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還情
寫到這裏,鳳霏原想就此止了筆,又忽覺的太過生硬了些,又複提筆加了一句:“鳳霏望王爺安康,幸福。”才收了筆,把寫好的信疊入信封,封好後與木盒放在了一塊。
她又取來一張簽紙,準備給沈逸天寫些什麽,卻漠然的看著紅綢子包袱發了好一會兒的愣,都沒有動筆寫下一個字。心有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說起,久久的,筆尖的墨汁都幹了,她又重新沾了沾墨,再提筆時,墨汁滴落在了潔白的簽紙之上,頃刻便暈開一朵黑色的花兒。
鳳霏目光掃過墨跡,一把掀起簽紙揉成團,隨意丟在了角落,已經汙了的紙就如同他們的感情,不管曾經有多麽美好,一旦有了汙跡,也隻能棄之。
鳳霏終是心神恍惚的收了筆墨,吩咐含煙與宜秋,把兩件東西分別送往九王府與沈府。才覺得鬆了一口氣。她環顧四周,起身走到窗邊,把花瓶中的那朵白蓮取了出來,收到了箱子的最底層。又再一次環視自己的屋子,無比認真的搜尋著每一個角落,心中一遍又一遍的想著:沒了,再沒有了,我和他,他們便再無瓜葛了吧…
不多時,含煙早早便回來複命了,說雖未見著九王爺,卻已經把東西交給了王爺的貼身小太監。鳳霏心中暗想著,也好,這樣她便不用擔心含煙因此被他刁難了。
宜秋卻是快到晚膳時間才回的將軍府,隻答複鳳霏,已經親手把東西交到了沈逸天手中,再無他話。鳳霏想再問些什麽,又想自己已然做了決定又何必糾纏,再者,若是沈逸天有話傳於她,宜秋定會如實轉告。既然無話,想來他也是撂開了心。
倒是含煙瞧著窗戶邊兩隻空空的花瓶怪了無生氣的,便從園子裏剪了兩支紅梅插了進去。深冬的紅梅愈發的嬌豔似火,瞬間點亮了整間屋子。
不一會,含煙又進屋擺晚膳,瞧見鳳霏無精打采的樣子,說:“小姐,容嬤嬤做了不少你愛吃的小菜,快過來嚐嚐吧。”
鳳霏回頭一看,見宜秋站在桌邊發愣,忙斂了愁容,拉兩人坐下,“來,都坐下來陪我吃。”
兩人伺候鳳霏這麽久,知道她的性子,自是拗不過她,隻能陪她坐下吃飯。
當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算是山珍海味也宛如嚼蠟,索然無味。鳳霏吃了幾口,便擱下了碗筷,雙手托著下巴,眼巴巴的盯著兩人看,幽幽的問:“你們說,女人是要嫁個愛自己的人,還是自己愛的人比較幸福呢?”
含煙含著滿嘴的菜,不假思索的說:“當然是愛自己的,我娘說過,我們女人這一輩子,就是要找個對自己好的男人,為他洗衣做飯,生孩子,這就是幸福了。”
瞧著她單純的模樣,鳳霏不禁想著,若自己也能如她般簡單,是不是現在會好過些。
“宜秋,你呢?”
宜秋也沒什麽胃口,整桌子的菜也沒見她動過幾筷子,聽見鳳霏問她,沉吟了片刻,說道:“若是我,會選擇我所愛的男人,為其傾盡所有,無怨無悔。”她低著頭,仿佛在克製某些情緒,鳳霏認真思考著她的話,並沒有注意到。
見兩人都沉默著,含煙好不容易吞下了口裏的食物,喃喃道:“你們發什麽呆啊,這還不好辦,我們可以找一個自己愛的也愛自己的男人,這便好了,為什麽偏偏要去選擇什麽愛自己的自己不愛的,或是自己愛他又不愛自己的呢?”
像是得意於自己的聰慧,含煙笑的格外燦爛,連她嘴邊泛著光的油汁都令人覺得甚是奪目,鳳霏與宜秋也被她逗樂了,隻是兩人心中卻是各有各的煩惱,以至於笑容也夾雜著一絲苦澀。
——
正月剛過,二月的陽光便暖和了起來,雨音閣一片盎然春意,老樹發新芽,楊柳抽新枝,小鳥小蟲們也不知從哪裏齊齊躥了出來,吱吱呀呀的為園子添了不少生氣。
屋裏,鳳霏坐在桌前翻看著一本古書,其實她也沒看進心裏,好半天了,書也沒翻過幾頁,顯然是心不在焉的。含煙坐在一旁伺候著茶水,聞著香氣,就知道是她最愛的金桂花茶。甜滋滋的茶香,讓人聞著也暖暖的。宜秋坐在榻上靜靜的繡著花。三人各自忙乎著,偶爾搭上幾句話,也不多說,又馬上投入到自個的事兒裏去了。這就是這些日子,鳳霏既安靜又恬淡的生活。
每每此時,容嬤嬤總會恰時推門進來,詢問這個那個,已在為鳳霏打點入宮的行裝了。隻有在這個時候,鳳霏才真切的感覺到一些緊迫感。入宮的日子是越來越近了。
這日,容嬤嬤又來了。往日裏她都是要打點好廚房裏的活兒再過來,一般都是近乎午膳時間了。而今日卻趕了個早,鳳霏還剛起身,她便急匆匆的敲門進來。
“小姐,將軍發話了,今個是你進宮前在府上過得最後一個生辰,要你隨意的辦,想要什麽盡管寫個單子拿給劉管家去辦就是了。”她話語裏是掩不住的興奮,顯然是為了鳳霏被鳳見青重視而高興。但鳳霏卻不然,她上一世的生日是在盛夏,正是夏蓮綻放的日子,小雨霏霏,故取名霏。而這一世,要是真要算生辰,也是去年她穿越而來的日子。今日不過是她前身的生辰,她生於小雨綿綿的初春,同名為霏。
“小小生辰也不是什麽大事兒,就由你來操辦吧。我沒有想要宴請的人,也不想驚擾爹爹他們,你就隨意讓大廚房多做幾個好些的菜,我們幾個人一起吃一餐便可以了。”說完,鳳霏又想了一瞬,繼續說,“你也說了,這是我入宮前在家過得最後一個生辰,我要再多東西也帶不了多少入宮。還是你們看看,想要些什麽盡管去寫。我入宮後命運如何還未定,而你們留在府裏,免不了會被藍琴心母女刁難,多備些東西,也能以防將來不時之需。”