東風,袁崇煥揉了一下鼻子,彷彿嗅到渤海灣海面上吹來的海腥味。
他心潮澎湃,揚蹄在山海關前奔跑了數圈,遼東,我袁崇煥回來了;建奴,我袁崇煥再不是昔日那個只能收縮在城內的烏龜將軍。
守門官查驗了文書之後,放袁崇煥入關,但他的士兵只能在關前紮營,山海關內根本容不下他的三萬軍隊。
孫承宗親自置酒,為袁崇煥接風,順便也給馬世龍送行。
「崇煥,陛下說,讓老夫鎮守山海關兩年,現在一年未到,怎麼你的新軍就來了?難道陛下信不過老夫?」袁崇煥是孫承宗一手栽培起來的後輩,是他的嫡系親信,在袁崇煥面前,孫承宗也不客套。
袁崇煥向孫承宗抱拳行禮:「大人,末將只是接替馬總兵,陛下讓馬總兵帶著士兵回京整頓,大人依然是薊遼總督,末將等也是受大人的節制。」
「哈哈,老夫還道陛下擔心我這把老骨頭誤了軍國大事。哈哈,哈哈,喝酒。」
「袁將軍,我看到你的部下全部是火器,只有腰間掛著短刀……」馬世龍認為,和建奴作戰,肉搏是最基本的本領,而短刀在肉搏中不佔優勢。
「馬總兵,我的部下不會和建奴肉搏,不知道馬總兵注意到沒有,我的部下根本沒有鎧甲。」
「崇煥……不和建奴肉搏,那你們來山海關做什麼?」孫承宗也是不解,難道光聽新軍的名頭,就能嚇退建奴、收復遼東?
袁崇煥再次行禮:「大人,我的士兵都使用新式火器,叫畢氏燧發槍,射程超過百步-——根本不需要和建奴肉搏。」
「百步?那不是超過建奴弓箭的射程?」馬世龍的眼睛瞪得比手中的酒樽還大。
孫承宗眯上眼睛,細細打量袁崇煥:「崇煥,你是說,你的士兵能打到建奴,而建奴的弓箭卻傷不了你們?」
「正是如此。」
「難怪陛下說,只要老夫鎮守山海關兩年,原來陛下早有準備。」孫承宗也是抱拳,但他不是向袁崇煥行禮,而是側身向著南方,給朱由檢行禮。
「袁將軍,新式火器真有這麼神奇?」馬世龍哪裡肯信,大明最精銳的火器都在遼東,最好的三眼銃,射程也只有三十步,根本比不上建奴弓箭的射程。
「今日天氣已晚,明天,我讓士兵們當眾演示下。」袁崇煥暗暗發笑,別說是你,當初我也不相信。
「老夫也要看看。」孫承宗也是半信半疑,除非親眼看到,否則,他也是不相信。
(ps:多謝書友46的一日一賞,多謝遊俠辰源、沉中俠、步鈞的紅票支持。後面三十章,將是寧錦一線的對決,真正的戰爭和歷史,以後也是以戰爭和歷史人物為主,為大明復興所做的準備工作,基本結束了,期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