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病,要療愈(5)
第三,這種急功近利也讓你變得越來越懶惰,不願意花很長時間去做某一件事,所以市面上各種「強化班」「衝刺班」「速成班」「快速提高」等各種學習培訓與教材會越來越火,但這只是販賣幻覺而已,你會在這條功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窄。事實上沒有哪一種學習是速成的,沒有哪一樣收穫不需要長久的付出。
最後,因為不愛實踐,過分依賴於他人告訴自己這個有沒有用,那個有沒有用,你會變得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比什麼都重要,它能夠幫助你看清事物的本質,擁有自己的想法,你才不會被他人忽悠,才不會人云亦云。當你擁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對人對事有自己獨立的判斷時,就不會因為外界的傳媒導向而患得患失,失去自己,它是一個人在世上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持。
蔡康永說:「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一再在灰暗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禁得起反覆追求。」對這句話我深表認同,也堅信人生並不是單單拿來用的,許多我們以為沒用的東西卻是美好的珍寶。我希望你以後不要再問,這有什麼用?那有什麼用?問之前自己去實踐一番,到底於你有用沒用你才能知曉。只有願意不停嘗試的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充滿活力,別樣精彩與豐富。
沒得選擇和選擇困難
我沒得選擇,我是被逼的
我有一個女友人長得漂亮又收入頗豐,前段時間遭遇男友劈腿,失戀了,很痛苦。更令她氣憤的是前男友找了一個長相、身材、工作等各方面看起來都不如她的姑娘。雖然她和前男友已經老死不相往來,斷絕了關係,但是她卻是余恨綿綿無絕期啊。每次打電話或者約會她總是要和我哭訴,痛罵負心漢,還問我各種各樣的問題:他為什麼離開我啊?我哪裡不好啊?我做錯什麼了嗎?那個女人有什麼好的呀?因為知道失戀的人很痛苦,所以每次我都很有耐心地安慰她,陪伴她,和她一起分析前因後果。
後來我發現,經常是我還沒分析原因,她自己就先搶白了,在那邊自問自答,絮絮叨叨,沒完沒了。往往這次安慰結束之後,下一次又跟復讀機一樣循環播放,把他們交往過程中的大小事情又從頭講一遍,一會自責,一會怨恨對方,她自己一次又一次充當悲劇女主角。我發現自己的安慰不僅於事無補,她還越來越悲苦,我擁有這麼強大正能量的人也感身心疲憊。後來,看到她的來電,我感覺就跟鬼來電一樣,一點都不想再接她的電話。最近一次約會,我又聽復讀機重播悲劇故事,忍不住咆哮:「你到底要幹什麼?一直當受害者,有意思嗎?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再來找我吧!我不會再浪費時間安慰你了!」
她怔住了,然後非常委屈:「什麼叫我想要什麼啊,我是被逼的,完全被動的。我真的沒得選擇,你以為我想這樣嗎?」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受害者思維?我們很容易陷入這樣的思維之中,覺得自己沒得選擇,無法做決定,一切都是被逼的,我們的境遇是無法由自己做主的。一旦被這樣的思維捆綁,你就變得盲目,根本看不清自身處境,在同一個問題上不停兜圈子,重複痛苦,無法決斷。我承認我經常就有這種「受害者」情結。
有一段時間為了攢錢去西藏,我執行了一個「開源節流」的計劃。「節流」當然是省錢,「開源」則是找一份兼職。我把想找兼職的想法告訴自己一個朋友,恰好他的朋友辦了一個幼教中心,正需要老師。通過面試和為期一個月的培訓,我正式成為幼教中心的思維數學老師。每個周末,我都要趕場子一樣去給孩子們上課,這家上完匆匆趕去下一家,連喝水、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工作很辛苦。
那一年冬天非常寒冷,上完一節課後,我在公交車站等車,趕去另一個區給另一個孩子上課,可是我站在冷風中等了半個小時都等不到那輛公交車,我全身凍得僵硬,男孩的母親又打電話過來催促,我感到非常地絕望。於是哭了,為什麼我要去上課?為什麼我要遭受這樣的痛苦?我真是沒有辦法,我是被逼的。因為這一次的遭遇我開始不願意去上課,每次上課之前都很痛苦,糾結,苦苦掙扎一番。有一天去上課的路上遇到大雨,我這種受害者情緒又開始翻湧。為什麼我這麼悲催,我沒得選擇,開始怨恨起這份工作。我站在路邊便利店的屋檐下,開始思考:你是為了去西藏而選擇這份工作的。如果你不想,隨時可以放棄。你並不是沒得選擇,被逼無奈。一切都有選擇,除了生死。想通這一點后,我開始心平氣和地去上課。
有的人會抱怨,我是個房奴,我每個月要還房貸,沒有辦法。其實,當他實在不願意背負房貸的時候,可以選擇放棄房子;有的人抱怨,我討厭這個工作,但是我沒辦法,還要繼續做,其實當他真的厭惡這份工作到無法忍受時,他可以停下來;有的人會抱怨沒有錢的父母,你看我多苦,多慘啊,都是因為我沒有出生在有錢人的家裡,這看起來是個沒法選擇的事實,但是你依然可以選擇,選擇看待這件事情的態度,是選擇負面的態度:我家裡窮,所以我只能這樣自暴自棄,繼續受窮,還是選擇正面的態度:因為我家裡窮,所以我更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奮鬥,我的父母養育我不容易,所以我更要對他們感恩,努力成為他們的驕傲?
其實,你一直都有選擇,你選擇工作,選擇伴侶,選擇自己要過的人生。人生每一刻都可以選擇,你就是自己人生大船的掌舵者,你隨時都可以出發,隨時可以轉向,隨時可以回港,隨時可以停泊,一切都聽憑你的選擇。
我們並不是沒得選擇,而是每一刻都可以選擇,但是我們卻故意不做選擇,用「沒得選擇」作為自己不選擇的借口。任何人的內心都害怕做選擇,因為選擇意味著另一种放棄。你做選擇的時候伴隨著放棄某個人,放棄某種慾望,或者放棄某件工作或者某種舒適的環境,總之是與自身原本熟悉適應的東西分離,同時要開啟全新未知的一種生活。分離會造成痛苦,未知會造成恐懼,沒有人喜歡痛苦和恐懼,為了不與痛苦和恐懼正面交鋒,人們逃避選擇。世界上有這樣一類人,因為害怕痛苦,害怕承擔責任,所以逃避選擇,以為不做選擇問題就會自行消失,可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不勇敢地做出選擇,問題就一直存在,永遠不會消失。不早做選擇,問題就不能早一點解決,如果一直拖延下去,直到後來不得不做選擇的時候,後果往往很慘重。
我們喜歡用「沒得選擇」這個受害者角色包裝自己,還因為我們一旦做出選擇,就必須為選擇負責。不選擇,就可以不必負責。為了逃避責任,我們寧願習慣於安全地受苦受困,也不願冒險地做出選擇。選擇需要勇氣,選擇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與獨立有關。不敢做出選擇的人,是害怕自己承擔不起做出選擇之後的後果,其實就是無法承擔自我的責任。另一種不敢自己做出選擇而把選擇權交由別人的人,一是因為自己懶惰,懶得去做選擇;二是一旦將來有什麼不好的後果,他就可以說,反正不是我自己選的,是別人幫我選的,可以怪罪到別人身上,推脫自己的責任。
我選擇我痛苦
與那些「沒得選擇」的人相反的是另一些面對選擇卻有「選擇困難」的人。
有一次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收聽一個電台節目,女主持人講了自己「選擇困難」的一件小事:為了選擇一個綠色還是藍色的被單,她在商場里痛苦糾結了整整一下午,直到夜色降臨,她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渾身虛脫,最後把兩種顏色的被單都買回了家。
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倍感欣慰,原來我並不孤獨。後來又看了劉青雲主演的電影《購物狂》,劇中他是個患有選擇困難症的醫生,面對貨架、面對菜單用完排除法、做過辯證法,痛苦了大半天都做不出任何決定。我再一次感嘆道: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長期以來,我不喜歡逛街的重要原因是我有選擇困難症,儘管我也愛打扮,但是選購商品確實挺讓我頭疼的。我和朋友逛街時,我會盡量把好幾個商場的各個角落都逛一遍,生怕錯過了想象中的精品,然後選擇幾家自己覺得不錯的商店再慢慢挑選。可是當遇到兩件衣服、兩雙鞋子、兩個包包都喜歡的情況,我就痛苦不堪。不同的款式、不同的顏色、不同的感覺該選擇哪一樣好呢?羅列每一樣東西的優缺點,比拼價格,弄得自己疲憊不堪后我還是沒法確定更喜歡哪一個。最後當朋友實在不耐煩,我自己也受不了,被痛苦折磨漸失理智的情況下我才做出以下幾種選擇:(一)兩樣都要。(二)兩樣都不要。(三)閉上眼睛胡亂選擇一個。有的時候我還會用扔硬幣的方式做選擇,是不是很可笑?我買過兩雙顏色一樣款式不同的鞋,買過兩條款式一樣顏色不同的裙子,以及兩支不同香味,一樣價格的唇膏,等等。還有一種狀態也經常出現在我身上,即便在漫長的糾結之後我做出了選擇,可是過一段時間,我也總會覺得自己當初的選擇是錯誤的,總覺得現在的這個沒有原來放棄的那一個好。選擇困難症讓我在選擇時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同時內心感覺挫敗、疲憊和痛苦。後來,我決定減少購物。遠離選擇,遠離痛苦。這不僅讓我沒了痛苦,同時也節省了不少錢。遠離需要做選擇的事物,這聽起來是個很不錯的方法,但並不沒有真正地解決問題,這是治標不治本,生活畢竟由無數個選擇構成,我終須面對選擇。
生活中有兩種人:一種人看到的世界非黑即白、愛憎分明、選擇明確;而另一種人是過渡的灰色,沒有界限、模稜兩可。顯然前者是不容易患有選擇困難症的,後者則更容易出現糾結矛盾情緒,患上選擇困難症。我就屬於後者。
如果當需要對一件事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會猶豫不決,瞻前顧後,遲遲無法作出最後的決定;如果當你面臨選擇的時候,也感到痛苦煎熬,甚至產生極端的恐懼感;如果每一次做選擇都會花費你大量的時間、精力,大到是否接受一份新工作,小到買一雙什麼顏色的襪子都令你對選擇感到苦惱不堪,備受折磨,那麼你極有可能和我一樣患有選擇困難症。
選擇困難症也稱選擇恐懼症。百度百科這樣解釋:「患上這種病的人面對選擇時會異常艱難,無法正常作出自己滿意的選擇,在幾個選擇中必須做出決定的時候很恐慌,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最後還是無法選擇,導致對於選擇產生某程度上的恐懼。」
患有選擇困難症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完美主義心理。追求完美的人很容易患上選擇恐懼症,他們往往對自己比較苛刻,要求自己必須做一個單選,同時希望抱著巨大的期望,要求這唯一的選擇必須是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選擇。追求完美是我患上選擇困難症的主要原因。我總是希望能夠做出最好的選擇,往往把一次選擇看得太重要,賦予選擇太多意義,這種完美主義不僅導致選擇困難症同時也引發拖延症,或者說選擇困難症中有拖延症的成分。
2.害怕承擔責任。一旦做出選擇就要對選擇負責,有些選擇甚至會影響人生軌跡,對未來有重大意義,影響人生幸福。比如,面對兩個同樣愛自己的人,或者是同樣優秀的公司的時候,因為責任重大,更令人感到焦慮,更加選擇困難。就像電影《購物狂》中患有選擇恐懼症的醫生因為不知如何選擇自己愛的人和一群保安打起架來,令人啼笑皆非。
3.心智不健全,缺乏獨立自主。我常常在網路上看到各種關於選擇求助的帖子:廣大的網友,這兩家餐廳哪一家更好?這兩個牌子哪一個更好?這兩份工作哪一份更好?甚至面對兩個追求者,他們也會讓虛擬世界中的陌生人幫忙自己做選擇。作為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師長的長期呵護下成長,所有的選擇都是家長、老師替他們決定的,他們自己很少做主。長此以往,他們心智發展並不健全,缺乏獨立自立意識,不自信,害怕失敗,依賴於他人做選擇。
4.可供選擇的東西太豐富。如果你在餐廳吃飯,菜單上只有一道菜,我想你不會選擇困難。當經濟不斷發展,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擁有大量可供選擇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差別卻越來越小時,客觀是人們選擇困難的原因。
這幾個原因中中間兩項與「沒得選擇」的原因是一樣的。看來「沒得選擇」和「選擇困難」都有關獨立和責任。如果你也有「沒得選擇」或者「選擇困難」,那我想先告訴你:別怕,你並不孤單,我與你做伴。接著我們一起思考如何消除「沒得選擇」和「選擇困難」兩種心理病症。我想只有根據以上幾點原因,來進行改變和成長,嚴重的還可以通過心理醫生的幫助獲得問題的解決。
當我們真正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自信、獨立、成熟,敢於承擔起自己人生的全部責任,能夠承認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完美,能夠承認和接受自己與外部自己的不完美。同時理解透徹這一點:人生是你自己的,一切都有得選擇,但並不存在所謂完全正確的選擇。我們所能做得最正確的選擇就是選擇一種活在當下的態度,認可自己的選擇是當下能夠做出的最好選擇,只有到那時,我們將不再為選擇而苦惱。
真的是這樣嗎?
有一周末,我在商場的廁所排隊,大家都懂的,中國的女廁所門前無時無刻不是排成一條長龍。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明有五個衛生間,可是大家好像都只在一個衛生間門前排隊。出於好奇,我從隊伍中走出來,去推另一個衛生間的門,驚喜的是:哇,裡面沒有人!對於一個一直忍耐自己生理需求的人來說,那一刻簡直堪比中了百萬大獎啊。後面排隊的人,因為看到我不用排隊就上了廁所的舉動,紛紛去推其他衛生間的門,它們裡面也是空的。
這件小事還是給我很大的觸動。為什麼五個衛生間卻只有一個被人們使用,是因為大家都在那一個位置前排隊,因此,其他的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另外四間不能用或者正在被人使用。所以,所有的人都跟著排一個隊嗎?其實,很多我們理所當然認為的東西並不是正確的,就像衛生間里的門,只是虛掩著,只要你敢於上前推一下,你就能打開了它,發現它是空的。我常常告誡自己,不要被自己思維中的框框束縛住,不要被社會中許多並不正確的觀念所捆綁。人,是觀念的產物,無論是怎樣的觀念,在接受它之前自己思考一番,不僅沒有壞處還是明智之舉,如果因為大家都這麼認為,所以你也這麼認為,一味全盤地接受社會上的觀念,你極有可能就成為觀念的奴隸,思維被觀念捆綁。
那些年,我們被哪些觀念所捆綁?不妨挨個兒懷疑一下,思考一番:真的是這樣嗎?
1.女人不懂汽車,女人開車比男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